我還是忍不住看了《彷徨之刃》,是2014年韓國上映的一部改編東野圭吾小說《彷徨之刃》的電影。
我看完它之後,我的內心是不平靜的,以至於讓自己有股吶喊的衝動。
所以,內心的吶喊是我對整部電影最直接的表述。
如果你看過原著東野圭吾的《彷徨之刃》,你應該明白它是一部對未成年犯罪思考的小說。
對於未成年犯罪對現在的社會而言,是個嚴肅的話題。
與這類電影接觸的機會,我還看過由周冬雨與易烊千璽飾演的《少年的你》。
然而,今天的《彷徨之刃》與《少年的你》是完全不同的。
對於改編的《彷徨之刃》,不論電影的拍攝技巧,還是編劇對原著的解讀技巧,在我看來它都是以最直白的方式來表達。
只不過原著裡的父女長峰重樹與長峰繪摩變成了李勝賢與李秀珍。
當然,其他的人的名字也是換了,而保留了原著的主線故事——一位痛失愛女的老父親的復仇之路,還有一條令人思考的隱線便是億觀警察對未成年罪犯的看法。
因此,根據電影的主線與隱線,便可以大致了解電影的內容,
也就不難看得出來電影《彷徨之刃》在這兩條線裡都出現的詞是罪犯。
未成年人是罪犯。
成年人是罪犯。
那麼,基於成年人與未成年人對犯罪的認知,反思則是律法對待這兩類人所犯的刑事責任,到底做出了怎麼樣的判定?
給予兩者的權利與義務中的責任又是如何判定?
誠然,對於電影中李勝賢這個受害者父親走上一條復仇之路是有意識的犯罪,我是不敢苟同。
可是,對於兩個刑事犯罪的未成年人的無意識犯罪以及不知悔錯,又能夠讓人苟同他們多少,寬恕他們多少呢?
然則,由此引深事件所帶來的影響,就如同億觀警察最後的談及與反思是一個死了女兒的父親,他的一生也就沒了。
而犯罪的未成年人現在卻在那邊打籃球。
其實,《彷徨之刃》給我的吶喊,並不是對於罪犯得不到應有的懲戒地控訴,而是給了我一種卑民悽涼的無奈。
這種無奈是基於一成不變的社會,沒有門路,法律意識淡薄的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如何處理這樣的事情,所以,我才會看到一個父親走上了復仇的道路。
同時,我無奈地吶喊也是對於那些不將律法當回事,敢於觸犯律法,走律法漏洞的人一種吶喊。
你說他們是未成年人或是成年人,孰不知犯罪就是犯罪,哪裡還會有這樣的劃分呢?
而摘自原著《彷徨之刃》這段對話,不就是一種諷刺嗎?
所以,我對《彷徨之刃》最直觀的表述是內心無奈的吶喊。
最後,我還是衷心的期盼每個公民履行對自身,社會,國家的責任,誡守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