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虹攝庫爾斯克
9月26日中午,也就是國產兩棲攻擊艦舉行隆重的下水儀式,在船塢中下水後的第二日,巨大的塢門終於打開了,拖船拖曳著4萬噸的巨艦緩緩駛出船塢,進入黃浦江航道。
巨大的艦體幾乎塞滿了整個航道,直到拖船將其轉向頂靠在船廠碼頭,航道通行才得以恢復。
圖片:網友拍攝的下水的國產兩棲攻擊艦。
國產兩棲攻擊艦終於結束了船塢建造階段,進入了最後的舾裝階段。而就在兩棲攻擊艦出塢的首日,一艘外國軍艦湊巧經過了這一航道,成為第一個目睹這艘「光速建造法」打造的中國兩棲攻擊艦的外軍戰艦。
這艘幸運的軍艦就是智利海軍的「艾絲美拉達」號風帆訓練艦。
圖片:網友拍到的「艾絲美拉達」號駛過兩棲攻擊艦旁。
作為智利海軍對外交往的「明星艦」,「艾絲美拉達」號曾於1972年4月、1987年5月、1989年8月、1993年7月、2001年8月、2004年6月、2007年8月、2016年9月先後8次訪問上海,也是訪問上海次數最多的外國軍艦。這次是該艦的第9次訪問上海,對於這些智利水手來說,有幸成為了第一批看到中國兩棲攻擊艦的外國海軍軍人!
該艦於1954年建成,由西班牙仿造該國海軍"胡安·塞巴斯蒂安·德·埃爾卡諾"號風帆訓練艦建成,為鋼質4桅巴肯廷船型,帆面積為2500平方米。艦長109.8米,寬13.1米,吃水7米,滿載排水量3754噸,1臺柴油機,功率1400馬力,單軸推進,航速11節,續航力8000海裡/8節。艦員271人,可搭載80名學員。該艦是此類帆船中最大的一型,但是在龐大的兩棲攻擊艦旁卻顯得袖珍無比。
圖片:「艾絲美拉達」號船員仰望兩棲攻擊艦。
說到中國和智利海軍,最早的交際可以追溯到甲午海戰時期。那時候腐朽無能的清政府將海軍建設的白銀拿去建造了頤和園,只為了給慈禧太后慶生,而為此停止了海軍外購軍艦。曾經遠東最強海軍的北洋水師也慢慢被飛速發展的技術遠遠甩在後面。
日本此時則是全國上下一心一意要吃掉清王朝一口肥肉,北洋水師是橫亙在其侵略路上的最大障礙,因此日本加快了海軍的建設,開始外購和自行建造新型戰艦,而大家廣為知曉的就是新戰艦「吉野」號。這是一艘性能先進的巡洋艦。
圖片:1904年狀態智利海軍「白朗古 · 恩卡拉達」號,比「吉野」號更強。
這時候,在中日戰爭一觸即發的時刻,有人建議到南美去尋購現成的戰艦,以充實北洋水師的實力。其中就有一條智利海軍的「白朗古 · 恩卡拉達」號,現代翻譯為「布蘭科·恩卡拉達」(Blance Encalada),和「吉野」號尺寸和規格很相近,火力還要更強。
該艦是智利和阿根廷海上爭霸期間,向英國以333500英鎊購買的巡洋艦。1895年服役,排水量4420噸,長110米,寬14米,吃水6.2米,航速22.8節,艦員427人,武器為2門單管40倍徑203毫米阿姆斯特朗P型艦炮,10門單管40倍徑152毫米阿姆斯特朗W型艦炮,12門單管40倍徑76毫米阿姆斯特朗艦炮,12門單管23倍徑37毫米霍奇斯基機關炮,以及5具450毫米魚雷發射管(船頭1具,側舷4具)。
圖片:1894年狀態的智利海軍「白朗古 · 恩卡拉達」號巡洋艦。
甲午戰爭爆發後,清政府才開始臨渴掘井,認為「海軍定須多備快船,方能得力」,命令李鴻章迅速從西方訂購軍艦。但此時英、德等歐洲國家對中日戰爭已經表示中立,只有智利政府願意向中國出售「白朗古 · 恩卡拉達」號巡洋艦。
李鴻章與駐英公使龔照瑗等曾極力謀求購得此艦,但因智利方面忽允忽翻,不斷漲價,及至最後竟表示無論中國出多少錢都不再出售,據西方人士推測,是日本從中作梗所致。購買這艘與「吉野」式樣類似的巡洋艦未果的事件,被後來中國的史家演義成「吉野」號原為中國所定後被日本搶購,由此訛傳百年之久。
圖片:日本海軍「吉野」號是中國人心中永遠的惡狼。
當然,歷史不可能改變。智利的「白朗古 · 恩卡拉達」號巡洋艦最終沒有能夠駛向中國,遙遠的東方在甲午海戰後則開始了百年的變革,最終崛起的中國人民海軍已經成為了藍星上屈指可數的全譜系海上力量。
駛過中國兩棲攻擊艦的智利年輕水兵們,在其羨慕的目光背後或許並不知道這支強大的海上力量曾經在百年前向智利求購過軍艦,並被智利政府擺了一道。他們能夠感受到的是強大海軍所體現出來的蓬勃生機,以及隨後幾天中國軍人和中國人民對待客人那特有的熱情!
圖片:駛過上海楊浦大橋的智利海軍「艾絲美拉達」號風帆訓練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