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綜藝變成了一個誰都可以做,但卻不見得每個人都能做好,做好了又不見得能留下來(的工作)」。
幾年前,綜藝節目在國內還是「人見人愛的香餑餑」,觀眾喜聞樂見,明星們也將其作為增加曝光度的重要途徑。
然而好景不長,如今綜藝節目數量、種類都大幅增長,但觀眾對於綜藝和綜藝中明星的評價卻趨向負面,這中間經歷了什麼?
2020年部分綜藝
最近,《樂隊的夏天2》樂評人丁太升和助演嘉賓劉維的隔空論戰,還讓「綜藝混子」一詞登上了熱搜。在各大社交網站上,網友們對於「綜藝咖」的爭論也蓋起多層高樓。
微博截圖
有網友認為,很多綜藝咖沒什麼才藝和作品,靠人氣或人設在綜藝裡刷臉,相比於演員和歌手,綜藝咖並不值得鼓勵。
還有網友表示,行行出狀元,優秀的綜藝咖沒人吐槽,吐槽的是那些有本職工作的明星,不鑽研專業卻頻繁出演綜藝,有點不太合適。
有的網友則不認同,上綜藝拋梗接梗順流程並不簡單,如果有人擅長也算是種雙贏。有的還認為,當下偶像藝人扎堆出道,但舞臺卻少之又少,靠綜藝維持曝光度也可以理解。
微博截圖
在丁太升和劉維的論戰中,劉維提到這樣一句話,當初接觸綜藝是為了溫飽,現在不放棄綜藝是因為他想在舞臺上活著。而丁太升認為,劉維習慣了綜藝咖的身份,老想著用綜藝的方式去給作品「加分」,實則不得體的介入只會給作品減分。
劉維不是第一個被貼上「綜藝咖」標籤的明星。鄧超、孫紅雷因為上綜藝節目,給觀眾留下了「伐木累」、「孫漂亮」、「顏王」的深刻印象,觀眾對他們的喜愛度和親近感直線上升。但另一方面,這也間接影響到他們在大熒幕上的角色呈現,出戲、跳戲成為常見問題。
視頻截圖
在專業領域有一定成就的明星,在開始參加綜藝節目時總會遇到不贊同的聲音。郎朗今年以來錄了《妻子的浪漫旅行》《青春環遊記》《做家務的男人》等多檔綜藝,就有網友評價是「不務正業」。去年章子怡參加真人秀,粉絲也吵翻了天,認為章子怡接演綜藝是「自降身價」。
《妻子的浪漫旅行》海報
網上流傳著這麼一條鄙視鏈,拍電影的看不起拍電視劇的,拍電視劇的看不起拍綜藝的。而對於這些爭議,明星們並非不知道。孫紅雷曾回應稱,一開始錄綜藝,他內心也特別擰巴,但後來他發現,參加《極限挑戰》之後整個人放鬆了。「因為接近了生活,創作起來更有感覺了。」
視頻截圖
郎朗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參加綜藝其實是因為音樂會彈不了,參加綜藝不會影響他。
章子怡也發微博解釋,為人妻為人母的日子讓她對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參加綜藝能讓觀眾看到一個真實的自己。
《妻子的浪漫旅行》海報
除了章子怡、孫紅雷,綜藝中更多的是處在上升期或剛出道的的藝人。他們可以吃到綜藝的紅利,與此同時也承受著風險。
對於上升中的明星來說,他們已有了相當規模的粉絲,參加綜藝既可以固粉,也可以維持熱度。但時間一長,粉絲們也忍不住「操心」,覺得偶像沒有事業心,不去拍戲、出專輯而在綜藝裡打轉。最近的鄧倫、周深、郭麒麟,此前的王嘉爾等都曾遇此類爭議。
綜藝海報
對於新人來說,他們頻繁上綜藝,大多是為了開拓知名度,混個臉熟。節目組為了粉絲量或節目需要發出邀請,但他們自己適不適合綜藝卻是個變數,「被嘲容易圈粉難」。
流量是把雙刃劍,對於綜藝節目和明星來說都是如此。他們面臨的負面評價背後,還是綜藝節目野蠻生長後的轉型難題。
2013年,《中國好聲音》帶起的「音樂綜藝熱」方興未艾,湖南衛視的《爸爸去哪兒》又成為當年爆款,不僅催熱親子和旅遊市場,還攪動了國內的電視節目生態。
《爸爸去哪兒》海報
2014年,浙江衛視的《奔跑吧兄弟》又給真人秀添了一把火。大批綜藝節目聞風而動,明星們也紛紛試水,節目有了收視率,明星獲得曝光量。不少明星通過綜藝節目重新回到公眾視野,或者樹立新人設。
然而,國內綜藝發展時間較短,隨著數量激增,抄襲、跟風等亂象也頻發。一個爆款推出後,同質化的節目紛紛上線。很多綜藝都將重點放在拼明星上,而非是對內容的打磨和對模式的研究。過度依賴明星,其結果往往是明星表現一般,節目也不好看。
最近兩年,綜藝不如以往吃香,除了觀眾要求更高外,「流量之風」的反噬也是重要影響因素。
視頻截圖
綜藝節目的另一個困境是用工荒。何炅曾在節目中談到綜藝市場的畸形,他認為國內綜藝人並沒有成為一個職業或者規範的體系,目前的綜藝市場是歌手演員跨界來做這件事情,「好像綜藝變成了一個誰都可以做,但卻不見得每個人都能做好,做好了又不見得能留下來(的工作)」。
雖然錄綜藝節目的明星很多,但觀眾喜歡的的卻不多。今年以來,大張偉、楊迪、李誕、郭麒麟等都成了綜藝中的熟面孔。有統計顯示,大張偉今年已經在10檔以上綜藝中出現,他在微博上調侃自己「酒店趴活兒,開錄就走」。
大張偉參與的部分綜藝
其實在十幾年前,港臺地區就有了專門的綜藝咖,他們在節目中以風趣幽默的言談、豐富的才藝或搞怪模仿帶給觀眾歡樂,又被稱為「通告藝人」。日韓也有專門的搞笑藝人,在日本,搞笑藝人頗受歡迎,不少知名女星的丈夫都是搞笑藝人。除了社會文化背景原因,還因為他們非常敬業、能放得下身段、專業素養高。
資料圖
綜藝咖與傳統的相聲演員、脫口秀演員還不同,他們表演的載體是電視節目。但在國內,這一領域的人才卻較為缺乏。像何炅所說,很多都是跨界。跨界可以解一時之急,卻並不長久。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或許是可行之路,也能順便消去綜藝咖的部分爭議。
來源: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