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西家有強烈為著主的意願
開頭我們跟弟兄姊妹講過,事奉神,「意願」(自由意志)很重要。從希西家王登上君王的寶座開始,我們能夠感覺到他有一個強烈的心願要事奉神,這是很少見的,對年輕的希西家來講這是件不容易的事,可見,他暗中所受的教導和學習對他的影響非常大。希望主帶領我們,在各處的聚會裡,能夠注重在暗中基本真理的追求,這些都是根基。《詩篇》裡講「根基若毀壞,義人還能做什麼呢?」因此,立根基的事情非常重要。我們不能只注重教會外面的活動、事工,乃要注重弟兄姊妹在屬靈根基上的學習,這個影響是比較深遠的,希西家王也給我們看見這樣的一個景況。
今天我們事奉主很多時候有個矛盾,一方面心裡很願意,有時候又覺得很勉強。很多服事主的人都有這種感覺。我記得我當年事奉主的時候,也多次跟弟兄姊妹講,我有心願事奉,但覺得講道很勉強。雖然我講了四十多年道,直到今天,我仍舊感覺是相當的勉強。因為我的自覺感很重,最怕站在人面前,全身不自在。年輕時候我跟一位年長的弟兄講:「事奉主能否不講道?」年長弟兄說:「神呼召你出來就是要講道啊。」講道對我來講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每次講道我眼前就出現一幅圖畫,好像羊被牽到宰殺之地。直到今天我還是這樣感覺。後來我發現連保羅也是這樣。在《哥林多前書》九章保羅說:「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的,因為我是不得已的」;原來保羅也有這個感覺,他說:「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下面一句話怎麼說呢?他說:「我若甘心做這事,就有賞賜;若不甘心,責任卻已經託付我了」。(參林前九16、17)這話什麼意思呢?這就說明保羅當時出去事奉主,去傳福音的時候,也很勉強的,所以有時候不甘心;雖不甘心,但責任已經託付給他了。
今天我們事奉主,有時候有一些矛盾在裡面,但是感謝主的憐憫,有時是甘心,有時是責任託付;當然,光是盡責任不太好,神喜歡我們甘心樂意;在《舊約》,祭司獻祭都是甘心樂意的;因此,你不要勉強。今天我們很多的事奉都是責任加上給我們了,這個主日安排我講道了,所以我就有責任了;不管我喜歡講不喜歡講,我就盡這個責任。當然,能盡責任也算是好的,保羅也這樣講,但如果是甘心,那就會有獎賞。再說,神從來不勉強我們,在屬靈的事情上,神給我們自由的意願;但願我們向主學習,把我們的意願放在神的意願之下,當主的恩典臨到我們的時候,我們靈裡復興,真是心甘情願!我相信弟兄姊妹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當主愛激勵我們時,我們真是願意把自己奉獻給主。
前不久我去Richmond參加事奉特會,跟一個美國弟兄住在一個房間。他也七十多歲了,比我年輕一點。頭一天回房間時,他含著眼淚說:「孫弟兄,請你為我禱告,希望我能放下職業,出來事奉主。」他那時還帶著職業。那天的交通叫他裡面受感動,所以他有這個意願。我看見他這樣,也受感動了,我說:「好,弟兄,我們一起禱告。」很多時候,當神感動我們的時候,我們的意願就很強。當然,這個意願的持續也不容易,但若有強烈的意願跟隨主,那是多麼的寶貴!
我們看見年輕的希西家王被神激勵,當他坐上以色列家的寶座時,他如同大衛一樣;大衛一登寶座後,第一件事就是找回約櫃,這是當初大衛強烈的心願;他把所有得著的機會都要為著主!「今天主把我擺在這個位置上,乃是為著祂的自己!」——巴望主使我們在這個荒涼的時代中,不失去裡面這個強烈的意願,求主叫我們仍舊有強烈的意願為著主的自己!
希西家王起來登基的時候,他裡面有強烈的意願,因著他這個強烈為著主的意願,扭轉了整個時代,把猶大國從黑暗的光景中帶出來。但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的意願,就很難在黑暗中成就神的旨意。
希西家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
希西家一登上寶座之後,就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效法他祖大衛一切所行的。這個真的很重要,他做神眼中看為對的事。這些年我有個感覺,如果只做神眼中看為對的事好像還不太夠,要做神眼中看為對的事且在神的正路上。要在對的路上,做對的事才有意義。有關道路的問題非常重要。所有基督教的團體,神的兒女們,各地的聚會,大致都做神眼中看為對的事,比如:傳福音;鼓勵弟兄姊妹讀《聖經》、禱告;帶領年輕人、兒童做各式各樣所謂的事工;這些都沒有錯,但是如果路錯了,你做這些東西的價值就微乎其微了。對我們來講,我們還是需要注意道路的問題。當然,在這裡,希西家王要做神眼中看為對的事已經不容易了,因為整個環境都不對了,充滿了偶像、邱壇、木偶;他起來效法大衛所行的。我們看見他在開端的事奉上相當的勇敢。這裡講他「廢去邱壇,拆毀柱像」,對我們來講,覺得是外邦拜神的東西,其實這裡面有屬靈的原則需要我們明白。邱壇是什麼東西?在《舊約聖經》裡面講,以色列百姓一直離不開邱壇,按照時代的背景,這是外邦宗教的行為;到了《新約聖經》中,只有祭壇合乎神的心意;祭壇代表十字架的原則,邱壇代表宗教的行為,是人的道德觀念、智慧和經驗,是宗教的原則。今天在地上的教會,人的道德、經驗大量充斥在神的百姓當中,這就是邱壇的原則。如果你讀《撒母耳記》,你發現掃羅王為什麼被神厭棄?我們讀掃羅的故事,覺得這個人還是不錯的,他也沒做什麼壞事,但掃羅整個的光景是代表邱壇的原則。《舊約聖經》中邱壇和祭壇是對立的東西,邱壇是代替祭壇的東西,是很大的錯誤。
在事奉中,人的道德、行為,跟經過十字架而改變的性格所顯出來的行為好像不太容易分辨;我們看到很多見證不過是天然的愛心、道德、謙卑,我們搞不清楚是新生命出來的還是老舊生命裡有的東西,在一種混雜的情況裡面,這叫我們在主面前很多時候會困惑;然而,屬靈生命的美德跟人的天然道德是完全不同的。《新約聖經》中主耶穌或者使徒們所提到的美德,應該都是基督性格的表現,是新生命的東西,不能當作天然生命的東西。有的人天生就溫柔,好像不用學功課就是那樣;但有的人學了很多功課還是溫柔不下來。天然的溫柔和真正從基督生命所產生的溫柔是兩個不同的境界,今天在教會中需要有分辨。因為《聖經》告訴我們,只有出乎祭壇的,神才能接受;出乎邱壇的,神不能接受。
在那個時代,希西家王及以前的王建邱壇,這是代表大量高舉人的經驗、美德和智慧;今天的人也不太講究十字架,講到十字架,就感覺好像也不是那麼重要。三十年代是教會歷史上重要恢復的時期,神在西方興起了賓路易師母等那一代事奉主的人,把十字架真理的亮光恢復了,傳到了中國;和受恩姊妹把這個重要的真理實行在中國的一班年輕人身上,其中受教最深的就是倪柝聲弟兄。和受恩姊妹叫他學習十架功課,讀賓路易師母的書。那時大家非常注重這方面的追求,注重新生命的感覺。但現在,這些慢慢失落了,用人的經驗等取代了屬靈生命的東西,這是造成教會軟弱非常大的原因。因為邱壇的原則慢慢被人接受了,這是可怕的摻雜!
希西家一上來,就把邱壇廢掉了,毀壞柱像,砍下木偶,這是很重要的事。在迦南地的偶像很多是柱像,像巴力、亞斯他錄。當然,今天我們不可能去拜巴力、亞斯他錄,但是《舊約聖經》中巴力所代表的就是以自己為主,即所謂的「巴力我主」。男的拜巴力,女的拜亞斯他錄。亞斯他錄也是以自己為主。什麼時候以自己為主,就是柱像的原則。希西家把這些廢掉了,也把摩西當初所設立的銅蛇打碎了。以色列百姓在曠野的時候,得罪耶和華神,神就叫火蛇出來咬死很多人,摩西就做了銅蛇,這些百姓一望就活了,看到銅蛇就能活命。沒想到那段經驗中間所建立的銅蛇一直被保留到希西家王年間,而且很多人到那時候還在拜銅蛇,真實經過上千年的「古董」!但希西家沒有珍惜這個東西,他把它打碎了,並且稱它為「銅塊」而已。我們能感覺到這個年輕的希西家王有強烈的心願,有屬靈的眼光,他推翻了千年的傳統。銅蛇所代表的是外面的、物質上的東西。人墮落後本身就有一個拜物的思想,而整個舊約歷史中神不斷地在除掉外面的東西,如果今天摩西的墳墓在哪裡被找到,恐怕成千上萬的人都要去紀念。保羅也沒有墳墓,他被當作囚犯砍頭,可能丟在亂葬崗裡了。感謝主,祂沒有保留這些東西,否則,不知多少基督徒也會去紀念。記得我有一次去義大利,在佛羅倫斯有一個天主教的大禮拜堂,前面有個鏡框,很多天主教徒就一臉的敬虔。我一看,是聖法蘭西斯(聖方濟)修道服上的一塊咖啡色的布,用鏡框框起來掛在牆上,然而很多天主教徒就去膜拜了。人真是愚昧!如果千年的銅蛇留到今天,恐怕我們也肅然起敬了。我們看見希西家王有屬靈的眼光,他居然不迷信這些外表的事物,多麼不容易!
主的工作一代代過來,頭一代聖徒往往是破除傳統的人。當年弟兄們在中國被主興起後,推翻了多少基督教的傳統,但幾十年之後,慢慢我們中間也形成了一些傳統、規條、做法、習慣,失去了那個活的狀態。很多時候,擘餅的方式也成為習慣,我們以此為榮——全世界最標準的方式;但如果不活的話也是傳統!擘餅最重要的是記念主,如果心不在主那裡,光形式、標準有什麼益處呢?有一年在事奉特會上就講到:凡是不在靈和真實裡面的,都是宗教,都是傳統!
教會是永生神的家,是活神的家,是生命之神的家!神絕不住在一些死的形式和規條裡面,不管有多少年日、在人看有多尊貴,在希西家眼中不過是銅塊!不容易!只有基督是不變的!哪怕是外面屬靈的習慣也可以變的,但我們要守住屬靈的實際,這才是真的。不要看某教會人數多、外面活躍,要摸到那個屬靈的實際,這是指著基督說的。我們唱詩、禱告不是一個節目,唱兩首詩歌、講一篇道,慢慢成為一個習慣了;然而唱詩歌是讓我們心靈活在主面前,把靈打開來敬拜主的。有時詩歌太熟了就有口無心,本來是口唱心和,結果慢慢就落到一個習慣的情況裡面去;我們每時每刻都應該保持新鮮、活潑的狀態,仰望主給我們恩典;我們很容易被所謂的習慣影響,如果只在習慣裡,就是一種傳統。以色列人對著摩西在曠野舉起的銅蛇感覺是不一樣的,但是希西家王感覺這個東西控制了以色列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