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做夢,夢到在山頭起舞,沒有手機,沒有網絡。
一覺醒來,抖音還在抖,微信還在威,連Apple store都被紅米給逼著更新了。在這2019年的飛速時代,連編舞AI都介入了,如果翻出一個陳年老梗來說,會不會被說old了然後要被out掉?百年老梗來了:
——現代舞和當代舞,到!底!是!啥?
是的,遙想起2002年CCTV全國舞蹈大賽開設了現代舞和當代舞類別,總決賽現場還設立了專門給觀眾答疑解惑的環節,燃鵝,勤奮好學的電視觀眾給點評嘉賓及評委拋出的一個炸彈謎題:「現代舞和當代舞長得太像了,如何區別呢?」
專家們的解釋讓「一頭霧水」在電視觀眾面前「油然而生」,貼上當時人民網一篇關於這「一頭霧水」的文章,嘿嘿~~
是的,這個問題似乎太難了……這些年除了看到有不少專業人士討論這兩個詞彙的文章外,更有大眾唾手可得的百度百科之「說得不對你也沒轍」的快餐科普,還有某部網站上的「系統」編輯之公布文章,對現代舞和當代舞有著各色不同版本的「對比釋義」,不禁心裡……
前些天,偶然翻到2012年發表在美國舞蹈雜誌(Dance Magazine)的一篇《現代 vs 當代》(Modern vs. Contemporary)採訪文章,裡面網羅了美國舞蹈在藝術領域和商業領域的專業人士包括舞者,編舞,總監,等十人,口頭的闡述他們心中這兩個辭藻看法,語言簡潔,相當有趣。
與老夥伴黃磊分享《現代 vs 當代》後,我便告訴他希望刊登他有關於「當代舞與現代舞」的文章,答應之餘,還給小鴨來了個「加料」,把這篇採訪翻譯成了熟肉。
所以,本篇分為「採訪譯文+黃磊文章」兩個部分,盡情享用和拍磚!
現代 vs 當代 / Modern vs. Contemporary
文:Victoria Looseleaf 翻譯:黃磊
原文連結:https://www.dancemagazine.com/modern_vs_contemporary-2306900829.html
長久以來在舞者編導和藝術家中間一直有討論,什麼是現代與當代?這是一個有關語義學,還是訓練方法,技術或者藝術風格上的問題嗎?
全球化進程令動作藝術形成了一個大熔爐,或許在這其中現代與當代的意義也發生了改變。這些動作不僅融合了不同的雜糅風格,打破了傳統,而且挑戰了新的定義,並且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很多全新的,尚且無法定義的面貌。
FOX的電視綜藝節目「舞林爭霸」更是把這一鍋湯攪得更渾
——在裡面,似乎只要你光著腳都會被冠名為當代舞。為了找到更合理的解釋,《舞蹈雜誌》訪問了業內來自爵士,街舞,現代舞等不同領域的10位職業人士,從他們的眼光來看待這個有趣的問題。
Glenn Edgerton(芝加哥Hubbard街舞團藝術總監)
「這兩者之間並沒有一個很清晰的界限。我認為他們都是古典芭蕾的外延。雖然『當代』這個術語已經有了自己的內涵,但我認為它只是有著更多形態的古典主義,反之『現代』則顯得更為理性和質樸」。
「通過如何使用身體使用重力,通常會定義一個作品。如果一個古典作品是平穩的在足尖上完成的,那麼當他在足尖上傾斜重心或者失去平衡的那一瞬間,可能就會被認為是當代古典。這種思考方式,有時他們只不過是一個名詞,而不是對動作風格的描述」
Janet Eilber (紐約瑪莎格萊姆舞團藝術總監)
「這些術語其實並沒有確定的板上釘釘的定義方式。隨著不同的使用,它們也不斷產生不同的變體。瑪莎格萊姆當代舞蹈學校雖然已經被稱之為『當代』,而不是現代舞蹈,但是當我們跳舞的時候,現代舞仍然是過去的現代舞,那是我們所做的。」
「如今我們有了自己解讀的視角,你可以在現代藝術和現代主義的動作之間做出比較。瑪莎格萊姆是一位舞蹈風格上的現代主義者,但你可以把她那種剝裂的,充滿幾何形態力量的方式與當代藝術聯繫起來。每一代藝術家都在揚棄上一代藝術家的作品,這意味著這些名稱意義也在發生的改變——這已經是一個後現代舞時代了嗎?而我最近聽說的一個標籤是:後後現代舞正在宣告著它們的獨立存在。關於瑪莎葛蘭姆的遺存與作品,我們更願意稱之它為古典現代舞。」
Benoit-Swan Pouffer(紐約Cedar Lake當代芭蕾舞團藝術總監)
「對我而言,『當代』就是當下發生的,就是現在。這也是我們為什麼把自己的團體用『當代』命名的原因,因為我們的很多劇目都是在這個團裡新創作的。因為我來自歐洲,所以當我聽到『現代』這個詞的時候,我們更多的認為它是一種來自美國林蒙,瑪莎等舞者的主流的訓練技術,他們塑造出很多當下舞者的基本形態。」
「當你提到當代芭蕾,也許對其他人來說這是一種風格,但是我會在意芭蕾這個詞,同時也會在想,舞者會在技術和美學方面運用到哪些芭蕾的技巧,雖然他並非一定要穿軟底鞋或者足尖鞋。」
Jean Freebury(紐約默斯坎寧漢舞團前舞者、劇目重建者)
「我認為坎寧漢是後現代舞的先驅,因為他走出了現代舞,走出了瑪莎格萊姆時期。他的技術的確也用了很多芭蕾,但我認為現代舞是一個特定時期為了區別於古典芭蕾舞而用的較陳舊的稱謂,因為他們拒絕被歸類到那些舞蹈裡。而當代則更多的被用來稱呼那些當下發生的事情,它有著更多的整合包容的方面,所以它更像一種混合的事物——包含著芭蕾與現代舞。而不同代際的舞者也有不同的風格。」
Brenda Way (舊金山ODC舞蹈團建團藝術總監)
「現代舞通常會將自己和劇場性的表達聯繫起來,但是20世紀上半葉出現的一種帶有表現性的詞彙。它保持著和古典芭蕾審美格格不入的美學立場,並且堅持著一種基於抽象性而獲得參照解讀的審美方式。這種方式為創作者提供了很大的變量(不再像古典芭蕾那樣的具象),很多的編導基於這種變量創造了大量的作品,但是很多的作品還是受限於類似小說或者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那樣的文本限制。」
「當代舞則宣稱了一種更為多元的美學,並且與不同領域的語言/文化方式的合理性達成了理性共鳴——那些真實的人,真實的動作。他是一個更寬泛包容性更強的術語,似乎可以容納所有的事物——無論是概念性的探索,或者是環境舞蹈的異軍突起,或者是一些競技狂熱愛好者的炫技展示。」
Alex Ketley(舊金山The Foundry舞團編導及聯合創建者)
「我的作品就是當代舞,他們傳譯著當今的文化。藝術好像在環形發展著,從瑪莎格萊姆,坎寧漢,保羅泰勒,到威廉福賽,皮娜鮑許,都在不同時期閃耀著自己的光芒,為其他人帶來新的方向。對於如何把電視上那些酷炫的技術形式應用到合理的舞蹈藝術作品中,我們其實才剛剛起步。」
Patrick Corbin(紐約Corbin舞蹈團藝術總監)
「對我而言,現代舞可以是從丹尼斯肖恩舞蹈學校裡孕育出來的所有東西。當代性的動作可能來自於任何有影響力的藝術形式或者建築,取決於你在既定時期裡如何解讀,處理,發展動作。但通常這種標籤都是已經在風格和技術確立了之後的馬後炮。沒有什麼所謂的當代舞(技術)學校,也沒有人敢說自己是發展確立了某種讓你敢於在一代又一代舞者面前說「這就是當代舞」的技術的領導者。
Ray Leeper(NUVO舞蹈大會總監,「舞林爭霸」舞蹈編導)
「當代就是任何當下的事物。它基於技術,但卻有更多的風格,因為它融合了好幾種不同的技術,包括芭蕾,爵士和現代舞。但是我不希望自己被嚴格的定義成一個當代爵士編舞。我只是被概念或音樂激發靈感,然後希望通過動作來實現它們。如果人們真的想很清楚的知道一個作品裡『當代』的來源,我們可能不會這麼輕易的就給一個作品貼上『當代』的標籤,特別是當它可能被認為是當代爵士或者當代芭蕾的時候。」
Jennifer Archibald(紐約Arch舞蹈團建團藝術總監)
「當代舞是所有現代舞和後現代發展出來的方法的集合。它也是一個我們從原來個人喜好的技術不斷蛻變升級的過程。就像當初現代舞反對芭蕾既有的技術,而當代舞又反對古典現代舞的技術一樣。」
「當代舞並不是一種技術技巧,它是一種關聯到深層理念,與對不同的自然能量和情感探索的流派。然而,在如此強調身體性的今天,當代舞蹈的精神性追求,正伴隨著那些沉浸在五花八門的方法裡的新生代舞者們,逐漸遺失了。」
Mia Michaels(「舞林爭霸」舞蹈編導,多棲明星)
我得為這個詞出現在「舞林爭霸」節目裡說兩句。節目最開始的時候,Nigel從那些節目充滿了感情與詩意,我說這不叫詩意,這叫當代。可能從那一刻起,我們製造了一個怪物——「當代」是一個很討巧的解釋:對於任何你不知道該怎麼去定義的作品,就稱之它為當代舞好了。我感覺這些舞蹈融合了所有的形式,而任何流派的獨特性都始於雜糅。這好像是一種趨勢,我期待看到這種改變。我希望能在流行文化領域裡面看到更多一些像Fosse, Robbins, Graham那樣的人,有更多想像力和新的聲音出現。
「現代舞」與「當代舞」之我見
文:黃磊
廣西藝術學院舞蹈學院現代舞系主任
廣西谷舞點典舞蹈中心聯合藝術總監
以下所說的話,不是論文,不是報告,只是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這個問題有點麻煩,因為單從英文的翻譯過來,現代、當代,在文學美術領域的界定就非常複雜,更何況,中國還多了一個「近代」。所以儘量簡化來看,僅就舞蹈的範疇裡來看,可以從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兩個角度去理解——
從時間維度上說——縱向的比較
因為這些概念都不是我們特有的,在西方社會和我們國家劃分的也不太一樣,一般的說,國外是以時間先後來劃分,六七十年代後,一些後起的藝術家為了和20世紀30年代早期現代舞前輩區分開,不願重複前輩的動作風格和藝術理念,就稱自己為「當代」contemporary。在這樣的稱謂下,「現代」modern反而顯得過時了。
另一方面,一些歐洲的舞蹈家,為了和美國的現代舞區分開,從而保有自己的藝術立場,也願意把自己稱之為「當代」。這中間當然還出現了「後現代舞」post modern的概念,這一概念在美國用的比較多,歐洲用的相對少一點。在時間上,也有相互重疊的地方。比如說,他們更願意稱瑪莎·格雷姆Martha Graham為modern dance,因為那個時代的痕跡太重。而現代人跳舞的方式實在千變萬化,各個體系之間,舞蹈與體術、街舞、武術之間交融互相學習開發的程度越來越開放而豐富(releasing technique,flying low等等),不再拘泥於那時的體系為唯一。這時,人們更願意稱這些不斷變化著的,引領著舞蹈前沿的舞蹈叫做contemporary dance。
而在我們國家,「現代舞」是80年代才開始引入,到80年代末期才有了本土的第一批學習過現代舞的舞者。那時,「現代」二字無疑是最時尚、亮眼、充滿未來感的代名詞。但本質而言,我們根本就沒有經歷過西方社會的「現代舞」的反叛時期,甚至現代藝術都沒有與西方同步。我們接受的是別人已經成型的東西,在還90年代對現代的東西還沒有完全消化清楚的時候,緊接著經濟迅速升溫,後現代文化又湧入進來,對於思維能力遲緩又受到傳統和意識形態鉗制深重的的舞蹈界而言,根本就沒有能力定位現當代的區別。現代化的劇場技術和動作技術可以輕易複製過來,但因為意識形態的導向,缺乏深厚的思辨、與實驗的積累,舞蹈語彙因為盲目追求獲獎商演等功利追求,變得混亂不堪。
所以,在一個還沒有經歷過真正現代藝術洗禮的環境裡,還是不要輕言這種稱謂的劃分。當然,我的意思是,你也大可不必去迷信媒體裡出現的所謂專家點評,這裡面實在涉及到的歷史的、社會的、甚至人為的因素太多。
不過愛琢磨問題的人一般都很想搞清楚這其中的差別,如果一定要追問出某種確定答案,我鬥膽提出自己的看法是:
對於國外觀眾而言,現代舞是當代舞的前身,它更強調對傳統的反思,到了後現代舞時期,這種反思和激烈的表達顯得相對平淡一些,取而代之的是對動作風格的多元探索,而當代舞則更加注重舞臺的整體表現,動作語彙也和與不同舞種的融合顯得更為徹底。
歐洲的辛迪·拉比,阿庫·漢姆,通過和不同的身體藝術家(注意,不只是舞者、編舞)合作,發展出從文化背景到動作語彙都雜糅得非常徹底的當代作品。世界舞壇神話級別的荷蘭舞蹈劇場NDT的很多作品,非常的「當代」,但是身體語彙已經變得非常雜糅,基本不可能用某種風格去界分了。
簡單的比喻來說——現代舞像70後刻意強調某種反叛;後現代舞像80後自得其樂唯我獨尊;而當代舞像90後,只要能為我所用,四處拿來,根本不必在乎材料的屬性和來源,從技術和審美氣質上則更為全球化了。
從空間維度上看——橫向的比較
但是在國內,這兩個概念的區別還是滿有「中國特色」的。一般舞蹈圈的權威人士都不太願意在公眾舞臺上輕言「現代舞」,在幾次全國的舞蹈大賽裡,現代舞項目總是千呼萬喚始出來,而過於自我的表達又令強調主旋律的比賽導向尷尬不已,最後只好乾脆取消了。但是對傳統舞蹈創作而言,動作技術的變革和表演形式的突破又從現代舞裡面獲得了很多營養,最後,這些吸取了現代舞表演和技術方式而在立意和意識上又停留在傳統審美趣味的舞蹈,就很順理成章的被權威們解讀為「當代舞」了。
所以,你看到的舞蹈比賽評委,在這個問題上也是只能自圓其說,反應當代生活當代人物的作品。而這類作品,在一定時期內,都是以部隊軍旅題材為主,因為這樣的作品在主題上更容易接近專家們定位的「當代」。久而久之,部隊那些整齊劃一的舞蹈就被認為是「當代」舞;或者所謂反應「當代社會」的就是當代舞蹈,之前有個舞蹈叫做《當代節奏》,名字非常直白的強調「當代」,但審美態度上仍然很傳統。
這麼解釋,你也許可以明白,在國內普遍的環境裡所說的「當代舞」,其實是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化了的一種特殊舞蹈現象。更多的是在表演形式上借鑑了現代舞的殼,而在對人性的思辨和人的生存價值、包括對劇場表演程式的反思等深度的思考上,遠遠沒有達到西方舞蹈所追求的目標。比如,我們也看到很多國內的演出演出,都有演員從觀眾席中出現的表演,這個就是典型的借鑑了西方早期劇場表演觀念對「第四堵牆」空間概念的打破,但是在我們的舞臺上呈現出來的效果,和一開始的思辨性,卻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很明顯,如果要想試圖一兩句話解釋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需要一個特定的前提。簡單說,如果想討論這個問題,我們需要一個「語境context」。這個非常重要,沒有確切的語境,問題就會變得混淆不堪,得不到有效的答案。所以,想弄清楚這個問題的前提是,你想知道
現代舞與當代舞——「在中國文化語境裡的區別」還是「在歐美文化語境裡的區別」?
有了這個前提,才好做分析。
這個問題細說起來很複雜,不知道這樣籠統的講你清楚了沒有,有時間再慢慢解釋,現在只能這樣簡單最後說一點。如果有興趣,日後可以詳細交流!
【點擊下方圖片】了解更多精彩文章
▲為了讓您不再錯過「舞蹈邦」的一條對您有幫助的消息,小嘰喳建議您按照以下提示將【舞蹈邦】 設為星標★哦,安卓用戶的朋友們可以設為置頂哦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