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時針
古代人遊歷名山大川,江洋湖海,領略了天下各地的奇秀之險。同時也流傳著非常適用的這三句話:男不入川、女不入藏、老不入廣。
百裡不同音,十裡不同俗,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為何會有這種說法呢?下面聽時針向您一一解釋一番。
男不入川
年少不入川,「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生存環境,不同的社會環境,造就不同的文化特色和人群特色。雪嶺青松,東北姑娘多堅韌毅然;馬鳴風蕭蕭,蒙古姑娘多豪放質樸;煙雨如墨染,江南水鄉女子多溫婉柔情。截然不同的人群特色與性格,算是各有千秋。
巴蜀川地自古便是美人的故裡。如今的四川和重慶地域正屬於巴蜀一帶,曾經蠻荒之時,古代許多人被貶途經此地,多會留有詩作。後來巴蜀之地經歷了幾次大遷徙,來自五湖四海的人群在此地匯合,文化融合,最終在一代一代人的經營之下建設為富庶之地。四川平原,成都平原,更是被稱作為天府之國,這裡不僅富饒美麗,還美女如雲。人們津津樂道的總離不開美食和美女。
古人曾寫過一首詩《巴女謠》,「巴女騎牛唱竹枝,藕絲菱葉傍江時。不愁日暮還家錯,記得芭蕉出槿籬。」
這首詩沒有華麗的詞藻,卻充滿畫意詩情,生動地讓人感覺如臨其境。勾勒出了一位姑娘唱著歌謠回家,還有傍晚時分人景合一讓人沉醉的畫面。古時巴蜀之地出落的美女——漢時的卓文君,姿色嬌美,善通文曲;五代時期的花蕊夫人,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而巴蜀姑娘的知書達理,賢淑持家也是有名天下的。
所謂少年心性,見叢中萬花,易心猿意馬。在本該奮勵人生大有作為的年紀,來到這花海蜀地,沉淪於情動相思,流連忘返,不知歸路,錯過了奮力的好年歲。因此,男不入川的說法,是對血氣方剛的少年郎的忠告。
老不入廣
此即由於環境氣候因素和生活節奏因素等,老年人不適合去廣東地帶養老。廣東之地古時也稱作嶺南。古時秦滅楚後,秦國在開疆拓土時同嶺南的百越部族苦戰多年,一將功成萬骨枯,犧牲了萬千將士才將其徵服。而自古以來廣東等地就脹氣嚴重,用養生之道來分析就是潮熱之氣甚重,不利身體調理。
從清代開始,廣東的經濟發展步伐越來越穩健,經濟發達起來則百姓的生活節奏也就加快,則適合慢節奏的老年人也就不適應了。所以「老不入廣」上了年紀之人要是身體狀態不佳的話還是另擇他處養老。
女人不入藏
這種說法是流傳於當代這些年。藏地的高海拔原生態,讓不少人神往,自由。隨著日益發達的經濟條件和旅遊交通條件的成熟,生活在喧囂忙碌的大城市的女白領、女文青們漸漸嚮往這一片淨化靈魂的藏地天堂。她們去藏地旅行,拋卻心中的包袱,感受內心的回音。
但是,理想與現實是有距離的。雲淡天藍的青藏高原固然美麗純粹,高海拔對身體帶來的負面效應並非人人都可以克服。很多自駕遊的女性途中,會因為不適應缺氧而造成突發疾病,甚至有的都無法及時聯繫到醫療機構,而造成生命危險。
青藏高原在現在仍然地廣人稀,開發程度還沒有達到極度安全的指數。這是需要時間去進一步完善的。女性作為弱勢群體,在沒有嚮導的情況下,在手機連接不上信號的情況下都極有可能在荒郊野外迷路,甚至於讓自己受到傷害。
還有一些女青年愛好窮遊藏區,一路靠著別人的幫助或許搭車或許借宿,萬一在這人煙稀少地區遇到別有用心的歹人,後果真的是不堪設想。因此,女不入藏絕不是無稽之談。
後記
俗語真的是短小精悍,並且還蘊含著深刻的含義,從古代一直延續到今天,一些俗語會仍舊可用,但是也有一些已經和現在社會發展相悖離了,因此我們在理解俗語時,應該結合現在的情況,辯證的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