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抗美援朝70周年的獻禮片,《金剛川》最終呈現的效果令人滿意,超短拍攝周期、宣傳不多但上檔就引爆全民觀影熱情的戰爭電影,散場燈照亮的是一張張沉默又眼含熱淚的面孔,電影用2個小時,將我們重回70年前,誰不為張譯最後拖著殘軀、駕著高射炮時嘶吼而淚崩呢。
《金剛川》延續了戰爭片一貫的特點,故事脈絡清晰,以小戰役映射全劇,以小人物突出戰爭慘烈。據史料記載,金剛川水流湍急,是前線部隊和後勤補給的天然隔斷作為唯一一座允許物資戰力通過的載重橋,自然成了敵軍攻擊的目標。
為阻撓志願軍過橋,敵軍總計投彈3500枚,然而這37米長的橋,怎麼炸都炸不斷,每進攻一次工兵就以難以想像的速度重建,七炸七修,保證了物資供應,使得金城戰役成為了促進停戰談判的關鍵一戰。
電影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1953年7月12日下午大部隊接到命令,凌晨5點前必須全部過橋。工兵連必須保證無論敵方如何轟炸,橋梁必須修好,若工兵全部犧牲,由鄧超飾演的高福來就得帶著連隊頂上,人肉堆也要堆出一條通路。
為了一座橋,工兵、步兵、炮兵全力以赴,電影就從《士兵》篇、《對手》篇、《高炮班》篇三個角度詮釋各個兵種為戰役做出的犧牲。
三個視角如同一條條洶湧的支流,最終匯聚在「橋」這個意向,情緒層層遞進,達到高潮,炮火連天中英雄的嘶吼盤旋在耳邊,迸濺的血肉一次次激蕩著生活在和平年代人們的心弦,三條支線、四個篇章、多重調度,三位導演的默契配合,也算是達成了國內導演分工的新模式。
然而再宏大壯闊的場面展現,也需要一個優秀立體的人物塑造加以填補。悉數演員表,不難看出這導演的「小心思」,張譯、吳京主挑大梁,魏晨、李九霄驚喜不斷,鄧超特別出演印象深刻,成熟老練加新人新挑戰、新驚喜,到位合理的演員配置也是電影成功的關鍵。
《金剛川》能深入人心,票房光速破億絕不只仰仗如今成熟的電影製作工藝,視覺特效再驚豔,新穎的人物關係與濃墨重彩之下的戰友情既是賣點更是淚點。
吳京張譯,這兩位主角,這次的表演文戲更優於武戲,尤其是這一年連上四部大熱影片的張譯,在《金剛川》中爆發出超乎常人的感染力。
張譯飾演的張飛,吳京飾演的關磊,從名字上像極了「劉關張」桃園結義,可實際上,關磊被徒弟張飛「篡了權」,師徒、領導與屬下的錯位,為兩人日後的矛盾、爭執埋下伏筆。
關磊並非關羽,他一開始的形象像極了兵痞,因為吸菸暴露了位置才讓徒弟搶了先,後又不服管,用師傅的身份壓制張飛。兩個強人,互不相讓,一觸即發,可在生死一線的時候,所謂的爭執與矛盾不過是兩個過命之人的一種調劑。
表面不對付、搶功,實際是給對方爭取活下去的機會,當張飛目睹師傅的犧牲,積攢在胸中為兄報仇、為國盡忠之心全面爆發。
第三章末尾長達10分鐘的長鏡頭,張譯生生用演技頂住了考驗,從隱藏炮位走到了關磊犧牲的高炮位,他默默無言、行動迅速,與戰友默契配合,情緒也在操作中一點點遞進。
操作高炮位時,只要你仔細觀察能從張譯的特寫鏡頭中看到他耳朵的細微動作,敵機飛過,張譯的頭皮和耳朵不易察覺地抖動,用這種具象方法表現優秀炮手的驚人聽力,將「豎起耳朵」活靈活現的表演出來。
電影在張飛被炸斷一條胳膊、一條腿後進入高潮,他顫抖著起身,踉蹌的回歸戰鬥崗位,用肉身抵禦敵機的進攻,小人物的頑強抵抗,是當年每個在朝鮮戰場浴血奮戰的英雄的縮影。
對角色的精準把握讓張譯有底氣說出「我以人格擔保,《金剛川》不會比《八佰》差」的豪言壯語,他也用完美表演完成了對觀眾的承諾。
《金剛川》的成功,把張譯也送進「百億影帝」的俱樂部,在發布會上記者提問張譯,是否覺得屬於自己的春天已經到來?張譯謙虛的表示,成績不只屬於自己,更屬於幕後團隊的辛勤付出。
出道多年,從小人物穩紮穩打,雖沒流量鮮肉那副自帶紅利的顏值,但張譯卻用多年的經驗為自己鋪平康莊大道。
《雞毛飛上天》中的陳紅河,與殷桃那段追火車的戲份,誰不感動落淚;
《我和我的祖國》中僅憑「眼技」就秒殺全場,不用張大大來陪襯就足以封神;
《攀登者》中的曲松林是整部電影的脊梁,為國盡忠、不顧自身,對戰友的愧疚、痛苦到情緒的爆發,演繹的淋漓盡致;
從小人物到男主角,從戲紅人不紅到口碑名利雙收,張譯,這位用演技彌補顏值的男演員,屬於他的春天早該到了。這場東風如果早來一些,你覺得張譯能不能成就「黃渤plus」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