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的5月14日。這個日子無疑有著特殊的意義。人生第一位稱得上「偶像」的她,於1985年5月14日輕生,香消玉殞。至今,三十一年過去了。
她是翁美玲。她所飾演的黃蓉,和那部83版《射鵰英雄傳》,相信是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至今,當經典的歌聲響起,都會讓人心潮澎湃。當年稚齡的懷舊君,認識該劇也是先從主題曲開始。
彼時更有「傻郭靖,娶黃蓉,後面跟著老頑童」的歌謠傳唱,本以為是家鄉獨有,後來才發現各地皆有流行,且連綿數十年。
縱然對劇情並不十分理解,但年幼時依然對「俏黃蓉」抱以最美好的印象,而這種印象,也直接促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金庸迷。在讀初中之前,金庸所有小說,已被翻遍,但劇集如83《射鵰》,因年代久遠,在網絡不發達的年代還是很難得見,一度成為一大遺憾。
後來,《射鵰》原著已爛熟於心時,終於尋得了83《射鵰》的VCD,循著兒時的記憶重新觀看,才發現83《射鵰》的缺陷還是相當明顯——其不僅有80年代武俠片中布景、武打效果較差等通病,而且一些刻意製造矛盾衝突、迎合市儈口味的改編恐怕也非很多原著迷所喜。
83《射鵰》內地發行版VCD
然而,我依然喜歡。最直接的原因,83《射鵰》是我的第一個糖人兒,所謂「初戀」,不過如此;另外,即使劇本有不小缺陷,劇集總體而言依舊是昂揚向上、弘揚民族國家大義的,並沒有偏離原著精神。一幫出色演員也在這部劇集中光芒四射,尤其是翁美玲。
關於《射鵰》原著,至今也仍是閱讀過的所有小說中的最愛。
三聯書店出版的《射鵰》
書中,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生死契闊,有鞠躬盡瘁盡忠報國的古今大義,有壯闊慘烈之金戈鐵馬清角吹寒,有嘆為觀止之絕頂高手絕世神功。王圖霸業一笑中,世事浮名低吟唱。指點江山中激揚膽識,快意恩仇裡奮發豪情。
《射鵰》可以說是每一個讀者都可以將自身帶入並樂於其中的完美的關於俠義的夢。
關於黃蓉這位書中的女主角,很多名家亦不吝溢美之詞。
曾昭旭說:黃蓉的生命是清暢自然,隨即揮灑的。
林燕妮說:我愛黃蓉,既因她巧,又因她真,她又是個十分有趣之人,男人娶她為妻,保管一輩子不會悶。
董千裡說:個人一直認為黃蓉是絕代之人。
不談劇情的改編,單就翁美玲的「俏黃蓉」形象而言,和心中的黃蓉,幾無二致。她與「傻郭靖」黃日華組成的螢屏CP展開的那段「少年遊」,至今令人神往。
閒言少敘。以下是製作的翁蓉兒的gif圖。這些動圖,涵蓋了她在劇中的每一套戲服,以及「黃蓉」所特有的真、智、巧的幾乎所有表情。這些或美麗、或機智、或俏皮的回憶,總有當初最先打動到你的瞬間……
女裝初現
回眸一瞬
白衣飄然
玩轉茶杯
婀娜背影
笑靨如花
小叫花子
噗嗤一笑
裝病驅客
街中賭氣
把玩辮子
想靖哥哥
激辯老道
商量對策
新任幫主
戲老頑童
久別重逢
出謀劃策
小窗窺視
嶽陽樓記
打開枷鎖
喬裝出使
眼神悽然
雙目含淚
身受重傷
島上巨變
巧奪玉杖
鐵槍廟前
力敵師姐
對戰西毒
一騎絕塵
83《射鵰》出品至今已過去33年,翁美玲離世也已31年,為何,我們依然懷念?
或許,我們的懷念,早已超越了劇集本身。
改革開放初期,百廢待興的大陸,所渴望的不僅僅是經濟上的突破,更重要的是精神文化生活的解放思想。而在那最初的幾年,卻並不能夠。當年竟然有《怎樣鑑別黃色歌曲》這樣的奇書出現,矛頭直指一代歌后鄧麗君,然而,你越禁,我越愛聽。
《怎樣鑑別黃色歌曲》封面
同樣的困境來自於武俠小說。民國時期尚有還珠樓主、王度廬、白羽等優秀的舊派武俠小說家,而到了新中國後,武俠小說被作為一種落後的封建殘餘而長期受到歧視,直至改革開放,依然未見改觀。大陸人才凋零,港臺的新派武俠雖然已經風靡的整個大陸外的華人地區,但在內地仍是盲區。
要說到解放思想,必須有傳播的介質。不然,怎知外面世界文化生活之精彩?香港的東西,臺灣的東西,放在以前可都是資產階級的毒草,改革開放了,仍然還是嗎?這就要人民群眾自己做出甄別和選擇,新思潮的產生也可以是一種自發性的自下而上的過程。在這樣的一個時刻,《霍元甲》出現了,《上海灘》出現了,直到《射鵰》的出現。
83版《射鵰》,是第一部在內地出現的香港超長篇武俠電視劇。南京電視臺的拍板引進似乎只是相關單位的一個再正常不過的動作,卻對後來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萬人空巷」這個詞一點也不誇張。據懷舊君的長輩們回憶:「之前根本無法想像,電視劇能拍成這樣,武俠片是如此的好看!」「中途還停播過,說不準播了,望眼欲穿,終於等來了第三部……」「大院裡,一臺電視機,二三十號人……」
在精神文化食糧極度匱乏下而饑渴不已的內地同志,早已厭煩了「八億人民八個樣板一個作家」的內地同志,看到《射鵰》這樣的劇集,怎能不如痴如醉?
當然,人們也注意到了演職人員名單中的「原著:金庸」。金庸是誰?少部分內地讀者當然早就知道了風靡華人地區的武俠小說大師。就算沒有83版《射鵰》,也不會影響金庸最終被內地熟知,不會影響金庸作品的廣為流傳。
《射鵰》片尾字幕中的原作者
但有了83版《射鵰》呢?
席捲全國的《射鵰》風潮已經讓觀眾們不再滿足於看電視,更多是找尋《射鵰》原著及其他金庸作品。這些年在網絡上看到的不少金庸迷的回憶,大多是是先看了電視劇,然後激發了閱讀小說的興趣。83版《射鵰》理所當然成為金庸熱「熱起來」的強有力的助推器,成為金庸在內地由「小眾傳播「到「大眾傳播」的紐帶。83《射鵰》的歷史地位就體現在這裡,換做82版《天龍八部》、91版《雪山飛狐》的作用或許都是一樣的,但歷史,正好選擇了83《射鵰》。
如今,金庸小說的價值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武俠得到了正名,是非常可喜的事情。作為金庸小說的推廣者,83《射鵰》,就算不被認可,理應最起碼獲得人們的尊重。當然,83版《射鵰》本身的硬傷也客觀存在。翁美玲的「俏黃蓉」固然令人懷念,但並非「世上更無黃蓉」,後來者朱茵、周迅、林依晨等人所演繹的黃蓉都有著各自的魅力,她們共同讓《射鵰》、讓金庸小說、讓武俠綻放了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