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剛過去,就已經很遙遠

2020-11-17 南風窗

今天,向大家推薦一個朋友:看世界

看世界南風窗的兄弟媒體,我們相信:世界比想像更有趣。

在這裡,政治學者帶你解讀世界局勢,剖析政壇動蕩;歷史學家為你講述悠長歷史,回溯往日時光;背包客娓娓道來詩與遠方,帶你領略文化碰撞;電影愛好者向你推薦高分影片,滿足你所需的精神食糧……跟隨作者的筆觸,我們觀察世界、奇遇人生。

關注看世界,用思想丈量世界,找回一顆自由而有趣的靈魂。做一個世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的碼頭。

看世界雜誌

帶你一起 暢遊世界

1972年,日本,一位水俁病患者

人類發展的歷史,幾乎與災難同行。火山、地震、海嘯或颶風,自然之神的每一次震怒,都在頃刻之間將人類苦苦經營的文明果實打翻在地。災難的形式狡猾而多變,卻無一例外地吞噬著人類的生命。

而每一次「重建」,既是人類智慧與勇氣的證明,也體現了大自然的慷慨與仁慈。也正是在一次次重建中,人們得以回到災難的發端之所,思考這一切到底是怎麼開始的。

從「貓舞蹈病」到「水俁病」

起初,只是村莊裡的一些怪事,最先發出預警的是魚。20世紀50年代初,日本水俁灣海面浮起大量死魚和海鳥的屍體。

緊接著村裡出現大量病貓,它們瘋癲狂奔,繼而紛紛跳海自殺,數量超過5萬。這一怪現象,當時被稱為「貓舞蹈病」。但那時,人類寧願相信這是某種詛咒。

很快就輪到人類自己。1956年,女孩田中靜子和她兩歲的妹妹相繼口齒不清、全身痙攣,最後高叫著死去。學者發現水俁灣海水中存在汙染物,並將矛頭鎖定日本氮產量第一的智索公司。

患水俁病的貓

智索在生產過程中,將大量含有有機汞的廢水,排入水俁灣外圍的「不知火海」。水生物食用後,汙染物轉化濃縮為劇毒物質甲基汞,再通過魚蝦進入人體,侵害全身。

同年,「水俁病」被正式確認。超過1萬人罹患此病,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由於工業廢水排放造成的公害病。

但這只是開端,就像一位受害者後來回憶說的,水俁病表面看似環境問題,背後卻是文明的衝突。

起初,智索公司拒不承認排汙致病,政府也不願介入,因為對當時正狂奔在工業化道路上的日本來說,「像智索這樣的大企業一旦停工,對經濟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1971年,一位母親抱著她患有先天性水俁病的女兒(圖/W. Eugene Smith)

與此同時,另一場看不見的災難正在人們心中蔓延:在水俁市,大量居民是智索的員工,而他們的親友可能就是漁民。受害者與加害者共居。

甚至,在發病之前,他們都是戰後經濟高速發展的受益人。政府、企業、患者和市民各有各的想法,人們不知該怎樣面對彼此。

一場環境災難,演變為人類社會內部不同利益集團的博弈。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968年,政府最終認定水俁病的汙染源和致病原因。次年,企業與政府共同啟動了對水俁病受害者的一系列認定與賠償——此時,距離第一例水俁病患者田中靜子去世已經過去12年。

1972年,

智索化工廠總部示威的人群(圖/W. Eugene Smith)

重建,是從人們願意轉過身來,面對真相的這一刻開始的。

1977年至1990年,企業與政府出資,對水俁灣底層約150萬立方米的淤泥進行清理,並建成生態公園。1990年之後,政府興建水俁病資料館,由水俁病患者直接講述親身經歷。

「重建水俁」逐漸成為市民的共同意願。在這個曾經被稱為「汙染源」的地方,倖存者再也無法下海捕魚,轉而開墾出橘園和紅薯田,嘗試擺脫農藥,有機耕種。他們曾深受其害,因而比任何人都更加渴望向這個世界提供接近自然的安全食品。

此外,以水俁市民為主體,當地制定了20種垃圾分類的規定。全市建成300個垃圾站,針對生活垃圾、易拉罐、廢油、建築垃圾等,實行回收再利用。而曾經以向海洋傾倒毒物出名的智索公司,則研發出了創新的廢水處理技術。

1972年,智索公司董事長和受害者就賠償問題在談判(圖/W. Eugene Smith)

2006年,水俁病發生50周年。人們樹立了慰靈碑,上刻碑文:「不知火海的所有靈魂,這樣的悲劇不會再次發生,安息吧!」

2013年,國際社會在水俁市通過了旨在控制和減少水銀排放的國際公約《關於汞的水俁公約》。這場災難促使日本社會經歷了公眾環保意識的覺醒、法律體系的完善,從一個傳統工業國家漸漸向綠色國家轉型。

但對於當年的受害者和倖存者來說,肉體的折磨和精神的痛楚,始終如夢魘般在一呼一吸之間揮之不去。

十億牡蠣重建未來

相比公害病這類矛頭直指人類行為的災難,面對颶風、高溫、乾旱等極端氣候時,「天災」與「人禍」之間的界限顯得曖昧不清。災後重建也因此更加考驗人類的誠實、勇氣與遠見。

2012年10月30日,颶風「桑迪」橫掃美國東海岸,造成150人喪生、800萬戶家庭斷電,摧毀60多萬套住房。風浪裹挾著海水,灌入平日裡紙醉金迷的曼哈頓。

桑迪也因此成為美國歷史上代價最「昂貴」的風暴之一,紐約地鐵遭受108年來最大的破壞,1.8萬多個航班被取消,造成的損失至少達到700億美元。

可即便如此,這裡是紐約,人類文明的韌性在此得到集中體現。颶風之後的短短幾周,城市基建就恢復運轉,搬遷與重建工作有序展開。

2012年10月29日,英國帆船「邦蒂」號因桑迪颶風被淹沒在大西洋中(圖/Tim Kuklewski)

以上這些,是人們應對災難的傳統方式——單一、快速。但如今,面對越來越頻發的極端天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問:問題到底出在哪裡?我們如何用新方式去解決?

於是,恢復地鐵與航班、道路與照明,幾乎成了整個重建過程中最容易的一部分。科學家認為,「桑迪」異常轉向侵襲美國的潛在原因之一,是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北極海冰融化,從而改變了大氣的流動。

要解決這背後的整個生態問題,不是一朝一夕,甚至不是單個國家能力範圍內的事。但紐約人打算在自己的城市,從自身的行動開始。

一系列舉措中,最吸引年輕人的項目是「十億牡蠣計劃」。紐約港曾經是890平方公裡牡蠣的棲息地,號稱「牡蠣首都」。風暴侵襲時,牡蠣礁充當水中減速帶,吸收海浪的能量,能夠減少風暴潮對城市的衝擊。

工作人員將牡蠣幼體放入貝殼中並投入海洋

但過去數十年間,水體汙染和過度捕撈使紐約港的天然牡蠣絕跡。

「十億牡蠣計劃」啟動後,年輕人與餐館合作,收集紐約人吃完牡蠣後剩下的貝殼,將牡蠣幼體放入貝殼中並投入海洋,然後它們就會生長為新的牡蠣。

這種令村上春樹和海明威都欲罷不能的海鮮,除了美味之外,還有「生態系統工程師」的美譽。

成年牡蠣每天可過濾50加侖海水,有助於使海水變得清澈,並降低含氮量。這一點對海洋生態系統至關重要,因為過多的氮,會使海水藻化,耗盡氧氣,演變為一潭死水。

「十億蛤蜊計劃」的志願者合影

此外,與珊瑚礁類似,牡蠣礁的水下部分,能夠為數百種海洋生物提供棲息地,水上部分則能接納海鷗和鳥類停泊築巢,是整個「海洋城市」中重要的「基礎建設」。

今天,該項目已經在紐約5個行政區的14個礁石場修復了牡蠣。預計在未來20年內,活牡蠣數量將達到10億,為紐約打造一條漫長而具有活力的生態海岸線。

這是一場漫長的災後重建,受災的是人類,重建的是牡蠣以及更多海洋生物的家園。

自然的重建

並不是所有災難都給人類保留了重建的機會。比如,車諾比。

1986年4月26日,烏克蘭共和國境內,靠近白俄羅斯和俄羅斯交界處的車諾比核電廠4號機組,發生災難性爆炸。目擊者稱,當時天空色彩繽紛,被映射得非常明亮,猶如彩虹般美麗異常。

輻射塵通過大氣雲層擴散到整個歐洲,直至科拉半島,釋放出的輻射線劑量,是廣島原子彈的500倍以上,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

美劇《車諾比》的播映,讓接下來的事情變得人盡皆知。一場充滿悲壯色彩的「時間賽跑」開始了,不論是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的消防員、高溫下作業的礦工,還是前往屋頂清理超高放射性石墨的「人肉生化機器人」,都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美劇《車諾比》劇照

之後,為避免反應堆核心內高溫鈾與水泥融化而成的巖漿熔穿廠房底板進入地下,蘇聯修建了一座預計壽命為30年的鋼筋混凝土石棺,將炸毀的四號反應堆徹底封閉。同時,當局將反應堆周圍30公裡半徑範圍劃為隔離區,撤走9萬居民,並獵殺禁區內的所有家畜。「鬼城」車諾比誕生。

至於「重建」,在車諾比4300平方公裡高度汙染的土地上,不是不曾發生,只是這一次,自然不再信任人類。

科學家計算,由於鈽元素的存在,車諾比要恢復適宜人類居住的狀態,至少需要2萬年——在人類的時間尺度上,這幾乎就是永遠。

但離開了人類,大自然的痊癒似乎要順利得多,這片土地逐漸從「生命沙漠」轉變為「綠洲」。

最早,有人發現21頭從隔離檢查區逃出來的普氏野馬生活在無人區,到了2005年年初,其種群的數量已達到64頭。

車諾比內部,工作人員正在檢測核輻射數值

烏克蘭車諾比中心的研究人員謝爾蓋·噶沙克,自2000年開始在無人區內拍攝野生動物,將那些無視輻射的山貓、野豬、灰狼、鹿、馬和水獺等——納入鏡頭。

據統計,在車諾比,狼的數量是其他未受汙染地區的7倍。而作為食物鏈頂端的生物,狼的出現通常也標誌著整個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態。

儘管今天科學家們對於「車諾比事故造成了野生動物種群的復興」這個論題仍然意見不一,但人類不可承受的輻射,對於動植物來說,顯然並不致命。

它們除了擁有對抗輻射的天然抵抗力外,還擁有DNA變異修復能力。科學家解釋,這是因為在動植物進化的早期,地球表面的自然輻射水平要比現在高得多,因此,禁區內的動植物體內,可能仍保留有遠古時代的適應能力。

在車諾比地區出現的狼

可以說,核汙染對於野生動物最重要的影響,就是幫助它們驅逐了人類。所以,到底什麼才是災難?這一切又是誰的災難?

不可否認,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人類憑藉「魯濱遜式」的智慧,一次次地在災難之後存續文明的火種。

直到近年來,災難變得頻發,人們才開始質疑「人定勝天」背後的傲慢與無知,轉而試圖理解自然世界的運轉規律,將目光投向與人類共居於這顆星球的更多生靈。

重建,不再僅限於「人類的家園」,也重建認知,重建面對自然時的敬畏之心。

作者 | 菲力

特約編輯 | 姜雯 jw@nfcmag.com

排版 | 劉夢恬

看世界雜誌新媒體出品

相關焦點

  • 「為了連接遙遠的過去和遙遠的將來,我站在這裡」
    時至今日,出於對原作結局的遺憾,《棋魂》「被腰斬」的流言依舊不減,很多人覺得佐為的消失是作品的一大敗筆,甚至覺得在佐為消失的時候,漫畫就已經結束。佐為的超高人氣毋庸置疑,然而,他的消失絕不是敗筆,而是必然,作者如果因為其超高人氣而「屈服」,選擇讓佐為永存,「棋魂」也無法成為神作。
  • 《流感》:一部比《釜山行》更真實的災難電影!
    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專注於不專業的電影解說小麥~提起災難電影,大多數小夥伴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就是像《2012》或者《後天》這樣的美國大片了吧,但還有一部非常好看的韓國災難電影,比《釜山行》更加真實,也更加貼近生活,那就是2013年上映的《流感》。
  • 《失落十三年》當災難過去之後
    在聽到艾薇過去生活的細節時,她總會默默背著她泣不成聲。一轉身,又為她打點好一切,將破碎的小家一點一滴拼湊回來。艾薇的妹妹艾瑪,無時不刻盼望自己的姐姐回來。她早已強大起來,無需姐姐保護,甚至強大到可以守護母親和姐姐。當出軌的父親回到家中,艾瑪處處刁難。當姐姐回家後,無論何時,只要艾薇需要,她都會毫不猶豫地趕走男朋友,守在姐姐身邊。
  • 我的1937 |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陳德壽口述:「不能忘記過去的災難」
    這個日本兵告訴我爺爺說:「我是當兵的,家裡也是開店做生意的,是徵兵徵來的。」他帶著我爺爺一塊出去,到了古缽巷前面。那裡有個棺材店,他一路上找了幾個人抬了口棺材,抬到我家第二進,把我家姑母裝殮起來。然後,又帶著我爺爺到外面的糧食店找了一些糧食,在一家小菜店裡找了點小菜。這個人呢,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       又過了兩天,我舅舅不放心,來看看我們。
  • 遙遠的她
    《遙遠的她》於1985年12月24日發行。收錄於1986年1月5日由寶麗金髮行的粵語專輯《遙遠的她AMOUR》中。也許是因為粵語的原因,雖然很早以前就聽這首歌曲,但是一直沒有認真去看過歌詞是什麼,在琴友死磕之下,決定做這首歌曲,歌詞的故事還是會讓人感動!
  • 仙俠奇緣文:這是一場毀滅的災難,還是華夏經數萬年來,一場蛻變
    仙俠奇緣文:這是一場毀滅的災難,還是華夏經數萬年來,一場蛻變經常聽身邊的朋友說哪本小說好看,小編認為聽別人說是一回事,得看完才知道到底好不好看,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仙俠奇緣文:這是一場毀滅的災難,還是華夏經數萬年來,一場蛻變,看完之後並不是我們腦海裡想像的那樣,那麼其中的曲折情節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韓國災難動作電影《白頭山》影評:大型災難電影的標準楷模
    ,試圖攜手阻止這場可能毀滅整個朝鮮半島的巨大災難。大型災難電影的標準楷模雖然《白頭山》這類高製作電影在韓國已經不算少見,但自從《與神同行》呈現風格多樣的地獄,還有在第二集《與神同行:最終審判》加入跟劇情無關的迅猛龍、暴龍和滄龍,做出強大的特效火力展示之後,韓國電影似乎也對本土大型商業片更加有自信,開始試圖證明自己能夠達到好萊塢水準。
  • 小演員嚴丹彤出演的電影《遙遠的家》已經囊括三大獎
    《遙遠的家》在11月7日獲得亞洲微電影「金海棠」優秀影片獎後,又在11月19日獲得第五屆中國國際微電影「金桂花」十佳公益微電影獎和中國國際微電影傳媒大獎銅獎。為了創作該片,劇組先後四次進入牧區走訪上海孤兒,劇本歷時兩年打磨,修改了12稿;為了還原當年真實狀況,劇組在牧區搭建和修復了一處60年代的學校和牧區的土坯房;為了符合本片色調和拍攝環境,劇組動用了國際上最先進的攝影機。
  • 昆凌上演絕地逃脫,國內災難電影的第一年已經到來
    然而不僅是國內科幻小說的第一年,而且有可能也將成為「國產災難片元年」,因為一部災難片上映,可見國產災難片的品質和災難片內涵的探索,而且,影片的特效被打破了,災難場面非常激烈和激動人心,這足以給觀眾帶來視聽震撼這是一部災難動作冒險大片《天火》主演昆凌!如果我用一句話概括《天火》的情節,我將用《龐貝》的方式講述《後天》的故事。
  • 推薦幾部驚心動魄的災難電影
    1、末日崩塌----主演:道恩·強森 首推《末日崩塌》,這部電影是去電影院看的,當時看的是心驚肉跳,就好像自己已經在劇中經歷這種大地震一樣。如果不用只想發展經濟,如果人類對大自然多些敬畏,如果人類不再狂妄自大,可以不必面臨這樣的災難。
  • 已經完結的齊木楠雄的災難居然回來了
    想必你們已經知道了《齊木楠雄的災難Ψ始動篇》將在2020年1月正式上映,雖然看到這個令人高興的消息,但是小妹一想到齊木楠雄的災難在幾個月前剛剛離開我,就感覺渾身難受,畢竟好歹也算是一部正式完結,還發出通告的動漫,為啥僅僅幾個月後又回歸了呢?
  • 推薦五部韓國高分災難電影!韓國商業化電影已經非常成熟!
    剛剛還如天國般美好,奢侈華美的大廈瞬間變成殘酷的人間煉獄……大場面效果可以和好萊塢一拼的災難片,影片前半段拍的有點像《情人節》《新年前夜》一樣的浪漫喜劇,後半段急轉直下,大型災難現場!整體完成度非常高,令人眼前一亮。既有災難片的震撼視效和「奇觀」式呈現,又有相對完整的「世態掃描」和「情感」呈現。
  • 這部韓國災難電影,比《極限逃生》還要真實
    《流感》在小嗨看來,這部《流感》比《極限逃生》更加真實。也比大多數災難電影更加真實。《極限逃生》中的災難是什麼?《釜山行》不得不說,這些災難距離我們太過遙遠。不管是已經感染病毒的人,還是沒有感染病毒的人。都被留在了感染區裡。這直接導致了感染區民眾的不滿和暴亂。
  • 聯合國警告:2021年將爆發全球災難,只有部分國家能熬過去
    2020年被很多人稱作「災難」,因為受到疫情影響「錢難賺」,一連數個月的「休假」讓不少實業面臨破產。但在接下裡的2021年,或許會更難大家要做好準備,不過相對而言中國的內部環境穩定,經濟形勢樂觀,所以可能受到的衝擊比較小,但作為全球化的一員,不可能毫無影響。
  • 《遙遠的救世主》:解析書名「遙遠」與「救世主」二詞,意味深長
    二、自救是「遙遠的」。人自救,是最直接最可靠的。但也是「遙遠的」。文中說到救世主又與文化屬性密切相關。大至國家、民族、小至團體、個人,任何一種命運都是文化屬性的產物。這必須也必定是「遙遠的」。正如小丹說的:「只有我自己覺到、悟到、才能做到,我能做才是我的。」所以,自己救自己,這個信念必須堅持堅定。因為自己從「覺到、悟到、再做到」,從立意到過程至結果,必是長時間的積累,必是「遙遠的」救主。
  • 哥斯拉:怪獸災難編年史
    幾天前,在某種力量影響下所發生的事情,已經完全超乎了人類所能想像的範疇」。1956年,美國拍攝的第一部哥斯拉電影上映。對那些買票來電影院的美國人來說,實在很難不把熒幕中的這些災難場景與當時盛行的有關核戰爭及核毀滅的恐怖想像聯繫起來。而這剛好就是這個系列電影的關鍵部分。從哥斯拉的誕生之日起,這個水陸兩棲的史前巨獸就與「終極災難」有著再明確不過的關係。
  • 原來我們的青春已經那麼遙遠
    三十年後當筆者已經為人父之時,再回頭去看此劇卻別有一番滋味。《十六歲的花季》是由中央電視臺影視部、上海電視臺聯合拍攝的都市青春劇,由富敏、張弘執導,吉雪萍、戰士強、池華瓊等主演。該劇講述的是白雪、陳非兒、歐陽嚴嚴和韓小樂等十六歲的少男少女,在高中校園裡的生活故事,於1989年3月6日在中央電視臺播放。
  • 遙遠的她 永遠燃燒的火花
    這是「粵潮盞」的第552次推送 今天推薦的是張學友的版本的《遙遠的她》,雖然說陳奕迅版本更有無奈感,但是在新時代的舊回憶下,更加痴迷於早期歌者的音樂感覺
  • 周二珂多遙遠在哪裡可以聽?周二珂多遙遠歌詞完整版原文
    周二珂多遙遠在哪能試聽?周二珂多遙遠試聽地址,我來告訴你!快準備好追劇了嗎!《多遙遠》試聽平臺:  目前這首歌可以在QQ音樂試聽哦~  近日,由工三文化、粉絲星途、TCL文化、納奇影業、東方佳視等聯合出品,人氣女作家柏邦妮擔任文學策劃,李冰擔任總製片人,樊金權為總策劃,劉鼎業執導,龔銳、何德瑞主演,沈思吉、吳瑞淞,李昊霖等聯合主演,唐禹哲、辰亦儒特別出演的青春勵志校園劇《僅剩一口的青春》將於本月13
  • 9部高分必看災難題材電影推薦
    9部高分必看❗️❗️災難題材電影推薦🎬❗️❗️⭕️漢江邊突然出現皮包骨屍體,接下來全國接連出現該現象。「變種鐵線蟲」侵蝕人腦控制他們往水中跳導致吸乾血液死亡。男主偶然發現妻子和兒子皆染上病毒,決定聯合身為警察的弟弟找出藥物,卻無意發現一切災難背後竟有人操控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