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30 14: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1月24日,2020年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代表齊聚人民大會堂,接受表彰。黨中央、國務院授予1689人全國勞動模範稱號、804人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我院重症醫學科丁仁彧教授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並參加表彰大會。
丁仁彧,男,漢族,遼寧莊河人,1980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美國哈佛醫學院、麻省總醫院麻醉與危重病專業博士後。現任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黨支部書記、副主任,中華醫學會重症醫學分會青年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醫師協會體外生命支持專業委員會委員,國家衛健委衛生應急處置指導專家,中國醫師協會遼寧省重症醫學醫師協會常委,中國醫學救援協會重症醫學分會委員。多次參加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傷員救治工作。獲評第二十四屆中國「五四」青年獎章、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遼寧第五批優秀援疆幹部人才、遼寧省百千萬工程千人層次、遼寧省自然科學學術成果獎、瀋陽市向上向善好青年等榮譽稱號。
2020年2月2日,丁仁彧主動請纓,擔任遼寧省援鄂重症醫療隊隊長,帶領遼寧省150名重症醫護人員,奔赴武漢抗疫前線,接管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的三、四病區的80張病床,集中救治極危重症和重症病人。援鄂期間,醫療隊共救治患者129人,其中危重症病例23人,重症病例76人。開展有創呼吸機處置8例,無創呼吸機7例,高流量吸氧26例,ECMO1例,CRRT3例,血漿置換1例。治癒出院90例,轉輕症後轉院或轉科25例。
響應國家衛健委的號召,對重症患者應收盡收面對初期疫情嚴重、防疫壓力大的局面,醫療隊克服困難,果斷擴大病房規模,將兩個病區容量擴大為原來的3-4倍。其中2月6日單日24小時收治重症及危重症新冠肺炎36人,極大的緩解了醫院收治壓力大的局面。在擴大收治患者的同時,丁仁彧帶領醫療組制定新冠肺炎診治流程,優化治療方案,從始至終沒有因為收治患者數量增多而影響醫療質量。
積極應用高級技術手段救治病人,極大降低病死率在接管病房伊始,面對防護物資不足、搶救儀器設備尚未完全到位的情況,他和隊員們克服了重重困難,積極響應國家衛健委號召,籌集救治設備,制定重症患者診療流程,對於危重新冠肺炎患者給予高級生命支持措施,將有創機械通氣等治療措施施治關口前移。丁仁彧帶領的遼寧重症醫療隊是受援醫院的多支國家醫療隊中最早使用氣管插管、有創機械通氣技術的醫療隊,帶動整個院區救治技術的提升,深受醫院和上級主管部門的好評。醫療隊迅速建立質控小組對醫療質量進行追蹤改進,不斷提高救治成功率。兩個病區創造了從2月18日至3月15日26天「零死亡」的壯舉。其中,三病區成立「迷你ICU」,創造了三病區40天「零死亡」的記錄。
成立ECMO小組,率先開展應用體外膜肺氧合技術面對危重新冠肺炎患者病死率高、有創機械通氣治療效果差的特點,丁仁彧於接管病房伊始便制定了重度乏氧患者挽救性治療策略,並組織隊內有ECMO治療經驗的醫護人員成立了ECMO治療小組,克服了儀器設備及耗材不足、戴護目鏡視物模糊、穿防護服下操作困難、沒有壓縮空氣等不利局面,積極創造條件,調集ECMO設備,率先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開展了ECMO治療。
讓黨旗在防控疫情戰場第一線高高飄揚丁仁彧擔任書記的臨時黨支部,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精神和前方黨委的安排部署,在疫情防控中,充分發揮了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各支部委員緊密團結,身先士卒。全體黨員同志鬥志昂揚,衝鋒在前,主動承擔氣管插管、動靜脈穿刺等高風險操作;他們不忘初心,救死扶傷,踐行革命人道主義精神,以老黨員帶動新黨員,黨員帶動積極分子,積極分子帶動群眾的多層帶動方式,使遼寧援鄂重症醫療隊團結一致,成為了一隻響噹噹的鋼鐵隊伍,以逆行而上,不勝不歸的決心和勇氣打贏這場疫情硬仗。在黨員同志的感召下,70餘名非黨醫療隊員全部遞交入黨申請書,其中11名優秀積極分子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黨員。
一個心裡有愛的人,會傾情他的所有;一個心中裝滿別人的人,肩上扛的是擔當;他牢記醫生的使命,第一時間就要站在患者最需要的「戰場」;他用大愛、用真心詮釋,書寫生命的交響!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