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郭曉東、記者苗鵬報導:初冬時節,天乾物燥,山西省太原警備區師團兩級軍地聯合指揮系統線上線下十分忙碌。「應急行動情況預想不充分、民兵新質力量部署不精準、現場指揮關係不清晰……」陽曲縣人武部森林防火實兵演練剛一結束,兩級軍地聯合指揮部就開始了復盤總結。實名編組、依案施訓、實兵推演、總結檢討,這樣的場景在太原警備區已成為常態。
早在2018年,太原警備區以聯合防空為背景組織了一場應急應戰能力檢驗評估活動,6個縣(區)23支民兵分隊參加,動用800餘人、1000餘件(套)裝備。他們邀請院校專家組制定《太原警備區應急應戰能力檢驗評估實施細則》,從偵察預警、籌劃決策、指揮協同等10個方面126個得分點進行量化評估。
最高成績竟然丟了五分之一的分值,這樣的結果讓警備區黨委一班人驚出一身冷汗。「在訓練內容設置上必須更加貼近實戰要求。」警備區司令員王志校在總結會上強調,必須聚焦使命任務積極推進實案準備、依案施訓。
隨後,警備區自上而下修訂完善3大類46種戰備方案,結合民兵分隊遂行任務情況實行常態化研究、動態化更新;10個縣(區)基幹民兵和市屬民兵應急營輪流進駐訓練基地依案訓練、常態備勤;制訂下發課題研究任務區分表,機關和各人武部圍繞防空作戰、重要目標防護、森林滅火、礦難救援等22個應急應戰課題專攻精練……
在太原警備區,每周一次戰備方案推演、每月一期基地化輪訓、每季度一次階段考核比武、常態組織實兵演練雷打不動。
同時,他們在應急應戰行動中不斷查找不足,在執行任務中不斷總結實戰經驗,切實提高訓練水平。
去年3月,太原民兵先後赴臨汾、長治執行「鄉寧山體滑坡」和「沁源森林滅火」救援任務,在圓滿完成任務的同時,也暴露出出動速度不夠快、後勤保障不到位、通信指揮手段單一等問題。
返回駐地後,他們第一時間進行復盤檢討。警備區政委楊文軍指出:「如果沒有萬全準備,連應急救援任務都難以應對,更不用說助力打贏現代戰爭。」
為此,警備區對戰備物資器材進行模塊化集成,完成「車庫一體」改造,省去裝載搬運環節,民兵隊伍出動速度由1小時縮短到15分鐘;研發野外應急應戰指揮平臺,可實現3公裡範圍內無網絡信號通信;配套新型野戰指揮帳篷,開設時間由30人1小時縮短到4人15分鐘……向技術革新要戰鬥力,通過實戰實訓檢驗創新成果。
「我們民兵關鍵時候也能挑大梁!」提起千裡支援四川涼山火災撲救任務,民兵趙禹飛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今年4月,太原民兵遠程滅火分隊晝夜奔襲2000餘公裡,遠赴四川涼山執行滅火任務,應急應戰能力經受住了實戰檢驗。如今,後備力量在支援保障作戰、參加搶險救災等應急應戰任務中的作用更加凸顯,全區官兵思戰研戰活力競相迸發。
走進太原警備區,記者感受到學戰法、研戰例、練戰術的氛圍分外濃厚。在軍情研究室,正在組織訓練的警備區戰備建設處處長房小洪說,戰爭是硬碰硬的較量,只有實打實訓練,才能提高戰鬥力、確保打得贏。
在小店區人武部值班室,政府辦、人武部、消防救援中隊、應急管理局等10多個單位組成的軍地聯合指揮部反覆進行方案推演,他們組織的城市防空演練即將接受全區官兵評判。
來源:中國國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