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的2020年即將結束。
這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發,國內外形勢錯綜複雜,世界正經歷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年,中國的經濟韌性凸顯,房地產作為經濟發展的穩定器和壓艙石,表現仍超出預期;這一年,從年初中央財經委員會提出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到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總施工圖」呼之欲出,中國經濟第四極勢不可擋。
怎麼理解這種時代變局,成都的未來又將如何發展?
12月17日,第十八屆「榜樣中國·封面-華西房產TOP50」城市發展論壇隆重舉行雲發布。中國城市研究專家、智谷趨勢合伙人、首席研究員黃漢城,在論壇上做了精彩分享。
談航運優勢
雙機場助力成都加速融入全球產業鏈
「在中國前十大城市當中,我非常看好成都的發展。因為在雙循環的經濟格局中,成都融入全球產業鏈的速度越來越快了。」一開始,黃漢城就表明了對成都的青睞。
他認為,二十年前西部主要生產紡織品、皮革品、農產品等一些較低端產品。這類產品因貨值低利潤薄,非常依賴便宜水運來控制運輸成本。彼時,成都的區位條件競爭力不及長江中下遊的港口城市。
不過,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深化發展,西部逐步開邁向了生產諸如電腦,手機,晶片等中高端產品。這類需要搶抓時機搶佔市場快速回籠資金,因此快捷的航運成為更優先的選項。
據黃漢城介紹,目前,全球貿易中航運的貨物重量不到總重量的1%,卻佔據了貿易總值的40%,價值超過5萬億美元。而這一比例還在穩步增長。
未來有沒有大型空港,能不能更快的接軌世界,對於一個想要擠佔產業鏈上遊的城市來說極其關鍵。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成都曾在水運領域錯失良機,卻在航運賽道上實現彎道超車。
天府國際機場預計將於2020年建成竣工,並計劃在第3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前通航投用。這是中國「十三五」時期規劃新建的最大機場項目,也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中等級最高的航空港,對於成都發展臨空經濟大有裨益。
按照規劃,「天府國際機場」 遠期可滿足200萬噸貨郵吞吐量。這個體量是西安鹹陽機場的5.2倍,重慶江北機場的4.8倍,武漢天河機場的8.2倍。加上原有的雙流國際機場,黃漢城認為,成都成為北京上海之後,中國第三個擁有雙國際機場的城市,未來融入全球產業鏈的速度會大大提升,進一步打通內外循環,成都的發展不可限量。
天府國際機場概念圖
論「沿海化」趨勢
成都將躍升為歐亞大陸的貿易中心門戶
「今天成都還有一個非常重大的變化,就是成都正在變成一座『沿海城市』。」黃漢城表示,成都雖然是地處大西南的內陸城市,但是它的營商環境是逼近沿海城市的。
2019年中國企業500強榜單中,成都僅有11家本土企業入圍,南京15家,杭州24家。而且成都入圍企業的平均營收額為605億元,比南京、杭州要低。不管是數量還是規模,成都本土的頭部企業都比南京、杭州要遜色一些。但成都的GDP卻高過杭州、南京,排名全國第七。
為什麼會這樣呢?黃漢城解釋稱,這是因為成都的外來經濟更強。從英特爾到馬士基,從京東方再到大眾、豐田、吉利和沃爾沃,成都憑藉著接軌國際的營商環境,贏得跨國公司的青睞,跨國公司的到來,也使得成都快速形成了產業集群。
今年疫情期間,成都率先允許臨時佔道經營,甚至自下而上,推動了全國性的地攤經濟運動。這種賦利於民的人情味,其實說明成都已經擁有了公務員隊伍「服務員化」的沿海特質,這也是為什麼成都能夠成為中國的「第二總部收割機」的原因。
此外,黃漢城還稱,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加持下,成都有可能會變成歐亞大陸的貿易中心。
2011年,首趟「渝新歐」班列運載著惠普電子產品從重慶出發運往德國杜伊斯堡。後來中歐班列越發成熟,定班定時,直通免檢。這一系列歷史性的創舉,讓西部多出了一條擺脫海運依賴的新途徑。
加上中國即將打通連接東南亞的大陸橋。現在中越鐵路已經開通了,中老鐵路預計2021年開通,為鐵路直達新加坡創造條件,中緬鐵路在緊鑼密鼓的勘探地段。長遠來看,中南半島將通過泛亞鐵路跟中國連為一體。
如今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國也慢慢成為世界的加工廠,開始生產較高附加值的工業製造品,對貨品運輸速度有更高的要求,但又難以負擔高昂的航空運輸成本。就會選擇將貨品運往中國,與內地的貨櫃上同一趟列車發到歐洲。
在這個過程當中,誰是最合適的貨物集散中心呢?
答案,就是成都。成都是全國開行中歐班列最多的城市。日行一班的常態化運營,高頻率運營,為更大範圍的貨運集散打下基礎。
未來伴隨著中國製造業從低端到中高端的進一步攀升,以及東南亞的經濟的快速增長,橫跨歐亞的大陸橋的流量肯定會越來越高。
屆時,成都將一躍成為歐亞大陸的貿易中心門戶,一個連結中南半島和歐洲市場的雙向開放樞紐。
道未來形勢
成都給內陸城市崛起提供了一種新路徑
「以前我們總覺得靠海是一個地方晉升為全球城市的必要支點。但是深居內陸的成都模式,無疑顛覆了我們的傳統認知。」,黃漢城認為,成都給中國內陸的崛起提供了一種充滿想像力的新路徑。
在黃漢城看來,一座城市發展的天花板取決於它是不是門戶城市,以及是什麼等級的門戶城市。等級越高,所匯集的貿易、金融和人流也就越多。
香港、上海之所以能躍升為全球一線城市,就是因為它們是連接中國跟世界的門戶城市,屬於「內-外」要素流動的樞紐節點。而國內有的城市是 「內-內」要素流動的控制中樞。所以,註定只能是二線城市。
未來成都將變得跟上海類似,站在全球貿易和產業分工的前沿,從而匯集更多的資源進來。
今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成渝地區已經上升為了中國經濟增長引擎的第四級。成渝經濟圈規劃綱要也出臺在即。在頂層設計的布局下,成都會迎來更多的利好,湧入更多的資源,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黃漢城認為,成都房地產市場也將因此擁有廣闊前景。
封面新聞記者 黃益輝
更多相關文章,請點擊圖片進入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