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玥(化名)今年29歲,在上海一家私企工作,已經在某款語音交友軟體註冊兩年多。趙玥回憶,今年2月初到3月中旬,她一直都是一個人住,很少出門,感覺「與世隔絕」,但又不願意向親友訴苦。
後來,趙玥通過平臺的語音匹配功能聊到了一個同樣在家辦公的網友。
「我們每天都會通過語音相互問候、相互鼓勵,聊很多話題,這讓我感覺溫暖又愉快,人也有了精神。」
北京某高校大二學生鄒宇軒(化名),也是在疫情期間重新開始玩語音社交軟體的。由於學校推遲開學,他一直在老家杭州。
「今年3月我只出了四五次門。爸媽要上班,我白天一般都是獨自在家,沒人可以說話,想起之前用過的一款語音交友APP,就下載來玩。」
調查顯示,83.1%的受訪者體驗過語音交友,其中34.0%的受訪者經常使用語音交友。
分年齡段看,90後受訪者體驗過語音交友的比例最高(89.4%)。體驗過語音交友的男性受訪者比例(85.8%)高於女性受訪者(80.8%)。
鄒宇軒喜歡使用語音社交APP的連麥(兩個人同時打開麥克風互動——編者注)功能。
「連麥語音說話,不但能更好地了解對方想要表達的東西,還能更好地感知對方的情緒,甚至電話那頭偶爾傳來的翻書聲、走動聲的小噪音,都能讓我感受到真實的陪伴。有時我失眠,也會找人連『默麥』,就是開著麥不說話,感覺有人在那頭陪著,更容易入睡。」
調查顯示,受訪者使用語音交友並非總是抱著明確的交友目的。32.8%的受訪者最主要的使用動機是打發時間,19.0%的受訪者使用動機是找對象、交朋友,還有部分受訪者連麥工作、學習、睡覺,以提高效率或尋求陪伴感。
分年齡段看,00後受訪者將打發時間作為最主要動機的比例,比90後和80後受訪者要低,將連麥學習作為最主要動機的比例,則比90後和80後受訪者更高。
馬林(化名)今年剛剛大學畢業,他每天工作之餘都會刷刷手機裡的語音交友APP,聽聽平臺推薦用戶的聲音,對喜歡的會點個讚或打個招呼。
「我以前主要在打遊戲時用語音軟體,近幾年感覺用語音交友的人多了,主打語音交友的平臺多了,語音互動的玩法也更豐富了。」
語音互動功能並不新鮮,但近幾年時常有專門主打語音社交的APP衝進下載排行榜前列。記者調查發現,當下除了陌生人交友APP和即時通信類APP,直播類、音頻類、興趣圈類、K歌類、遊戲類APP也紛紛上線或完善語音互動功能。
語音社交的玩法也因此更豐富,比如語音匹配、和主播連麥互動、多人聊天房、語音日記等。不同的聲音還因為二次元文化和配音文化,成為不同形象的代表。
語音交友為何流行?調查顯示,年輕人對陪伴的強烈需求(53.7%)作為主觀因素被視為最大的原因。此外,語音的特點、平臺的推動、文化環境、資費下降等客觀因素也發揮著作用。
50.5%的受訪者認為語音交友自身有諸多優勢,47.9%的受訪者歸因於平臺不斷推出語音交友新玩法,45.4%的受訪者指出二次元文化催生出更多「聲控」,33.0%的受訪者歸因於網絡資費降低。
「我常常覺得孤獨,通過和網友聊天,發現很多人都和我有一樣的感覺。」鄒雨軒告訴記者。
他高中就開始在外地求學,大學又去了北京,即使有電話微信,也很少和老家的親友聯繫,「我更想有個性合拍、興趣相投的朋友來陪我,語音交友就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雖然尋求陪伴被受訪者視為語音交友流行的原因,但語音交友最被受訪者認可的優勢,卻不是能提供更真實的陪伴感、更有深度的交流。
受訪者認為語音交友最吸引人的兩個優點是「不用一直盯著屏幕看消息」(50.3%)和「更有利於保護隱私」(47.8%),然後才是「有溫度,更能感覺到對方真實的陪伴」(42.5%),接下來是「不看臉,更容易打開局面」(39.4%),最後是「有深度,更注意對方說話的內容」(38.5%)。
由此可見,受訪者使用語音社交的心態存在矛盾之處,一方面,他們希望隱藏個人信息,另一方面,他們希望儘快獲得對方高度的接納和高質量的陪伴。
在趙玥看來,要想提高語音交友體驗,個人要放下偏見,尊重他人,平臺方要給不同用戶提供自我展示的機會,還要把好關,做好用戶信息保護。
「另外,我覺得面對面社交是不可替代的,語音也好,視頻也罷,無論平臺怎樣模擬真實社交,都很難實現面對面社交帶來的真實陪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