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問懂裝置藝術嗎?我絕對是第一個搖頭的。
但聊完之後,我確實對裝置藝術有了不一樣的認識,
甚至可以說是喜歡上裝置。
從李子然發來的裝置作品資料中,我可以從一堆裝置照片裡到自己所偏愛的那幾個。試著像貢布裡希說的那樣,觀察這位藝術家如何努力地追求合適的平衡。真是件引人入勝的事兒~
一個朋友無意間看到我在做他的專稿,毫不誇張地表示了對其作品的喜愛。「我看過這個展覽,是不是在北京,這個作品給我留下挺深的印象。我當時還拍了這個作品的照片,他沒有我拍得好看啊!哈哈。」
不是你遇見了作品,而是作品遇見了你。——李子然
▼
剛上大學的時候我是理科生
試著讓自己感性起來。
進入油畫系似乎是很普通的一個選擇,
就像是當時大多數高考畢業生在選擇志願時一樣,一頭霧水,沒有方向。
其實僅僅是因為某一位老師說你畫畫挺好的,可以去學油畫,就這樣順理成章的進入到油畫系。
敢於真正面對自我之前,總會繞各種各樣的圈子。
在大二時期,課程讓我了解到了當代藝術。
裝置和影像讓我著迷,一切都像是符合身體結構一樣順手,
就像吃雞騷年撿到第一個背包一樣。
我對父母講訴了自己的想法:
不想畫畫,想做裝置。
可想而知,這件事情對老一輩生活經驗的人來說是多麼瘋狂。
鐵樹銀花 2011 裝置 4 寸手機顯示屏、樹 尺寸可變
母親那段時間每天早上五點地打電話勸解我,
「這你還是要畫畫,別做那些亂七八糟的。」
世間父母大都相似,不過是想儘可能的讓自己的孩子少走些彎路,總怕孩子這兒摔著,那兒磕著。可惜我比較相信自己。
2010年至今,七年,一晃而過。
一輩子的事 2012 裝置 雷射裝置鐵板、玻璃 尺寸可變
▼
本科畢業-駐留計劃-研究生,
重新思考創作。
喜歡一件事,人們會想要儘可能的去做好,
但越想抓住,就越容易走偏。
點子式的思維方式,使我的工作陷入瓶頸,
懷疑自己是否合適,這種感覺就像回到以前。
《吊燈》 布面丙烯、油畫 120x120cm 2014
畢業後,被選入川美駐留藝術家計劃。
在瓶頸之後,我需要找一個方式排解一下,畫點畫吧。
用做裝置的某些想法去看待油畫,這似乎使我有了些許觸動,反而帶給我做裝置新的靈感,找到最初做裝置的樂趣。
《棕櫚樹下的藍人》綜合材料-130x184cm-2015
在思考繪畫和裝置的關係上,我發現繪畫在言說上相對無力,
用裝置作品去言說,更容易表達內容。
2013年做了《夜洗衣》這件作品。
夜 洗衣 2013 裝置 洗衣機、路燈、人體感應 尺寸可變
通過改裝洗衣機和聲音播放裝置,讓有人路過洗衣機邊上時,路燈亮起,
洗衣機開始運作並由於偏振而原地劇烈抖動,
同時聲音播放器放出一段福州方言。
這個作品主要講述的是有關語音不準而導致的可笑歧義。
夜 洗衣 2013 裝置 洗衣機、路燈、人體感應 尺寸可變
▼
臺北,匯聚世界各地文化且極具特色的地方。
2015年我到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開始為期5個月的交流學習。
開放的社會結構,國際性的社會氛圍,視野也隨之拓寬。
在臺灣重新學習了藝術史的課程,
讓我驚訝的是之前所學到的藝術史知識是很片面的,之前對藝術的認識也太簡單。
同時在川美研究生階段,導師的指點迷津讓我正真認識到問題的所在,
再加上經過這幾件作品,慢慢摸索
發現自己的個人脈絡其實是想通過實踐,去研究,
深入生活,從而達到去言說問題。
而不是對某種媒介的依戀,又或者是對某個圖示符號的不斷重複。
對於藝術,我一直在摸索,並也一直都在實踐。
在臺灣交流學習期間讓我感受很深的是明明在資訊發達的現在,
明明在相近的年齡,明明在基本民族文化相同的兩地。
對臺灣的朋友們解釋大陸是那麼的困難,無力,蒼白。
在臺灣期間,我創作了《對臺灣朋友講大陸》系列攝影作品,
表達我對這一差異的思考。
對臺灣朋友講大陸-宣誓 2015 攝影 尺寸可變
攝影師:戴宏霖
對臺灣朋友講大陸-砍頭 2015 攝影 尺寸可變
攝影師:戴宏霖
對臺灣朋友講大陸-賭牌 2015 攝影 尺寸可變
攝影師:戴宏霖
▼
剩餘價值生成器
是我的一個系列作品
從NO.1 -NO.4
每一次重構造成當下的空間距離和心理距離,而我喜歡在作品中表現出一種莫名的混亂,每個部件在攪亂下重新定義了它的視覺與功能。
剩餘價值生成器 NO.4 2017 裝置 冷光線、鐵、鋁、木、影像
我的作品是由多種材料組合而成的裝置,
我認為它是一個不確定但又完整的裝置,
所有的材料都會根據每次空間場域的不同而被重新構建。
我用這些廢棄材料重現了它們作為為了資本操作而過量生產的悲劇產物,
把它們置於空間中或者懸掛或者旋轉,
場域的佈置呈現出生產的下一個環節——娛樂至死。
與這種自我安慰的娛樂至死鮮明對比的仍然是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人,
藝術表達並不能把人從過量生產的資本漩渦中拯救出來,
甚至反而要變成娛樂至死的幫手,
我希望在這現狀中把問題意識集中在現實中人的處境究竟是什麼樣的。
剩餘價值生成器 NO.4 2017 裝置 冷光線、鐵、鋁、木、影像
剩餘價值生成器 NO.2 2017 裝置 冷光線、鐵、鋁、木、影像
剩餘價值生成器 NO.2 2017 裝置 冷光線、鐵、鋁、木、影像
剩餘價值生成器 NO.2 2017 裝置 冷光線鐵、鋁、木、影像
▼
《通過一次打魚檢驗我曾經是否是農民》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
打魚視頻截圖
「我在鎮上買了一個價格合適店家推薦操作簡單的漁網,
在鎮上的小河中打了一下午的魚,實際上是練了一下午的如何撒漁網,最後只抓住了 4 只小魚。」
根據自身的研究方向,我發現需要追問自己的身份,
這在某些方面可以簡單的驗證我是誰、從哪來。
父母從農村身份到城市身份的轉變讓我對出生時擁有的農村戶口提起了興趣,對於我來說,這像是一個很熟悉但又沒見過幾次的親戚。
父母即使生活在城市但仍然保有農村生活的印記,
而對在農村出生而後在城市中生長的我來說,
農村經歷反而是我希望去補全的缺失,是一次對自己身份的確認。
通過一次打魚檢驗我曾經是否是農民 2017 裝置 漁網、地毯、文本 等
我一直羨慕身邊出生於農村的同學擁有各種勞作的經驗,這種羨慕來自於我對自己出生時的農村戶口的考古。
在打魚的時候我試著讓自己找到這個隱藏身份對自己的影響,
用肉身去明白為什麼我不用打魚和我為什麼要去打魚。
在這個過程中,我儘量不讓城市身份使得打漁這個行為變得太過娛樂,而是去找尋作為一個農民對魚群進行獵殺的狀態。
事實上城市和農村的經驗碰撞讓我措手不及,更讓我明白我所羨慕的勞作經驗在這時候已經在城市語境中破碎不堪。
我至少明白了我的糾結實際就存在於這兩個身份更替,
農村的經驗讓我對物質的過剩不僅期待又惋惜,而城市經驗卻還沉浸在過量的歡呼娛樂中。
通過一次打魚檢驗我曾經是否是農民 2017 裝置 漁網、地毯、文本 等
通過一次打魚檢驗我曾經是否是農民 2017 裝置 漁網 、地毯 、文本 等
▼
《人均200 ㎡》
「言說」過量生產和這個社會的關係
每個城市都有的廢品站,是真實存在但大多數人不想去觸碰的地方。
《人均200 ㎡》這個作品主要來自對一家廢品收購站的關注。
《人均 200 m²》2017 裝置 鋼管、連接件、文本、廢品現成品、 視頻、錄音
大約1000平米的壩壩上堆滿了從周圍回收來的廢品,
經營這家廢品收購站的是一對30 出頭的夫婦,同樣生活在這裡的還有丈夫的母親和兩個女兒。
一家五口就住在兩個簡易房裡,
生活的區域都是由廢品再利用組建起來的,
在髒亂差的環境中一家人儘可能保持生活底線的整潔。
這兩年,國家提倡節能減排、產業升級、環保等政策,政府的一系列措施使得廢品收購的生意越發難做。
一系列的政策補貼看起來能解決很多宏大的問題,
但這個真實存在的廢品收購站卻接受了大量的廢品。
但政策並未顧及到這個環節,使得百多噸的廢品難有下路,
只能滯留在廢品收購站。
由於長期在這裡收購材料,便與一家人熟絡了起來。
在我還什麼都沒說的情況下,他們就先和我說了過量生產以及他們的生活。
《人均 200 m²》2017 裝置 鋼管、連接件、文本、廢品現成品、視頻、錄音
我收集了大量的廢鐵,把電視機的內外殼拼接在一起,鋪出了一塊看起來很科技但實際卻是一片狼籍的區域。
放置了一些外表完整功能性還在的廢棄通風管,並在內部安裝了共振音箱,播放他們在搬運東西時砸、摔、扔東西的聲音。
並在其中穿插了幾個視頻,播放他們的生活日常和外出收料的過程,在通風管上臨摹了他們家大女兒的畫,觀眾可以走上電視機外殼地面,從視覺、聽覺和觸覺來體驗這種在宏大政治下的現實廢墟。
《人均 200 m²》2017 裝置 鋼管、連接件、文本、廢品現成品、視頻、錄音
《人均 200 m²》2017 裝置 鋼管、連接件、文本、廢品現成品、視頻、錄音
▼
李子然
1989年出生於福建省長樂市
2012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本科
2015年九月至2016年一月 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交流學習
2017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研究生
群展:
2017年
教學相長——第三屆學院實驗藝術文獻展,CAFA,北京
第五屆「明天當代雕塑獎」,羅中立美術館,重慶
100公裡第四回,了了·藝術傳播機構1樓,成都
復調·中國藝術生態調查——雲貴川,南藝美術館,南京
2016年
放開打項目重慶地區《一本道拔尖人才計劃》,灰空間,重慶
2015年
流變與共在:中國新現實繪畫,佛羅倫斯達巴索古堡,義大利
十年:「凱撒藝術新星」2015大學生年度提名展,今日美術館,北京
混血張釗瀛李子然聯展,星星藝術空間,重慶
第二屆南京國際美術展,南京國際展覽中心,南京
第六屆新星星藝術節,西安美術館,西安
2014年
第五屆1912新星星藝術節,今日美術館,北京
第四屆張曉剛研究生當代藝術創作獎,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CAEA美術館,重慶
2013年
ARTBABA流動空間壓路機項目:夜襲,視界藝術中心1空間,上海
2012年
「2012之舟:『富隆杯』當代藝術院校大學生年度提名展」,今日美術館,北京
學院力量之四川美術學院——差異公共體,羅湖創意文化廣場,深圳
羅中立獎學金2012年度獲獎作品展,重慶美術館,重慶
2011年
第五屆成都雙年展,成都東區音樂公園,成都
文/小九
策劃/唐媛媛
編輯/唐媛媛
圖片來自藝術家本人
相關連結:
青年 寧佳偉 | 用影像講述故事,他不止為自己發聲
青年 姚鶴立 | 作品就是另一個『我』的表達
青年 張海超 | 十年,他從未間斷過對尖端科技的關注
青年 王撩 | 這個一直在旁邊觀察著的「我」,究竟是什麼?
青年 黃才駿 | 不規則才是時尚的規則
以青年人的方式訴理
你的同齡人正在你以為做不到的樣子生活
TIPS:洛克青年持續舉辦展覽、沙龍、工作坊、放映等各種活動,最新信息將在微信公眾號及微信群公布,不定期還有紅包福利派送。
掃描添加 小洛 ,暗號:又雙叒叕 [yòu shuāng ruò zhuó] ,便可加入這個有愛有料的大組織~
叮!
我是小洛
外面風大,進屋坐坐
談正事兒 也接受勾搭
重慶洛青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中國 重慶市沙坪垻 四川美術學院商業街 A-3F 郵編:400020
ADD :A-3F, SCFI Commercial Street, Chongqing, China, P.C.400020
TEL:023-65523127|E-MAIL:rockyouth@foxmail.com
歡迎參觀來訪: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