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始,受新冠疫情影響,合唱團的寒假集訓被迫中斷,無法繼續集中排練。停排不停練,合唱團的丁老師從年初十開始,堅持每周進行近50人的線上回課及教學。不同地域風格的作品必定要有不同的音色去呈現,但隔空傳聲的線上教學就對聲音質量有較高要求的合唱藝術而言,效果著實不太理想,其真實性、細膩度等因各種設備效果及網絡通暢度而無法準確呈現。丁老師為此傷透了腦筋,由此產生了為廣大熱愛聲樂的小朋友們做個關於合唱音色小講座的想法。
於是丁老師購置了從桌面20cm到地面1.7m各種高度的相機支架,在家中錄製了三期關於合唱音色的「空中小課堂」。為了讓孩子們更直觀地感受人聲音色的豐富性,丁老師除了從專業角度介紹合唱音色,更是巧妙地將自己所擅長的語言故事融入進了課堂中。
也正是在這個錄製過程中,靈感來敲門了:聲樂藝術本就是人聲用演唱的方式將語言和音樂融為一體的表演藝術,而在語言藝術中,音色會顯得更為直觀,更容易被孩子們理解。為什麼不利用這段時間精心錄幾個故事呢?
丁老師從小就受媽媽影響對朗誦、故事特別感興趣。這次更是說幹就幹,從幹音故事到配樂故事,從文學名著到童話劇,除了單集故事、詩歌外,丁老師錄製了53集的兒童文學《小王子》、80集長篇小說《魯賓遜漂流記》、36集童話劇《木偶奇遇記》。
自從決定錄製童話劇《木偶奇遇記》後,丁老師開始瘋狂地細讀作品、查閱資料、分析劇中所有人物性格特點、搜集背景音樂和各種音效、熟悉錄音軟體.幾乎快到了飯來張口的程度,沒有一天早於凌晨1點入睡,怕被媽媽發現還偷偷在門底塞上布條遮光。
錄音設備從手機線到同事借來的Blue Snowball-ice並用絲襪自製了一個可愛的防噴罩,雖醜但很實用,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噴麥聲。後經朋友推薦,入手了一款不知名的話筒,磨合了好幾日後丁老師決定留用。
為了確保《木偶奇遇記》劇中每一個人物前後音色的統一,用丁老師的話說:我的聲帶和整個頭部肌肉神經,經歷了無數不同幅度與強度的變形運動,和歌唱發聲一樣都要經歷「適應—反覆—固定」的過程,但用聲更為誇張、更為戲劇,音色可變度更大。
不同的角色不同的音色,頻繁的聲音切換、以及一些較為誇張的音色效果,不可避免的會出現發聲器官的疲憊。嗓子一啞就無法開工,丁老師就在休養嗓子的日子裡安靜地繼續搜集著音樂和音效。
錄製完劇中所有角色後,開始對幹聲進行配樂。基於對音樂的敏感及重度強迫症特質,丁老師對背景音樂的選擇和使用很有講究,其複雜程度甚至超出了人聲的錄製。在合適的氣口插入合適的音樂,對人物形象的烘託和劇情的渲染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就這樣,經過近兩個月的連續奮戰,36集童話劇《木偶奇遇記》就在這支不足五百元的話筒裡誕生了。隨後又登上了學習強國,從杭州學習平臺到浙江學習平臺,越來越多的小朋友認識了這個由壞變好的小木偶,並在他的轉變中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好啦,讓我們先來一聽為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