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來自:韓國紀錄片《遇見你》
一位韓國媽媽,在女兒去世3年後,終於和女兒在虛擬世界中再次相見。
她還看到了女兒生活的天堂,母親的淚水終於再也忍不住了。
這本是韓國一部電視紀錄片《遇見你》中的內容,韓國MBC電視臺把視頻上傳到了YouTube上,4天時間就獲得了800多萬的播放量。
很多人表示,看到視頻的第一眼就哭了。這位媽媽何嘗不是這樣呢?
時隔3年未見,小女孩在VR中奔向母親:「媽媽,你想我嗎?」不僅母親,連在場的工作人員也無法克制自己的情感。
3年前,這位母親4歲的女兒因病去世。與「死而魂不與吾夢相接」更殘忍的是,3年來女兒在母親的夢中過得並不好,這讓母親陷入深深的自責中。
所以MBC團隊設計了一場「久別重逢」,為母親彌補內心的缺憾。
MBC團隊想通過VR告訴母親,女兒在天堂很幸福。二人在相見後不久,女兒帶著母親一起飛向天國。
天國裡,女兒有自己的臥室、寵物,餐桌上還擺著生日蛋糕。如果女兒還活著,今年應該是7歲了。
當母親發現蛋糕上只有6支蠟燭時,她又親自動手插上了一支。女兒許下的生日願望是,不要讓母親再哭泣。
在經歷了短暫相見後,女兒化作蝴蝶飛走了。
這則視頻播出的第二天,有20多萬人到這位媽媽的博客中送上祝福。
來自不同國家、說著不同語音的人都被這樣的場景感動,即使他們不懂韓語。因為有些感情已經超過了語言。
背後的技術
為了這次的母女「重逢」,拍攝紀錄片的MBC團隊耗時8個月,用女兒Nayeon生前的照片重建了她的面容,並找來一名兒童演員,使用動作捕捉技術,將其動作移植到Nayeon身上。
母親Jang Ji-sung戴上了VR眼鏡與耳機,而且戴上一幅具有觸覺反饋的手套。這樣,她不僅能一睹女兒的音容笑貌,甚至還能伸手去觸碰,感覺相當真實。
Jang的另一個女兒說,還原出的Nayeon並不太像自己的妹妹,但這已經足夠安慰母親了。
早在2008年,VR尚未在消費者中普及時,已經有科學家在用這項技術來治療失去親人的悲傷。
一篇登在Death Studies期刊上的文章中,科學家們製作了一個叫做「EMMA的世界」的VR環境,用CG重建造成心理困難的場景,對一些患者進行了為期12個月的治療。
最終患者的恐懼和逃避心理都降到了很低的水平。
外媒Futurism評價說:
過程可能並不簡單,最終產品可能也不完美,但是我們現在擁有可以在VR中重現死者的技術,讓他們的親人感動得流淚。其影響是無法預測的。
不少網友也一樣深受感動。
有人覺得,這是科技造福人類的一種表現:
但也有人擔心,女兒已經離去三年了,再讓母親看到這樣的情景會受不了,造成更大的內心傷害:
也有不少人想到了英劇《黑鏡》中的情節:
《黑鏡》有一集的劇情,就是女主角的男友因意外去世後,她用男友在社交網絡上留下的信息造了一個AI男友,還把他做成了和男友一模一樣的實體機器人。
但最終,女主角還是走出了過去的陰影,將機器人男友束之高閣,走進了新的生活。
國內公司也有類似嘗試
還原逝者音容笑貌的,國內也有科技公司做過嘗試。
此前,一位失去女兒的母親向阿里巴巴人工智慧實驗室求助,希望藉助AI技術和自己女兒的形象互動。
這位母親名叫李楊,她的女兒陳瑾不到15歲就因病去世了。
阿里人工智慧實驗室拿到了這位女兒生前留下的視頻素材,開始用技術還原她的聲音。不過,因為許多視頻環境嘈雜,聲音不夠清晰,最終只用兩三分鐘的語音數據合成了女兒的聲音。
另外,為了讓「AI女兒」和母親對話的時候更符合陳瑾本人的興趣愛好特點,阿里的科學家們針對陳瑾感興趣的吃播、大提琴、文具、咖啡、美食等領域進行了強化訓練,讓「AI女兒」的回話和陳瑾生前更像。
最後,當母親李楊終於聽到用女兒的聲音朗讀的女兒生前寫的作文時,李楊說,這條音頻開頭的語氣,和女兒幾乎一樣。
另一家科技巨頭百度,也做過類似的嘗試。
在央視的公益尋人節目《等著我》中,有一期是幫助91歲老兵袁林昌尋找94歲戰友周國民。當年,周國民是袁林昌的排長,一直在戰場上給予袁林昌鼓勵和保護,多年來袁林昌一直思念自己的這位老排長。
然而當節目組找到周國民家的時候,發現這位老排長2004年已經離世了。
不過,周國民生前還留下了少量語音資料,於是,節目組請周國民的孫子代替爺爺寫了一封信,百度大腦語音技術團隊合成了周國民的聲音。
在節目現場,AI合成的聲音讀出了這封信。當袁林昌再度聽到老排長聲音的時候,眼中熱淚盈眶,向周國民的照片敬了一個軍禮。
開源社區的貢獻
這項技術如今已經不再觸不可及,隨著NLP、語音合成技術的普及,只需親人幾秒鐘的語音,就可以還原生前的聲音,再加上語料資源,就可以像語音聊天一樣和親人對話。
Real Time Voice Clone項目在上線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收穫了1.5萬星,還有一位Reddit網友正考慮用這項技術把患有漸凍症的父親的聲音永久保存下來。
科技背後的倫理爭議
Jang不是個例,不是每個人都能走出失去親人的悲痛。德國足球隊守門員恩克就是如此。
恩克的女兒因為先天性心臟病於2006年去世,失去女兒的痛苦讓恩克患上了抑鬱症,即使在接受心理治療後,恩克依然沒有走出陰霾。
2009年11月10日,恩克選擇在距離女兒墓地僅200米的地方臥軌自殺,結束了自己年僅32歲的生命。
Jang說,她參加紀錄片的製作,「是為了安慰失去像我這樣的孩子,或者是失去了父母兄弟的人」。
來自普林斯頓大學的神經科學家Michael Graziano在去年12月的一次採訪中說:
許多人可能不願與已故的親人交流,但是想要保留記憶本身並沒有錯誤。既然知道這個人已經走了,那麼就可以接受虛擬的等價物。這沒有錯或不道德。
但也有另外一種聲音,認為這樣的新技術手段,正在打破舊倫理。
如果利用新技術實現逝去之人的音容笑貌復現,也會導致在世之人可能陷入其中——不分虛擬和現實。這會就造成新的問題和挑戰。
所以你怎麼看這樣的技術?如果人人可用,你會選擇使用嗎?
參考連結:
http://www.ajudaily.com/view/20200207175148638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flTK8c4w0chttps://www.delltechnologies.com/en-us/perspectives/the-departed-communicating-with-lost-loved-ones-through-ai-and-vr/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hezuo@huxiu.com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