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主持人王小騫和她的校友老公譚江海1999年邁入婚姻殿堂,被稱為主持界的黃金夫妻。婚後15年,兩人因為工作比較忙而且對家庭的觀念超前,做起了丁克。
2014年5月,王小騫的女兒早早平安出生了,41歲的她當上了媽媽。從前堅決不要孩子的兩個人,畫風一變,經常能看到早早的身影。
後來在養育早早的過程中,王小騫覺得自己是一個非常習慣用情緒解決問題的人,喜歡用負面的情緒控制別人,這讓她感到很慌張,越來越力不從心。
2015年,在早早一歲的時候,她覺得「一身身的冷汗令我如坐針氈,慌亂不堪」。就像「蛤蟆出油了」,需要看到自己的醜,反觀自省。
2017年,44歲的她重新背上書包,學習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專業碩士課程,學制兩年,她想尋求外援,向外界求助,做專業學習,努力做到用心讀懂孩子,做一個合格稱職的好媽媽。
在早早5歲的這一年,《媽媽知道怎麼辦》這本書誕生了。
她做客樊登讀書作者光臨時,樊登問她學習完兩年心理學後,最大的收穫是什麼,她是這樣回答的:
我似乎已經看到了養育道路上的光,在牽引著我往前走,而不是以前渾渾噩噩的東一句西一句片段式那種養育的碎片化的所謂經驗,也不是代際傳遞下來的那些東西,在錯誤中反覆,在錯誤中循環。
她還說學習以後的另一個最大感受,叫做使命感。
我覺得學到的這些東西,應用實踐,然後去總結,在我孩子身上我看到了那種明顯的不一樣,那應該對所有的在困擾中的家長,也是有幫助的,他們還不知道而已,所以我願意為此去使上命。
王小騫從一名央視著名主持人,開始轉換身份,變為中科院心理所「婚姻與家庭心理輔導師」,中國婦女基金會「家庭成長計劃」愛心推廣大使,成為了一名坐擁百萬粉絲的「育兒嫂」。
本書是王小騫結合自己的育兒經歷,寫給千千萬萬媽媽們和孩子一起成長的育兒手冊,分為六大部分,可以幫助父母有效解決50個生活中常見的育兒問題。
1.用好「55387定律」
「55387定律」,這條人際溝通定律是由美國的心理學家和傳播學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提出的:
55%+38%+7%,其中55%是溝通的態度,包括動作、表情等;38%是講話時的語氣;7%是說話的內容。
將「55387定律」運用在和孩子溝通上,也能不吼不叫讓孩子聽話。
我們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往往習慣於把注意力放在說話的內容上,迫不及待地想表露自己的觀點,而忽略了很多語言內容之外的東西,對溝通效果中佔比高達93%的態度語氣並不在意。
很多父母總是糾結於「我說的是對的,為什麼你不聽」,「我都是為你好,為什麼你都不懂」。
殊不知你在和孩子溝通之前,往往脾氣一來,就眼睛瞪著脖子伸著,聲音變大,語氣中充滿了責備、不滿、不耐煩,充滿了否定和指責否定和指責。
孩子是情緒的俘虜,當他發現父母的動作語氣和態度裡有指責抱怨等負向情緒的時候,馬上就讓這些情緒成為自己的。
然後孩子就會帶著這樣的情緒和父母對抗,導致了溝通的終止,對抗的開始,用好「55387定律」,可以幫助父母管理好55%+38%,讓7%被孩子接受到。
書中提到想讓親子溝通更有效,父母應該做到以下兩點:
01.和孩子溝通時,父母的神態表情要保持平靜,態度溫和。
02.和孩子溝通時,父母的語氣口吻要保持平和,尤其是張開嘴的第一句話。
曾經在和孩子溝通當中,我也曾犯過類似的錯誤。有次下班回家,我看到大寶一直拿著iPad玩,我直接走到他面前,瞪著他,直接一把奪走了他手中的iPad。
他一時沒有反應過來,眼睛也瞪著我,臉氣的漲紅,就直接哭著跑走了。我們之間一句話都沒有說,但卻爆發了一場無聲的戰爭。
靜下心來後,我檢討了自己的行為,開始有意識的管理自己和孩子說話的態度。當我發現自己用柔和的語氣和他接著溝通的時候,他反而聽進去我說的話,效果明顯好很多。
我才明白,只有管理好自己的「55」和「38」,才能把「7」的內容有效傳遞出去,「55387定律」是始發站從這裡出發溝通才會走上良性的軌道上。
2.開啟同理心傾聽
有分析發現90%以上的父母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都沒耐心聽完孩子說話,總是迫不及待的表露態度,或者是直接說出自己的觀點,多半還會對孩子加以訓導。
結果常常是父母誤解了孩子,孩子感到極大的不被理解,甚至委屈憤怒。這樣的父母就在不自覺不自覺中開啟了「優越感傾聽」的模式。
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父母一定要牢記,「聽」的動作永遠大於「說」,做一個「聽話」的父母,利用同理心傾聽,即設身處地投入感情的理解,換一種思考的能力。
利用同理心傾聽有以下4個要點:
01.用眼睛聚精會神地看著孩子,做到「十目一心,用耳為王」:用耳朵認真專注地傾聽,把說話的權利交給孩子。
02.重複孩子說的話:講對方的觀點,複述一遍,讓對方意識到我們明白他的看法。
03.站在孩子的角度,換位思考去理解孩子說的話。
04.全程保持語氣平穩,態度溫和。
其中重點說一下重複孩子的話,即我們要與孩子共情,共情就是溫和的說出孩子的感受或狀態,讓孩子的負面情緒被「看見」。
當孩子被接納被理解後,他的內心也會釋然、舒坦,「邪火」會部分的被撤掉,甚至全部消失。
1.正向激烈,用好咒語誇獎
父母的愛是世界最大的魔法,和孩子說的每句話都像是有魔力的咒語。
王小騫在書中提到咒語分為好壞兩種。
如果父母經常對孩子說,明亮的,正向的激烈的讚賞的好咒語就會牽引著孩子往上走,蓬勃生長;
如果父母經常對孩子說,貶低的,否定的,批評的羞辱的壞咒語,就會牽引著孩子往下走,失去光明。
孩子被真誠的認可和讚賞,他們心裡就會生出一股勁,想要得到更多的認可讚賞,認清自己的長項和優勢,獲得更多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就會變得越來越優秀。
如果我們經常批評指責孩子,他就會逐漸自我懷疑,變得越來越差。
這恰好驗證了社會心理學中一個叫做「馬太效應」的理論,即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2.誇獎也要有技巧
父母要善於發現孩子身上「好」的地方,並且抓住這些好的地方去誇獎孩子。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但是很多父母表揚孩子的方法不對,習慣於強調天分,才智和結果,而不是孩子努力過程中反映出的專注堅持和進步,比如「寶貝,你真聰明」「寶貝,你真棒」。
所以誇獎孩子也需要有技巧,一定要表揚孩子的具體過程和行為,這樣才能讓孩子明確認識到自己的優點,有意識的保持。
比如,「寶貝,謝謝你剛才幫媽媽拖地,地拖得很乾淨,你做的真好!」
書中舉例「凱叔講故事」的創始人王凱誇獎女兒的故事。王凱的女兒每次練琴也是磨磨蹭蹭,有一次女兒練琴時偶然出現的一個後背挺得直直的動作被王凱捕捉到了。
他趕緊掏出手機拍了張照片給女兒看,並且表揚女兒說:「這譚琴的坐姿太漂亮,太優雅了。」就這樣一句簡單的誇獎,他的女兒開開心心的完成了那天的練習任務。
3.每個孩子都值得被誇
在現實中,現在的很多父母發現不了自己孩子身上的優點,甚至可悲的是有些父母竟然會覺得自己孩子沒有優點。
其實再小的優點也是優點,父母要善於發現孩子任何的小優點,然後抓住這些優點,努力誇獎。
表揚誇獎孩子可以讓孩子不斷的進步,讓孩子的偶然行動演變成持久的良好習慣性行為。
比如在家長最頭疼的寫作業問題上,王小騫「細戲精上身」就給了我們很好的借鑑。
當她的女兒早早對著作業一籌莫展,每天總是想方設法拖延寫作業的時間。他就當著早早的面,上演各種打雞血鼓勵表演的戲碼。
比如當早早安靜寫作業,哪怕只有短短10秒鐘是安靜的,她就和凱叔一樣的做法,拿出手機給早早拍照。然後她就指著照片說:「寶貝,你看你剛才認真寫作業的樣子,真是太可愛了,太酷了。」
每次早早得到表揚,就會加大她自主完成作業的勁頭。如果幫她檢查作業,發現早早做的並不理想的時候,她並沒有批評指責,而是抓住優點使勁誇。
比如語文作業,哪怕早早寫的像「螞蟻爬」一樣亂,但只要有一個字寫得好,就會對這一個字使勁誇,如果滿篇都沒有一個字寫得好,那麼在某個字裡,總有一橫或者是一豎是直的,就可以抓住這個小優點來誇獎孩子。
比如在檢查數學作業時,不要總是生氣的指責孩子做錯的題,而是誇獎孩子那些做對的題。
4.如何有效批評
當我們的孩子犯錯了,父母可以批評孩子的行為,但是絕對不能批評孩子的人品。否則不僅讓孩子不和父母說真話,甚至不願意說話,家庭關係也會越來越疏離。
孩子總會出現一些需要被管教的言行,當我們嚴厲的批評糾正孩子錯誤的時候,孩子心裡會有些害怕和擔憂,會破壞孩子內心的那份安全感,他可能會懷疑爸爸媽媽是不是真的愛他?
這時候我們就可以用「我不喜歡你這個行為,但是我永遠愛你這個人」,去把我們的管教行為和對孩子的愛剝離開。這樣父母就不太會因為嚴厲的管教孩子而破壞了親子關係。
我把書中學到的知識踐行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有次兒子在外面玩,由於跑得太快,直接撞倒一個從另外方向跑過來的女孩,雖然女孩沒有受什麼傷,但她被嚇得哇哇大哭。
兒子似乎也受到了驚嚇,站在一旁不知所措。我沒有馬上責備兒子,而是全程保持態度溫和,語氣平穩地跟兒子說話。
兒子這才委屈地告訴我,他想以最快的速度去幫助他的夥伴搬東西,並不是故意撞倒女孩的。
於是兒子跟女孩說明了真實的情況,並且真誠的向女孩道歉,女孩也很快地原諒了他。兒子也表示以後做什麼事都不能著急。
這時我馬上對他的行為表示肯定,我說:「兒子,雖然你撞倒人的這個行為是不對的,但是你勇於承認錯誤,對媽媽說出真話,這一點你做得非常好。」
1.無知父母多可怕
我朋友跟我分享她表哥的一句原話:一個手機、一款遊戲,就能搞定孩子,孩子可以自學成才做個競技遊戲手。
她又給我看他表哥的抖音視頻,裡面全是他大兒子的自嗨「舞蹈」,有時小兒子也會跟著一起出鏡,一天要發上好多條,這該是有多無聊啊。
她再翻開我的抖音,全是我用心給兒子錄的發明創造,她感嘆孩子之間的差距就這麼大。
她表哥有兩個和我家差不多大的孩子,但是自從生下孩子後,父母就把孩子直接交給奶奶帶,他們只要有時間就沉迷於打麻將,企圖靠賭博翻盤人生。
朋友說看到她表哥大兒子最多的場景就是抱著手機玩遊戲,一歲多的小兒子慢慢也跟著加入到陣營中,那個場景朋友都不敢直視。
朋友說她表哥自認為兩個孩子帶起來也輕輕鬆鬆,還打算繼續要三胎,長大了可以孝敬他們。
朋友的話顛覆了我的認知,現實中到底有多少這樣「無證上崗」的父母,用自己的無知認識耽誤孩子的一生,「只負責生,不負責養」的父母責任心到底在哪裡?
2.父母需持證上崗
鄭淵潔在《家庭教育課》中提到:
我們知道辦任何事都需要資質,比如會計要考會計證、開車要考駕駛證、律師要考律師證,唯獨當爸爸媽媽不需要考試,用來證明有教育孩子的資質。
通常爸爸媽媽認為我生了你,我就有權利來教育你,但實際上這比無證駕車性質嚴重多了。
王小騫在也在書中提到:
做律師需要律師資格證,開車需要駕照,可身為孩子第一任老師的我們,竟然不需要任何的資質。
孩子出生了我們就升級成父母,可是那只是物理學範疇的父母而已,不是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範疇的,用物理學的父母身份是擔不起真正的父母責任的。
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許洪玲建議父母持合格父母證上崗。
社區舉辦家長課堂,建立「家長教育指導工作室」,面向適齡兒童家長,聘請第三方或者有教育經驗的志願者作為老師。
針對準備入小學的家長開展相關課程教育,頒發「合格父母」上崗證隨學生檔案入學。成為父母是一個人重新學習的最佳契機,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重要,家庭教育能決定孩子的一生。
以後父母可能不是想當就能當了,先拿「合格父母」證書才有資格。從準備上崗的準父母抓起,讓準媽媽們和準爸爸們有充分的「生」和「育」並重的思想準備。
孩子是父母改變的動力,這種改變對父母而言是一次極大的自我完善的機會,意義重大。成為育兒先育己,父母是一個人重新學習的最佳契機,是我們人生成長的第二次機會。
父母是孩子的塑造者和引領者,只有自己具備足夠的成長性才能養育出優秀的孩子。
所以作為父母,需要不斷學習,需要不斷的打破認知壁壘,走出舒適區;需要不斷的實踐、調整、復盤,更需要不斷自我迭代、優化思維方式。
這裡的學習是指如何做父母、如何懂孩子、如何跟孩子心對心的交流、如何能給孩子一個好的人生引導。
父母通過學習,有意識的改變在養育方面的錯誤行為,包括看待孩子的角度、溝通方式,能不能看到孩子身上的閃光點,遇到問題是否有成長性思維和積極的應對心理。
著名的主持人楊瀾曾說過:
做父母並非易事,身教比言傳更有說服力,別把勁兒使在孩子身上,如果自己充實、快樂,有責任感,有情緒管理能力,孩子會模仿你的。
我們的眼界有多寬,孩子的人生就有多寬。我們的理念有多麼單一和扁平封閉和成就孩子的人生就有多悲催。
3.父母的格局決定孩子的高度
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父母的眼界、格局、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看待世界的角度、解決問題的能力、控制和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構成了孩子人生的起跑線。
所以給孩子健康的愛,打造界限分明的親子關係,莫過於父母先活出綻放的自己,以榜樣的作用給孩子以示範和激勵。
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孩子在生活中耳濡目染地自然會習得父母的諸多特點。
關於自我成長,我的好朋友,《愛的覺醒》作者鮑閱老師絕對是我學習的榜樣,她每天都花時間做讓自己興奮的事,使自己永遠在學習的路上。
她知道想要給孩子最好的愛就得先做好自己該做的,讓自己成為最好的媽媽,再幫助孩子成為他想要成為的樣子。
她在暖寶三歲以後,撰寫主編了三個公眾號,第二本書《每個人都能心想事成》正在發行中,第三本書也正在籌備中,公益微課加系列微課一共講過幾百節,而且她還學習攝影、練習書法。
作為媽媽,她在養育暖寶和甜心過程中,她幾乎從不焦慮,給予孩子耐心陪伴和共情,她擺脫原生家庭對自己的負面影響,用100%的愛來呵護孩子最美的童真。
我是兩個孩子的職場寶媽。我會把白天的時間交給工作:在工作中兢兢業業,一絲不苟,給家庭做好物質保障;
晚上的時間交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陪伴孩子一起做遊戲、一起閱讀,盡情地享受專屬於我們的親子時光;
早上的時間交給自己:我們利用早起的時間給自己充電學習:閱讀、寫文、運動、聽課程、練習拍攝等,盡情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早起的時間完全屬於我自己,早上沒有微信電話、沒有孩子的哭鬧聲,是屬於一個人的小幸福。
家庭是優秀孩子的始發站和港灣,父母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引導者。
所以已經是父母的我們,需要自身成長,更要注重言傳身教,採取科學方法,讓孩子全面健康成長。
1.因手機引發的悲劇
5月16日,湖南長沙,12歲的小美因用手機看韓劇,被父親批評了,並進行了批評和罰站的處罰,沒想到小美與父親賭氣衝出家離家出走,11歲弟弟也跟隨姐姐離開。
家人找到後瞬間崩潰,姐弟倆都已溺亡,這是一起因為玩手機引發的家庭悲劇。
3月9日福建大田縣也發生一起悲劇,13歲男孩因父親不讓男孩玩手機,孩子一氣之下從五樓跳下去,墜落在樓下的天台,所幸沒有生命危險。可不幸的是他的爺爺聽聞數字跳樓聞訊追上天台,不慎失足墜亡。
類似這樣的新聞層出不窮,令人痛心的同時又值得我們去反思。
因為家長玩手機而導致孩子出事的案例也不少:
2015年8月,鄭州一名2歲的男孩被汽車碾壓致死,出事前孩子的母親正在玩手機。
2016年4月,2歲的孩子在道路上玩耍時,不幸被私家車碾壓,經搶救無效後死亡,當時媽媽一邊帶著孩子一邊玩著手機。
更早以前,一位媽媽帶著孩子洗溫泉時,背身玩起了手機,結果孩子從淺水區誤入深水區,溺亡……
2.遠離手機,身教大於言傳
童話大王鄭淵潔認為,身教大於言傳,父母期待孩子達到一個怎樣的期望值,就得先把自己調整成合格的父母,通過自身的身教,演示給孩子看,孩子自然也會跟著模仿。
他在家裡有個規定:誰也不能當著孫女拿手機用,當他在和孫女玩的時候,這時候手機突然響了,他會直接小聲地對方說,他正在和孫女玩,不方便接電話,待會兒再打過去。
即使真的有重要的電話,他會去洗手間把門插上接電話。
父母低頭玩手機,孩子也會有模有樣地效仿著父母的做法。
王小騫在書中說:
新技術一直在不斷的重塑,我們的生活方式也在裹挾著我們呼嘯向前。現在我們已經進入到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孩子不可避免的會接觸電子產品。
所以父母不要無原則的屏蔽孩子接觸電子產品,而是可以用一定的方法把它合理的融入我們的生活中,引導孩子學會適度的使用電子產品。
比如受到突如其來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影響,很多孩子會利用電子產品在家裡上網課。
但是現在很多父母比較「偷懶」,孩子,孩子只要一哭鬧,父母為了哄孩子省事,就會讓孩子用手機看動畫片玩遊戲,把手機完全當成一種獎品和安慰劑,導致孩子慢慢會對手機或者是遊戲上癮。
3.合理使用電子產品的親測有效方法
王小騫在書中分享三個引導孩子合理使用電子產品的親測有效方法,覺得值得我們借鑑和效仿。
01. 跟孩子一起過更有趣的生活:父母必須學會給孩子的生活創造更多的趣味性,比如陪孩子玩創意畫畫、樂高、帶孩子去戶外感受大自然,降低孩子沉迷於電子產品的可能性;
02. 幫孩子做需求轉化:調動和轉移孩子的興趣和需求。
我的小寶一歲多,喜歡在手機上看他自己的視頻,以前他正看在興頭上,我忽然單方面叫停,一把拿走手機,就聽到他的哇哇大哭聲,後來在他玩手機的時候。
我就把哥哥的積木拿給他,他很快就會被積木吸引過去,很自然地就放下了手機,現在很少去看手機。
03. 跟孩子明確約定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用「鬧鐘法」執行約定:孩子需要在孩子心平氣和的時候,和孩子達成一個合理的約定:孩子可以使用娛樂性的電子產品,但是要嚴格遵守時間,具體時間孩子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而定。
孩子對手機或者遊戲上癮,不僅影響視力發育,而且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也會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上影和降智是一對孿生兄弟,我們如何對待強制孩子就會如何對待上癮。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我們要幫孩子擺脫手機娛樂的誘惑,減少悲劇的發生,孩子才能真正在所謂的「溫和的堅定」的環境中健康成長,學會過一種合理自律和節制的人生。
1.直面自己的原生家庭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每個人在童年受到的傷害,就像扎在身體裡的一根針,天長日久會和我們的血肉成為一體,始終深藏在我們的體內,以至於我們連老師還會隱隱作痛。
我們首先來看一看王小騫自己的原生家庭:在他小時候父母經常吵架,而且吵得非常兇。雖然幾十年過去了,但是每當她回想起童年,有一個核心的記憶總是揮之不去,這個場景數次入夢讓她哭醒。
他每次放學回家,都會膽戰心驚,他在書上是這樣描述自己當時的心理:
有時候我會在心裡跟自己打賭,賭那幾塊玻璃沒碎有時也會堵,玻璃碎了假如沒碎就像中了大獎一樣開心,開學後的那頓午餐或者是晚餐,能否順利的吃上,取決於我那一探頭的觀望。
完整的玻璃會讓我像只小兔子一樣蹦蹦跳跳著走上去,開滿不完整的玻璃則意味著我沒飯可吃,可能還要坐兩路電車去大姨家搬救兵。
2.父母如何補救傷害
家裡是個系統,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是其中重要的零部件,刷屏系統呈現出一種三角關係。父親母親和子女是三角形的三個頂點。而父母之間的關係決定著家庭關係最初的圖景,也決定著家庭關係的運轉是否正常。
在孩子的世界裡,爸爸是一根柱子,媽媽是一根柱子,兩根珠子撐起了他的一片天。如果父母經常當著孩子的面吵架發洩情緒,就會導致家庭系統出現故障。
如果父母雙方在吵架過程中還發現情緒貶低攻擊對方,甚至捎帶上孩子,那後果就更嚴重了,說明這個家庭系統運轉已經出現了問題。
如果父母實在沒忍住,當著孩子的面吵架,父母一定要和孩子復盤,進行補救,這樣能消除孩子的擔憂和焦慮,具體可以分為以下以下三步。
01.父母要當著孩子的面,向對方道歉。
02.父母雙方跟孩子道歉。
03.和孩子解釋事情的經過,說清吵架的原因和結果。
3.原生家庭欠你的,需要自己去療愈
王小騫的父母屬於典型的專斷型父母,小時候父母雖然沒有打過他,但當他們發起火來,句句都像幹了水的鞭子抽在她身上一樣,讓她「皮開肉綻」。
父母發指令他就執行,從不敢廢話。因為一切的商量解釋都是不被允許的,無條件的服從才是唯一的選擇。
他她覺得和父母之間就好像隔著一堵密不透風的牆,他出不去,父母也進不來。
在這樣童年中長大的她,腦海中始終有一句話在迴蕩:「等我長大了,不會對你們好的,我要報復……」
成年後,她只是給予父母一些物質上的滿足,但根本沒辦法和他們說心裡話,就連真誠輕鬆的聊天都做不到,這可能就是他下意識的「報復」。
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內在小孩」,不同的是,有些人壓抑了,有些人接受了。壓抑的人會有內傷,接受的人會更健康。
王小騫並沒有複製自己小時候被教養的模式,而是衝破傳承於自己的原生家庭,讓自己的孩子不再有那麼沉重的成長成本,不再帶著「恨意」生活。
當了媽媽後,她去學習了薩提亞的個人成長課程和專業課程,拼盡全力去解決這個困擾她多年的問題。終於靠自己的手砸破了那堵牆。
她開始去理解自己的父母,她的父母只是無意中複製了他們小時候的被教養模式。
就像王小騫說的那樣,我們都是普通人,和解與寬厚,強於怨恨和狹窄。
女星伊能靜現在在家庭和事業上的收穫了幸福,現在的她有個可愛的女兒,貼心的婆婆,更是被老公秦昊寵成小公主。
近期,她18歲兒子哈利罕露面,更是寵溺地稱呼51歲的媽媽為小可愛,看來伊能靜才是真正的人生贏家。
但是她這一路走來卻經歷了太多的磨難,父母離異、少時漂泊、婚姻坎坷。
她曾坦言,從小時候因為母親生不出兒子而被拋棄,原生家庭重男輕女帶來的痛,她用了整整45年時間痊癒,還經歷離婚,親手放棄一段22年的婚姻。
但是伊能靜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去療愈,自己贏回來,跳出束縛,重獲力量,成為如今勇敢堅定幸福的自己。
1.慎對髒語氣期
王小騫在書中說道,父母要多「囤」一些孩子不同發展階段的硬核知識:
孩子的成長發展像一列高鐵一直都行駛在快行線上,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特點和不同的行為表現,所以父母一定要掌握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一定不能以成年人的標準去衡量孩子。
父母要多「囤」一些不同發展階段科學育兒知識,學得多一些,孩子未來掉的「坑」才能少一些。
「爸爸(或媽媽),你去死」、「我要打死你」、「你就是一坨屎……」在孩子三歲這個階段,你是否經常會聽到孩子說這些狠話和「髒話」,可能你馬上就會批評和呵斥自己的孩子,生怕晚糾正了一會兒孩子這輩子就成了壞人。
但往往會引發「禁果效應」,越不讓孩子做的事,他就越要做,孩子說髒話的行為會變得越來越嚴重。
其實孩子在三歲以後會經歷髒語氣期,會說出來一些聽起來很可怕的話,但孩子這樣的行為是非常正常的,他只是在用一些非常狠的有能量的語言來探索這個世界。
那麼父母如何做呢?我們可以採用「消退」的應對方法,即忽略這種行為,不去理會孩子,讓髒語氣期自然過度。
當孩子說這些話的時候,周圍的人沒有反應,他得不到回應,慢慢這個髒語氣期就會過去的。
2.利用「情話陪哭法」來共情
20世紀30年代,美國心理學會主席華生提出了「哭泣免疫法」,曾經風靡美國,乃至全球。
他在自己的三個孩子上也使用了「哭泣免疫法」,但他們成年後一個自殺,一個自殺沒成功,還有一個終身流浪靠華生的接濟過活。
我身邊有些同事就是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孩子在一二歲的時候,哭著想要抱的時候,不能馬上被媽媽抱,必須得哭上兩三分鐘才能進入媽媽的懷抱。
遺憾的是很多父母錯誤地迷信哭泣免疫法的結論,並未深入了解到底是怎樣的養育方式,其實父母對孩子的需求不理不睬,對孩子來說是很嚴重的災難。
原來延遲滿足能力的發展是有年齡特點的,4歲以下孩子大多不具備延遲滿足能力。
而面對4歲以上孩子大哭大鬧的時候,我們可以採用「情話陪哭法」來解決:
先說「情話」,再「陪哭」。「情話」,就是共情的話,表示對於孩子當下的情緒的理解,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陪哭」,就是父母要在孩子哭的時候陪在他的身邊,幫助他度過情緒難關。
「情話陪哭法」就是通過接納和理解,用一種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澆滅他心裡的的熊熊大火。
這本書是王小騫結合自己在中科院心理學研究所的學習經歷以及切身的實際養育經驗,經過數年打磨,傾心推出的。
書中融入了心理學、腦科學還有經濟學和管理學,為很多抓不到養育關鍵的父母,提供了科學有效的家庭教育解決方案,將可實操的養育方法分享給每一位陷入養育焦慮的父母。
這是我在學習育兒過程中最有實踐性的一本,很多都寫進了我的媽媽心坎裡,實用性很強,也讓我懂得了真正意義上的富養方式,即肯為孩子學習、改變、花錢、花時間。
養育孩子也是父母成長的過程,對孩子的培養和教育,不能僅僅依賴於天然的母愛和父愛,更需要不斷的花費心力去進行學習和探索。
媽媽的高度決定孩子的起點和高度,一個媽媽努力的活出自我,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榜樣。
王小騫是一個終身成長型的著名主持人,丁克15年後終於敢於做媽媽,成為了一個持續精進的好媽媽。
教育孩子,先從教育自己、改變自身做起,我也要努力成為學習成長型的好媽媽。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作者遇見心藍:育有兩個男寶的職場媽媽。愛閱讀、愛攝影,喜歡用文字記錄孩子成長軌跡,用影像定格生活中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