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的姐姐》喊了一夏天「女人不該被定義」的口號,終於在9月4日迎來成團之夜。
經過長達3個多月的超強度訓練,6場公演,30次團隊舞臺,寧靜、萬茜、孟佳、李斯丹妮、張雨綺、鬱可唯、黃齡脫穎而出,成團出道。
對於這7位姐姐成團,網友既服氣又意難平。
服氣的是,按照節目賽制規定,這7位姐姐確實有出道的資格。
意難平的是,若論實力和個人風格,7位姐姐中好幾位都達不到出道標準,倒是未能成團的7個人中,有很多實力強勁者。
翻看評論可知,網友口中的意難平聚焦在3個人:王霏霏、張含韻、藍盈瑩。
在網友看來,這3位姐姐無論舞臺實力還是個人風格,都絕對夠得上成團標準,只可惜敗給了賽制。
說起來,芒果為了《浪姐》的賽制可謂煞費苦心,6次公演每次都花樣翻新,別說姐姐們經常一臉懵,就連觀眾有時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如此費心折騰,無非就是想證明賽制公平公正,《浪姐》就是與眾不同。
可能大家會問,節目組這麼用心,怎麼到頭來還會遭受質疑呢?其實,想解開這個疑惑並不難。
說到底,《浪姐》成團被質疑水分大,最主要的原因是掛羊頭賣狗。
這檔節目從開播,便反覆強調「30+女藝人重新定義女團選秀」這個宗旨,可到頭來,除了年齡差異,姐姐們成團和那些小鮮肉、小鮮花並無不同。
就拿賽制來說,無論給出的理由多麼冠冕堂皇,投票的環節設計多麼巧妙,都始終難逃「人氣」二字。
只要關注《浪姐》就知道,從初舞臺開始到復活賽,再到6公舞臺,每一次投票都離不開觀眾喜愛度排名。
而到了成團之夜,「觀眾喜愛度排名」更是被發揮得淋漓盡致。
為了力求做到公平,總決賽舞臺設置了兩輪投票環節「出道名額搶位和姐姐個人喜愛度排名」。
說實話,這兩輪投票在我看來,第一輪純粹就是個過程,第二輪才是關鍵。
因為不管怎麼投票,不管團隊獲得幾個出道名額,最後拼的還是個人喜愛度。
什麼叫個人喜愛度?說白了,就是人氣,就是觀眾緣。
那既然同樣是拼人氣,《浪姐》的成團出道和小鮮肉、小鮮花又有何區別?
再則,節目組為了做到投票公平公正,確實一直嚴厲打擊刷票行為。
問題的關鍵是,以直播投票的方式決定成團出道,很難做到萬無一失。就算後來發現投票問題,名次也早就難以改變。
當然,這樣說並非是要求《浪姐》賽制完美,畢竟這世界上就沒有絕對完美的賽制。
可通過以上種種不難發現,即使節目組為了賽制煞費苦心,卻依舊沒有跳出傳統選秀節目的固有套路。
這種情況下,「30+女藝人重新定義女團選秀」也就成了噱頭。
說來令人感慨,原本觀眾以為這是一檔標新立異的綜藝,結果到頭來發現,即使有30位叱吒風雲的姐姐撐場,節目也未能免俗。
還記得,當年本山大叔曾炮轟春晚「一幫業餘的審核專業的」,現在的選秀綜藝不正是如此?
所謂的小浪花、所謂的線上投票,就是叫一幫業餘的觀眾去審核專業的東西。說得直白點,就是節目組討好觀眾。
原本為了收割市場、收割收視,這樣做也無可厚非,可姐姐們不同於那些新人,她們拼搏多年走到今天,最後命運竟然交由一幫非專業人士決定,簡直不要太滑稽。
聽說《浪姐》還計劃出臺第二季節目,不知道在口碑遭受質疑的情況下,觀眾還能否買帳。
還有個最關鍵的問題,娛樂圈內是否還有姐姐願意前來參加。畢竟,出道要靠人氣,而人氣又是個很玄學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