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83周年,12月13日即將迎來第七個國家公祭日。12月11日,蘇大校園內開展了一場特別的思政課。文學院90名大一新生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堂從教室搬到了蘇州大學博物館,同學們觀看了最新展出的「紀念東京審判宣判七十二周年圖片展」,聆聽了一堂東吳法學人參與東京審判故事的特別講座。
東京審判是對日本戰犯進行的一次國際性審判活動,也是一次彰顯正義、懲罰邪惡的重要審判。8000餘件證據材料、數千名證人的證言、數千萬言的庭審記錄、英文速記記錄長達28412頁、多種語言相互翻譯……一串串數字的背後是這場正義審判曠日持久的艱巨。
中國代表團以國家的名義,在東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展開了一場力量懸殊的戰鬥。他們以大無畏精神,戰鬥於無形硝煙,不負家國眾望,用生命和尊嚴捍衛使命,在國際法庭上發出中國的正義之聲,最終懲戒了侵華戰犯,取得了中華民族在外族侵略史上的第一次勝利審判。
現場一幅幅審判現場圖片、一段段詳實文字,仿佛把師生們帶回到那段血與火的崢嶸歲月,深切感受到那場歷史審判的驚心動魄。「代表中國政府參加東京審判的中國代表團17人中有10位來自東吳大學法學院。」聽著講解員的生動解說,同學們對東吳校友不畏艱難、維護正義的精神欽佩不已。
蘇州大學圖書館黨委書記、副館長錢萬裡對東京審判中的校友校史開展研究多年,隨後他以《銘·祭:讓不滅的記憶與我們同行》為題,為同學們生動講解了東京審判過程中那些驚心動魄的故事。
倪徵日奧、高文彬、方福樞……他們都來自東吳大學法學院。倪徵日奧是中國的第一位國際大法官,他作為中國檢察組首席顧問赴東京參加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日本戰犯的審判工作,對土肥原賢二、板垣徵四郎等侵華主要戰犯提出了有力的控訴,為懲治罪犯做出重要貢獻;東京審判期間,時任翻譯兼秘書的高文彬發現「百人斬殺人競賽」的線索,並將證據移送至國民政府,通過盟軍將已退役的兩名「百人斬殺人競賽」戰犯野田毅和向井敏明緝拿歸案,並押送南京軍事法院受審,讓正義得到伸張;方福樞在審判期間身兼數職,任職中國法官梅汝璈的首任秘書,翻譯《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程序規則》,同時擔任國防部次長秦德純和「滿洲國」傀儡皇帝溥儀作證時的庭審現場口譯……錢萬裡老師將一個個生動故事娓娓道來,這些鮮活的具體事例仿佛向師生們訴說著戰爭的殘酷、和平的可貴,這場正義審判也將永遠被銘記。
上完這堂別開生面的思政課,同學們紛紛表示,重溫歷史、感懷初心,在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感召鼓舞下,將以更高昂的姿態,更堅定的信心,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的磅礴力量。「我們所處的今天是明天的昨天,所在的現在也是歷史的一部分,應該用一種審視的態度看待歷史,並透過歷史的表象看到背後的意義。」文學院2020級學生郭桐宇表示,作為新時代青年應該以史為鑑,真正用信仰實現愛國,探尋歷史深處的餘溫。
「這段歷史是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和永遠無法抹去的記憶,我們牢記歷史悲劇是為了不讓悲劇重演,回望歷史更不應該滋生起對一個國家和民族仇恨,而是激勵青年學子勿忘國恥、吾輩自強。」本堂課的教學老師、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範敏華介紹說,課程內容進行到抗戰階段時恰逢國家公祭日,正巧得知博物館有關於東京審判的圖片展,而東吳大學校友對東京審判作出了傑出貢獻,於是想到把思政課堂搬到教室外,希望通過這樣的形式讓同學們更真切地感受那段歷史,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進一步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懷。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顧秋萍 通訊員 楊舒婷、郭怡寧 文/張東潤 圖
校對 丁皓宇
來源:揚子揚眼
【來源:揚眼】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