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界】
從黑戈壁到紅地毯
——酒泉廣播電視臺紀錄片創作透視
沙 子
不久前,第32屆電視劇飛天獎、第26屆電視文藝星光獎頒獎盛典在河北衡水大劇院舉行。聚光燈下,紅地毯上,各路影視明星、導演們依次閃亮登場。一位來自甘肅酒泉的紀錄片導演大步流星走了過來,他就是秦川。他執導的紀錄片《莫高窟與吳哥窟的對話》榮獲本屆星光獎優秀紀錄片提名作品。
從莫高窟前仰望星空,到衡水湖畔摘下「星光」;從黑戈壁到紅地毯,秦川導演走了整整17年。而酒泉市打造紀錄片優勢品牌的文化工程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十多年來,酒泉廣播電視臺幾個懷揣夢想的年輕人,扛著簡陋的攝錄設備,頂著瀰漫的風沙,一次次從敦煌出發,穿越浩瀚的戈壁進入博大的歷史。在人員、資金、設備嚴重匱乏的情況下,他們克服重重困難,經年累月連續創作,先後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紀錄頻道播出了8集紀錄片《大河西流》(2006年)、紀錄片《祁連夜光》(2007年)、4集紀錄片《黑戈壁·黑喇嘛》(2008年)、4集紀錄片《敦煌書法》(2009年)、3集紀錄片《玄奘瓜州歷險記》(2010年)、紀錄片《傳世象牙佛》(2011年)、8集紀錄片《敦煌伎樂天》(2013年)、6集紀錄片《敦煌畫派》(2016年)、2集紀錄片《莫高窟與吳哥窟的對話》(2019年)、4集紀錄片《中國石窟走廊》(2020年),目前已累計播出10部50餘集,創造了全國市級電視臺央視播出大型紀錄片的最新紀錄。作品獲中國廣播影視大獎3次,甘肅省敦煌文藝獎7次(包括成果獎1次、一等獎3次),國家廣電總局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扶持項目優秀中片(2010年)、優秀長片獎(2020年),甘肅省電視金鷹獎一等獎4次,以及中國紀錄片國際選片會最佳製作獎、第九屆共青團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CCTV-9年度大獎」、2014華鼎獎最佳紀錄片等60餘項省級以上紀錄片獎。先後入圍半島國際紀錄片節、巴黎中國電影節、東京國際環保紀錄片節等國際影展。
人們不禁要問:一個西部邊遠地區的市級臺,為什麼能創作出走向全國、走向國際的眾多優秀作品呢?
在大漠戈壁拍攝工作照
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早在2003年,當秦川提出創作一部反映敦煌文化母親河疏勒河前世今生的8集紀錄片《大河西流》時,多數人都持懷疑態度。他們認為,以地方臺的實力,不可能扛得起如此鴻篇巨製。甚至有人說,這是某人想出名想瘋了。但時任酒泉電視臺主要領導力排眾議,大膽做出了舉全臺之力支持紀錄片創作的決策。他說,大不了就當做個試驗,即使不成功,也可以鍛鍊隊伍,積累經驗。
2004年春天,一支只有幾個人的攝製組出發了。漫天黃沙中,他們追逐著疏勒河一路向西,在大漠戈壁、綠洲牧場、古堡廢墟之間,在古老的河床裡撿拾失落的文明。
當時的拍攝條件異常艱苦。他們的採訪車是臨時借來的,很多時候坐班車去敦煌拍攝。一段採訪花絮顯示,他們在玉門關拍攝時,現場拾音的話筒挑杆竟然是一根木棒。每天在野外工作十幾個小時,誰也不覺得苦;沒有片酬,節假日也沒補助,誰也不曾抱怨;午飯多是涼水、幹餅就黃瓜,他們卻甘之如飴。最長的一天,他們晝夜奮戰了22個小時,第二天一早照樣趕往下一站。
誰也沒想到,這樣艱苦的拍攝竟然堅持了三年!
在此之前,中央電視臺已有反映敦煌文化的大型紀錄片。在莫高窟拍攝時,他們與央視《敦煌再發現》大型直播組相逢,這個簡陋的小團隊瞬間相形見絀,甚至有人想打退堂鼓了。但秦川導演堅持認為,以一條大河作為線索來解讀敦煌文明,是完全不同的新角度,也是最大的突破點。
的確,《大河西流》是國內第一部以疏勒河為線索,從地理學、歷史學、文化學、社會學角度深入解讀敦煌、絲綢之路文化的史詩型電視紀錄片。在表現疏勒河孕育了敦煌文化這個宏大主題的同時,他們更關注大河的現實命運,關注大河流域人類賴以生存、文明賴以生長的自然環境,因而更具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和感染力。
當攝製人員走過一個個風乾的石窟、一段段坍塌的長城、一座座脫水的古城,當他們的雙腳踏在沙化的草原、龜裂的土地上時,一個沉重的憂思揮之不去:在大河斷流、草原退化、溼地萎縮、土地沙化的情況下,有誰曾聽到過疏勒河沉重的嘆息?偉大的先民把一個寫滿了輝煌的敦煌留給了後人,而今天的人們又將拿什麼留給未來呢?
2006年12月,酒泉歷史上第一部大型紀錄片《大河西流》成功登陸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欄目,在省內外引起很大反響。
第二年,《大河西流》為酒泉摘取了第一個國家級電視節目大獎——2005-2006年度中國廣播影視大獎優秀電視專題片提名獎。
最深的感動來自普通電視觀眾。在敦煌舉行的看片會上,一位採訪對象老淚縱橫,不得不中途退場。八旬學者張仲站起來特地給攝製組的年輕人鞠躬致敬,為酒泉電視人能夠製作出這樣大氣磅礴的紀錄片而自豪。後來,《大河西流》每年都在酒泉電視臺重播,鐵桿觀眾每次都追著看,每看一次都深受感動。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傾注了心血和大愛的紀錄片,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褪色。相反,歲月會賦予其強大的生命力。
分分秒秒都是血,十年功夫不尋常。
《大河西流》一炮打響後,新一屆酒泉電視臺領導班子確立了「拍攝一部,推介一部,儲備一部」的紀錄片精品創作方針,並將其列入全臺每年十大重點工作之首,給秦川團隊更大的支持。從此,酒泉電視臺的紀錄片創作一發而不可收,進入了井噴式發展的黃金時期:
——2007年6月,他們僅用三個月時間就完成了中央電視臺委託拍攝的紀錄片《祁連夜光》;
——2007年9月,4集紀錄片《黑戈壁·黑喇嘛》開拍。兩年裡,攝製組翻越祁連山、天山、崑崙山、阿爾金山,穿越塔裡木盆地和塔克拉瑪幹沙漠,拍攝了甘肅、新疆、內蒙古等地的大量歷史遺蹟,採訪了數十位草原牧民、人文學者,再現、演繹了20世紀初中亞歷史上轟動一時的黑喇嘛傳奇。駭人聽聞的情節,緊張激烈的衝突,聞所未聞的法力,變幻莫測的結局,堪稱一部好萊塢動作片式的紀錄片;
2008年12月,《黑戈壁·黑喇嘛》在央視播出,全國觀眾被一個來自大西北黑戈壁的傳奇深深震撼了。清華大學舉辦了一次獨特的研討會:「民國歷史與內陸亞洲——《黑戈壁·黑喇嘛》研討會」。這是東亞文化講座創辦以來,首次由一部紀錄片做主講;
——2009年,酒泉紀錄片團隊又一次證明了自己的實力。他們僅用5個月的時間,就創作完成了4集紀錄片《敦煌書法》。節目經央視播出後,在觀眾和書法界引起巨大反響,被譽為書法類影視節目中的精品。在國家廣電總局首度推出的國產優秀紀錄片及創作人才扶持項目評選中,該片獲2010年度優秀中片獎;
——2010年,甘肅首部高清劇情紀錄片《玄奘瓜州歷險記》開拍,秦川帶領十幾位非專業演員,再現了大唐玄奘西行取經途經瓜州九死一生的真實故事;
——2011年,酒泉紀錄片團隊又將傳世國寶榆林窟象牙佛的傳奇故事搬上了螢屏,紀錄片《傳世象牙佛》再次登陸央視《探索·發現》;
——2012年,酒泉電視臺承擔了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委託製作的8集大型紀錄片《敦煌伎樂天》,這是紀錄頻道當年委託地方臺製作的最大項目。在短短一年時間裡,攝製組輾轉敦煌、武威、蘭州、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等地,一直拍到法國巴黎,深入挖掘了敦煌壁畫中令人心醉神迷的音樂舞蹈資源。2013年4月,《敦煌伎樂天》在央視紀錄頻道黃金時段重磅推出,甘肅省委宣傳部、央視紀錄頻道和甘肅省廣電局在蘭州舉辦了隆重的首映式;
——2013年5月,酒泉紀錄片團隊還沒從疲勞中緩過神來,就接受了省委宣傳部的委託,開始創作拍攝6集大型紀錄片《敦煌畫派》。編導秦川、安秋從海量的敦煌研究資料中努力尋找敦煌壁畫與中國美術史、世界美術史及當代藝術創作的關聯,僅學術腳本就寫了26萬字!他們堅持以真實記錄為標準,不惜血本做最翔實的調查和最真實的紀錄。三年中長途跋涉數萬裡,搜集到大量鮮為人知的故事線索,終於將敦煌畫派紛繁複雜的碎片一一釐清,勾畫出一幅波瀾壯闊的中國美術畫卷。2016年1月,6集大型紀錄片《敦煌畫派》在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欄目播出,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一時好評如潮。
著名雕塑家何鄂說:「6集紀錄片《敦煌畫派》本身就是一份珍貴的史料,是一部具有藝術性、學術性、世界性的好作品。它傳遞給我們的是一種精神,它增添了我們的民族自信、文化自尊,也激活了我們每一個華夏兒女自強不息的創造基因。」
魯迅文學獎得主葉舟說:「從沒有人像秦川這樣,一馬平川地抒寫和呈現絲綢之路這一條荒蕪大道的壯烈詩篇,而《敦煌書法》《敦煌畫派》尤甚,這不止源於他是風格獨特的書法家,還來自於他是知名紀錄片導演,在這個契合點上,他完美了自己的心願,又為我們帶來了另一場隱秘的盛宴!」
酒泉紀錄片創作的「瘋狂模式」
2018年,大型紀錄片《莫高窟與吳哥窟的對話》拍攝任務下達酒泉紀錄片團隊。
對於守著敦煌拍了十多年的秦川、安秋導演來說,讓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藝術寶窟莫高窟和世界上最大的廟宇吳哥窟赴一場千年之約,做一次跨文明對話,無異於天上掉下來的絕佳題材!其政治定位之高,文化格局之大,都是前所未有。而節目製作難度之大,也令人望而生畏。但他們二話不說就接受了挑戰,也開啟了酒泉紀錄片創作的「瘋狂模式」。
兩位導演憑藉常年浸淫敦煌文化的豐富積累,又翻閱了能找到的所有吳哥窟研究資料。他們努力尋找兩大世界遺產的奇妙聯接。他們發現,兩大亞洲藝術奇蹟同樣誕生於海陸絲綢之路的開通,同在絲路興衰中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又在19世紀被重新發現、傳播、保護、研究。在「兩窟」相通的文化符號中,蘊含著中柬兩國人文相親的歷史傳承;在「兩窟」相似的歷史境遇中,沉澱了「一帶一路」沿線文明興衰的歷史反思。
在敦煌研究院兩任院長王旭東、趙聲良帶領下,攝製組展開了從戈壁沙漠到熱帶雨林的萬裡尋訪紀錄。酒泉團隊先是迎著紛紛揚揚的大雪完成了莫高窟、榆林窟的拍攝,第二年又與周兵團隊合作,冒著柬埔寨旱季少見的40攝氏度高溫,在吳哥叢林中揮汗如雨,拍遍了吳哥六大遺址群,將遠隔萬裡的石窟和廟宇,用奇妙的歷史交集和人物故事連接起來,讓文化紀錄片的敘事增加了前所未有的新維度,也讓兩大文化遺產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給觀眾以奇妙的藝術享受。
2019年8月31日,在第四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與第九屆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遊節閉幕式上,1200多名觀眾共同見證了這部紀錄片的首映,共同接受了一次海陸絲綢之路交匯的文化洗禮。首映式成為敦煌文博會閉幕式的亮點。該片榮獲國家廣電總局2019年度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扶持項目優秀長片獎,問鼎中國廣播影視大獎第26屆電視文藝星光獎。
很多人並不知道,在接受《莫高窟與吳哥窟的對話》創作任務的同時,酒泉紀錄片團隊又承擔了大型紀錄片《中國石窟走廊》的拍攝任務。
一年拍兩部大片,一肩挑兩副重擔。這對任何一個團隊來說,都是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他們義無反顧地接受了大挑戰,又一次創造了奇蹟。
從2018年4月開始,《中國石窟走廊》攝製組從敦煌出發,跨越河西走廊,深入黃河三峽,探秘秦州古道,追尋黃土大塬,向東遠涉雲岡、龍門,向西上溯龜茲古國,足跡踏遍了四個省區的數十個石窟群。首次將絲綢之路沿線的大小石窟群連成一線,重點解讀了包括涼州石窟群、敦煌石窟群、天水石窟群、隴東石窟群在內的甘肅三千裡石窟走廊。再現了這條世界上規模最大、開鑿時間最早、延續時間最長、朝代序列最完整的石窟藝術走廊,彰顯了甘肅作為中國石窟鼻祖的重要歷史地位。
2020年5月,《中國石窟走廊》在央視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播出。甘肅石窟群波瀾壯闊的歷史風貌和驚人的藝術成就,讓廣大觀眾走進了歷史,發現了一個石窟裡的精彩甘肅。
兩部石窟文化大片同時啟動並同時完成,顯示了酒泉紀錄片團隊較強的創作實力和精湛的藝術水平,也將甘肅本土紀錄片創作推上了新的高度。
《敦煌伎樂天》劇照
「星光」背後的關懷和支持
手捧沉甸甸的星光獎盃,秦川感慨萬端。他說,十幾年來,酒泉紀錄片團隊的成長之路上得到了許多人的相助。此時此刻,他最想感謝的就是那些長期支持、關心他們的人們。
早在2006年,《大河西流》首次在央視播出後,省委宣傳部就及時劃撥了補助資金。此後,每當酒泉電視臺有重大選題申報時,都得到省委宣傳部的文化產業發展資金的支持。
2009年,省廣電局派專人到酒泉電視臺做專題調研,總結他們在艱苦條件下頑強拼搏、連續作戰,創作大型紀錄片的成功經驗,稱之為甘肅紀錄片的「酒泉現象」,向全省推介酒泉電視臺的典型事跡。
酒泉市委、市政府竭盡全力為酒泉紀錄片創作制定優惠政策,營造寬鬆環境。目前酒泉紀錄片團隊已有3人獲正高級職稱,另有3人正在破格晉升正高級職稱。2人分別獲得全國廣播影視系統先進工作者、全國德藝雙馨電視藝術工作者、全市領軍人才等稱號。
酒泉紀錄片團隊的成功,與酒泉電視臺在全省市州電視臺中率先確立重點支持紀錄片創作的指導思想有很大關係。
「十幾年來,臺領導換了好幾屆,但支持紀錄片創作的方針從未改變,而且支持力度逐年加大。這才有了十多部大片的不斷湧現,才有了優秀創作人才的不斷成長。」如今已是省文學院專業作家的秦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