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青年電影手冊關注我們!
文|劉青
編輯|niko
今年11月,Netflix第一部華語劇《罪夢者》上線,該劇取材於寶島臺灣,男主啟用戲骨張孝全。張孝全外形健美陽剛,長相又桀驁,是扮演臺灣黑道大哥的不二選擇,同時,無論男女都會被他散發的荷爾蒙性感到體無完膚。
他曾拍攝了近十年的文藝片,也多次嘗試同性戀角色,相比因《誰先愛上他的》獲得金馬獎影帝提名的邱澤,一位嫵媚陰柔,而張孝全,則是桀驁與熱烈。
《盛夏光年》
淡藍色的情感記憶
在臺灣演藝圈盛傳一個這樣的順口溜:我們不僅要平權,還要張孝全。
野性、成熟、青澀又帶著靦腆,他的氣質複雜而多變。
於是導演們願意用性感來形容他。
在代表著臺灣青春電影最後輝煌的《盛夏光年》中,他霸氣地扒掉張睿家的上衣,一場床戲將兩個正青春的肉體纏綿表現的淋漓盡致。
大尺度的性慾刻畫,其實也讓愛情的馴養議題呼之欲出:自己也不清楚從哪一刻開始,你習慣用他的口頭語,習慣做什麼事情都叫上他,習慣看到任何東西都想到他,習慣和他天天在一起,沒有任何跡象的深深陷落了,恐懼的是這些習慣慢慢的滲入你的身體,你一直都是不由自主的,即使他也許可能是你們是從小玩到大,有著一樣性別的小孩。
友誼,愛情,依賴,誓言在盛夏一樣的時光裡雜草般迅速生長,有些是甜蜜美好的,有些是寂寞恐懼的。我們都是一個人面對著這些恐慌以及謊言成長,終有一天,我們學會對自己心誠實,學會堅持也學會放棄。
有人說這部電影就像是一場帶有淡藍色濾鏡的MV,拍出了夏天的回憶。而這些飽滿的盛夏時光卻被永遠的珍藏在心底。像是一杯薄荷味的蘇打水一飲而盡,或者是忠孝東路的哪家遊泳館,一頭栽進去,再上岸時,已經是另一個世紀。
臺灣黏稠的夏天配上曖昧的情感,有種特殊的美,天色湛藍清澈,並不寬敞的道路筆直通向遠方,人煙寥寥。這景色使人聯想起菲尼克斯眼中愛達荷的大片金黃色麥田——縱然風景有所差異,卻同樣叫人心生空洞孤寂。我們總是把太多的情感:無法歸類的、難以言喻的、羞於啟齒的……統統歸進友情的類別,藉此說服自身,壓抑真實的想法,長此以往便覺順理成章。
一句話、一件事、一個城、一段路都能提醒你記起那些年輕的時光,在那些日子裡誰陪你度過,你愛上誰,誰愛上你,誰傷害過你,你又傷害過誰。即便年華老去,我們也未必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愛情。
編者:《盛夏光年》也曾入選青年電影手冊影史100佳青春電影
故事:
臺灣一個沿海小鎮上的小學,學習優異的班長康正行和調皮好動的餘守恆是同班同學,他們一動一靜是非常好的朋友。
在正行的影響下,守恆終於考入高中,繼續保持著各自互補的性格,結伴讀書、玩樂。正行在校刊社結識了好友慧嘉,他們看上去像是情侶,而其實正行內心裡暗戀的人確實守恆,他不得不向嘉慧坦白這個事實。
與慧嘉的邂逅,反而讓守恆對這個獨立特行的女孩充滿好感。幾次相遇了解,嘉慧在守恆考上大學之後接受了他的追求。但顧及到正行的感受,守恆希望嘉慧可以保守秘密,於是他還是像往常一樣與正行形影不離。921大地震搖撼了整個臺灣,而這三個青春期躁動的肉體,也在搖搖欲墜。
正行終於在手機裡發現了守恆和慧嘉在一起的事實,他決定離開這段複雜糾纏的三角關係。「我根本沒有要和你做朋友,只是老師把我安排在一起」,儘管正行用這樣的方式的話想給他們的友誼做個了斷,但守恆堅持不能失去這個朋友。一次醉酒之後,守恆去找正行。在正行的抗拒和不解之下,兩人發生了性關係。
一再的逃離卻只讓自己更加深陷。寒假開始,三人駕車到海邊遊玩。正行執意留在車上看著遠處的慧嘉和守恆,海浪拍打著沙灘,也將三人的關係捲入更加混沌的世界。
一個巨浪上岸,似乎三個人都清醒了。守恆和和正行因為彼此的愛恨廝打起來,慧嘉也因為勸阻而受傷。但他們多年的秘密都在此刻憤怒地傾吐,用最激烈地方式告別這段盛夏光年。
「我要性人權,也要張孝全」,臺灣同志大遊行的時候曾經有人打出這樣一個牌子,可見張孝全在臺灣男同志心目中的江湖地位。而奠定其性感偶像氣質的就是這部《盛夏光年》,他就是那朵籃球場上被女生們紛紛圍觀歡呼的鮮肉。當然,鏡頭一搖,我們看見角落裡還有一個男孩也默默地注視著。前有《藍色大門》珠玉在先,同樣講述青少年性別身份的迷惘,又一個三角戀故事,《盛夏光年》在影像和立意上都拍出了新鮮感。相較《藍色大門》裡永遠明亮透徹的藍天白雲,臺灣鄉間綿綿細雨的綠色稻田是這部影片的色調,也襯託出三位主人公曖昧不明的內心世界。影片裡的青春,更是赤裸裸的碰觸,金屬撞擊聲一樣的發洩。
正行自我發現的過程描畫得非常清晰,在臺北與慧嘉開房的一場戲,他才真正有了明確地認知。臺北成了這個曖昧世界的一扇窗。也因此,在守恆籃球比賽的時候,他躲去了臺北,這是一個明亮的世界,卻是他內心的私密角落。921地震也是許多臺灣電影中經常被提及的情節,影片把它安排在重要的情節點,也是用這一事件搖撼惴惴不安的三人關係。
很多細節的設計也非常巧妙,守恆小時候叫正行去上學,長大之後依然用類似的方式。這樣既造成前後呼應,也凸顯他多動的個性。然而活潑表象的背後,其實是一顆異常孤獨的心。片尾守恆傾吐說「我實在太寂寞了」,這句臺詞讓人有點意外,可是瞬間讓人明白他喧鬧中隱藏的個性,他之前種種奇怪的行為也變得非常合理。這個角色兼有孤獨症和多動症特點,非常具有代表性地呈現了當下臺灣年輕人的狀態。這個情節也足以讓每個人反思青春期時候的孤獨感,以及它對我們一生的影響。
當下社會給年輕人的過大壓力,媒體都在宣傳所謂積極向上的普世價值觀、物質拜金的生活態度,都非常值得反思。近幾年的一些臺灣青春片也都在表現學生的叛逆,其實從四十年前瓊瑤的《窗外》,到十年前的《盛夏光年》裡都已經有觸及。
雖然關注的是少數族群,但是影片獲得了很大的成功。臺北兩天票房突破百萬新臺幣的成績在當時非常卓越,超越了《十七歲的天空》和《藍色大門》。以至於臺灣影評人焦雄屏後來直呼臺灣只有兩種類型的國片賣座,同志題材和恐怖片。而陳正道正是最擅長這兩種類型,在《盛夏光年》之前他已經拍攝了恐怖片《宅變》,後來他又導演了《催眠大師》這一懸疑力作。
其時的導演陳正道只有23歲,這部影片獲得金馬獎四項提名,張睿家最終贏得最佳新人獎。現如今的各位主創也都已經長大,但盛夏光年的青春記憶永遠刻畫於膠片成為經典。
作者:範坡坡
《女朋友,男朋友》
張牙舞爪的青春下的愛與失去
電影從1985年到2012年,一女二男從青春正盛到中年不惑,十幾年的時間,是彼此情感的懂得與釋然,也是臺灣社會變遷的過程。那不斷追求自由民主的熱血情懷,正是我們對情感自主的嚮往,無論愛誰,只要是愛,都值得被尊重與理解。
他愛她,她愛他,他卻愛的是他。愛情中的常見矛盾組合,也是許多青春曾有過的憂傷情事。命運開的玩笑彷彿是對愛情的詛咒,不讓人從心所願,也不讓人全身而退。一邊是友情,一邊是愛情,當事人左右為難,知情人疼痛難耐,不知情者仍一派天真。
「他從小就不敢吃苦瓜,所以當兵的時候,都是我在替他吃。他結婚之後,他老婆一直希望能夠改變他,所以餐桌上三不五時就會有苦瓜,他不希望孩子認為爸爸會挑食,所以常假裝吃個兩三口。他一直跟我說,全世界只有我肯為他吃苦,但其實,我們都在自討苦吃。」
電影的後半段,從青春期式的自戀與疼痛中抽離出來,不再迷戀青春本身。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青春正是由於其短暫,不可回望不可複製,才顯得如此讓人著迷。三個人在成人之後分別在有了自己的位置。有人專職小三,有人兼職小三,似乎沒有一個人過的幸福。
長大後的林美寶與阿良是電影中平行的兩條線索,是彼此的鏡子。這也是他們各自終於決定從自己既定的旋轉軌道決定抽身的根本原因。因為他們在對方的身上看到的完全是自己的樣子。而阿仁成年後的供職於政府,崇尚自由的他最後卻淪為犬儒。
從片中可以看出導演應該是想通過這個典型的臺灣青春三角戀愛情故事來反映臺灣的社會變化,但歷史背景沒有更好的服務於影片的情感表達,故事不管在任何哪個年代都成立,但好在導演抓住了青春成長的歲月,給電影保留了有不少驚喜之處。
青春應該是純潔的,值得懷念的。
敬春末的螢火蟲、夏夜的玉蘭花,乾涸的遊泳池,敬沒有字的信。
敬友誼長存。
《念念》
喃喃細語的抒情詩
初次看這部電影,最令人難以忘卻的就是濃烈的色彩和平靜的構圖。在房頂上眺望臺北101的女主角、在綠島奔跑的少男少女,落日餘暉下在海邊散步的行人,所有的鏡頭化作一句句散文詩,化作涓涓細流的小溪,在沉悶的外表之下,累積著人們暗自湧動的情感。
這部電影探討的議題更偏向於親情。畫面分散,空鏡頭和長鏡頭給予觀眾遐想的空間,也稀釋了狗血激烈的母子分離戲碼,讓電影少一分牽強,多一分平和的思考。
片中三位角色的命運走向,也給予觀眾無限遐想,但凡是經歷過父母分離的人,都會對親情產生質疑,我真的值得父母去關愛嗎?這也解釋了阿翔想要獲得父親的認可、育男糾結母親和妹妹為何不辭而別、育美對母親的去世耿耿於懷等這些困擾他們一生的童年陰影。但時光無法倒流,大人的撒手人寰只能讓孩子們把所有對相聚的渴望留在幻想中。
張孝全在電影中飾演女主的男友,在導演刻意的剪輯下,破碎的回憶交織著膠著的愛戀,正好可以襯託出女主在感情中的逃避和疏離,她經常在腦中刻畫「沒有影子的男人」,恰巧是因為對父愛的缺失,而對於男性的失信。
女主在開頭不斷地歌唱著:誰也沒有時光機器,就算回到過去又能怎樣?
那不妨在你難過的時候看看天空,忘記一切,重新開始。
電影雖然希望表現沉重的議題,導演對畫面的整體使用,總是讓人感到溫馨,與其他探討家庭的片子不同,電影沒有讓人感到壓抑,反而是在電影中嘗試接受自己,正視傷痛。
編者:張艾嘉也曾在自己的第一本創作書《輕描淡寫》中寫到
我的同志友人告訴我,敢穿粉紅色衣褲的男人一定不是同志!乍聽之下有點不明白。友人咯咯笑不多解釋,自己想吧!確實粉紅色容易辨別為女性的顏色,只有男性荷爾蒙夠強,絕不會被他人懷疑性向的男人才會完全不介意,甚至喜愛粉紅色的衣著,所以我決定張孝全在《念念》戲裡面要有一件這個色調的無袖T-Shirt。
我喜歡有信心的男人。每次見到對穿著打扮過分講究的男性,就感覺有距離和不真實。就好像吃過於精緻的西餐,總覺得沒吃飽,但多一口又嫌太膩。和孝全聊天會發現他內在有一片廣闊的天,包容度相當強。如果仔細研究他的五官並非細緻,也有某些缺陷,也因此他更顯粗獷,加上這幾年來演出增多,在不同角色的鍛鍊中培養出一份自信。以往他出席記者招待會或首映,給大眾的印象都是躲在後面,緊繃的體態也不善於發言。最近和他一起拍某雜誌照片,他完全知道如何駕馭肢體﹑表情﹑氣氛,但是那個不是我認識的孝全;和他工作時他男性的魅力是來自他對工作的認真﹑角色的投入。他不多話,但對人誠懇,不需要太多外界的注意力﹐也無須經理人或助理每分每秒的照顧,更不用明星最渴望的身邊人的吹捧。他和我的溝通是我給他表演空間,他對我的信任。整部戲裡,多數時間這個男主角的臉不是被打腫就是帶著疤痕,但是一點也不減他的帥氣。那一天拍他的殺青戲,他穿著粉紅色T-Shirt 在防波堤上練著拳,身後是一片藍天,我坐在遠處看著他,好看極了。這個畫面竟然讓我感到不舍。
第一次竟然有了不希望讓一個男演員殺青的念頭。
作者:劉青
簡介:一顆溫柔的荊棘
推薦閱讀
彩 虹 專 區
臺灣超短紀錄片
如果同性戀都消失了
柏林有座同志博物館
親歷臺灣同志大遊行
程青松:我願逆流而上
夜間飛行的同性戀少年
最美青春片,最美蕾絲邊
世間曾有如此美麗的妖孽
臺灣同志紀錄片導演陳俊志
對同性戀我不支持也不反對
一群直男被彎男驚醒的過程
婁燁:我們可能都是同性戀
你恐懼嗎?我母親是同性戀!
當全世界的男人都穿上高跟鞋
陳丹青:我真希望我也是同性戀
還有一部華語同志電影在柏林獲獎
三部同性戀題材在第72屆坎城電影節獲獎
電影史最令人難忘的夏天,兩個年輕男子相愛了
我們顫抖地灑下種子,期待未來能發芽
十年來最好國產LGBT片誕生了!
《男生女相:中國電影之性別》上
《男生女相:中國電影之性別》下
李玉的處女作是內地第一部女同片
李安:我只是喜歡男人戀愛的故事
程青松出任臺灣國際酷兒電影節評委
同性戀電影沒接吻鏡頭就只夠4.5分?
《美麗》震撼西寧,華語電影最大黑馬
大陸首部公映同志電影還剩多少基情?
《尋找羅麥》內地首部過審同志電影
程青松鳳凰衛視直播節目(上)
程青松鳳凰衛視直播節目(下)
程青松參加臺北同志大遊行
德國的兒童讀物裡的同性戀
梁山伯與祝英臺是同性戀?
全美同性婚姻合法一周年
義大利終於艱難出櫃
影史百佳青春片
青春究竟由怎樣的底色構成?
一千個人有一千種回答。
投射到大銀幕上搖曳多姿,顧盼生輝。
那麼多導演難以抗拒青春的容顏,
在他們的青春光影世界裡,
不僅有虛擬的夢 過度的熱情,
還有殘酷的血與自我的放逐。
——程青松
我們關注華語導演的起點,也關心華語電影的熱點。
我們直擊華語電影的痛點,也撫慰華語電影的G點。
我們的電影之旅,沒有終點。
長按二維碼關注手冊君
加微信18611565068(請註明「購書」)
第七輯《青年電影手冊》之《青春電影手冊》
封面:王小帥、巖井俊二 定價:56元
第五輯《青年電影手冊》之《華語同志電影20年》
封面:關錦鵬、張國榮 定價:39元
《好電影,壞電影》曾念群著 定價:2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