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影院復工,五天後,上影節開幕,這是觀眾們重新回到電影院的開始,也是信心重建的開始。正如今年上海電影節的海報主題——「重逢」:與電影重逢、與電影人重逢、與上海電影節重逢。
作者 | 陸雲霏
「電影人還在啊,於老闆還在啊。」
7月25日,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下稱「上影節」)上,博納影業總裁於冬在接受《三聲》等幾家媒體採訪的最後這麼說。過去六個月的種種波折之後,這番話透著股韌勁和決心。
當然不止於老闆。
還有程老闆(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影業CEO程武),傅老闆(中影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華夏電影董事長傅若清),李老闆(阿里集團副總裁、阿里影業總裁李捷),兩位王老闆(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上影集團董事長王健兒)……
當天上午的電影節金爵論壇以及隨後幾日的產業論壇中,中國電影業最重要的公司負責人們將齊聚上影節,共同討論電影行業的希望和未來。
當然不止老闆們。
還有在論壇現場以及在場外奔波尋找合作的製片、導演、編劇們,有在上海29家影院以及36個社區戶外影展忙碌的工作人員們,有在全國各地忙著打磨劇本、溝通演員、現場拍攝、後期剪輯、制定宣發方案的人們,有雖然還未完全復工,但用各種方式繼續推進電影創作和放映的數百萬電影人們。
也不止電影人。
還有那些熱愛電影的人們。他們在上影節電影開票10分鐘就搶了超過10萬張電影票。
他們在剛剛過去的周五,帶動電影票房達到2200萬元,播映場次7.5萬場次,相當於過往同期六分之一的場次,五分之一的票房。(來源當日李捷分享)
在電影院沒能開門的接近180天裡,有511萬觀眾看了1.2萬部影視作品,人均觀看23.4部,比去年同期增長24%。(來源論壇當日程武分享數據)
正如程武在當天論壇的分享說:雖然電影不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但電影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必需品。
現在,上影節來了,電影正在回到人們的生活中。
一切都仿佛夢幻。
在7月16號宣布了從7月20日起逐步恢復影院放映的消息之後,上影節組委會以極快的速度籌備了為期9天的議程活動和觀影日程。
320多部影院展映影片將於7月25日到8月2日期間,在上海29家指定影院播映,其中世界首映、國際首映、亞洲首映和中國首映片為232部,積蓄已久的電影內容存量,在上海越過了180天的「至暗時刻」。
金爵盛典暨紅毯、金爵獎頒獎暨紅毯等集聚性活動被取消,金爵獎、亞洲新人獎評選也以公布「官方入選片」的方式被代替,「競技」意味退後,更多被提及的詞彙是關懷與信心。
這是觀眾們重新回到電影的開始,也是信心重建的開始。正如今年上影節的海報主題——「重逢」:與電影重逢、與電影人重逢、與上海電影節重逢。
由於開幕儀式的簡化,作為濃縮電影產業風向的金爵開幕論壇,實際上承擔了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篇之責,中影、上影、光線、博納、騰訊、阿里等六家行業頭部公司集體亮相,共同探討了在被疫情突然按下暫停鍵後,電影行業的堅持與改變,關於內容生產、應對流媒體衝擊、以及產業結構調整方面的問題也在其中獲得了解答。
更加重視內容生產,是每一位發言者都重點提及的內容。
論壇中,李捷和於冬都提到,以目前國產電影的存量,基本能夠滿足明年暑期檔之前的內容供給。但數量的充足並不足以構成行業恢復的全部,正如李捷所說,影院復工的節奏受到兩個方面的雙向影響,一方面是觀影信心,另一方面是影院復工速度,同時,這兩方面又相互影響。
而這兩者的基礎則來自於最底層的關於內容的信心,當觀眾對於去到影院觀影的決策門檻變高,內容是否足夠優質便顯得尤為重要。
從目前已經定檔的電影來看,阿里影業參與引進的《1917》在上一屆奧斯卡就頗受關注,《拆彈專家2》、《我在時間盡頭等你》、《第一爐香》等影片也都是優質IP;騰訊影業參與出品的《第一次的離別》在影院復工首日上映,以小博大,收穫了當天358的萬總票房中的155萬;由光線影業參與投資和發行的《蕎麥瘋長》定檔七夕,由馬思純、鍾楚曦、黃景瑜主演,是目前該檔期內製作體量最大的一部影片。
而因為疫情停滯的製作端,也在近期開始逐步恢復。同時由於是抗美援朝70周年和建黨100周年的節點,相關題材加上抗疫主題的影片,是目前各大公司的重要創作核心。
騰訊影業聯合上影集團、上海三次元影業和閱文集團一起出品獻禮建黨100周年的影片《1921》已於7月1日在上海中共一大會址開機,此外,《溫暖的味道》以及李少紅等10位導演執導的《脫貧十難》等聚焦扶貧和全面小康題材的項目也都在推進之中;中影和華夏將會聯合推出四部反映抗美援朝志願軍出國作戰的影片,與優酷影業合作的《一點就到家》則將是一部反映電商脫貧致富的電影。
抗疫題材方面,博納影業製作的《中國醫生》,從武漢解封的第一天就開始了實地的素材搜集;光線影業的影片《火神山》也在推進之中。
王長田在論壇中表示,疫情期間梳理了正在進行的六七十個項目,並且全面提高了評估的標準,在劇本和剪輯等方面都會進行嚴格的打磨,因為「疫情讓我們對整個市場都要進行重新的平衡和適應。」
同樣提升了對作品評估標準的還有博納影業,於冬表示,「說到創作,疫情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是準備的時間、打磨的時間、籌劃的時間,博納影業現在正在準備的幾部大片,我們沒有浪費一點時間,全部在做劇本。」
騰訊影業和優酷影業則同時提到了關於人才儲備的問題。
程武在論壇中表示,「我們把疫情看做是我們練內功非常好的機會,經過過去五年的摸索,我們也認為在這個時間騰訊影業需要更好的進行組織的升級和能力的升級,所以我們反而在過去的這幾個月裡面加大了對行業優秀的製片人、編劇,包括製作各個環節的優秀人才的招募力度,我們也希望騰訊影業能夠吸引到更多有能力的、有夢想的、願意堅守這個行業的優秀人才,加入我們一起創作未來更多的電影。」
李捷則在論壇後的記者溝通會上表示,「內容上,我們自己有獨立製片人計劃,未來想利用3到5個月做全行業製片人的合作,而且是開放式合作,哪怕不用加入阿里巴巴,你是優秀的製片人,我們就可以談製作合作的模式。」
李捷在溝通中下了一個非常直接的結論,「六個月的行業暫停期,已經讓電影成為了一個不再被資本追逐的行業。」
因此,一個能夠自我造血,形成良好產業鏈循環的結構或許才能在疫情常態化的狀態中健康地維持下來。從復工的反應速度就不難看出,從內容生產、到宣傳發行、再到影院終端,布局整合越是全面的公司,越能快速做出響應。
李捷在溝通會上總結了阿里影業用過去五年的時間,將自己打造成了一家內容+科技的新公司,在前期專注內容碰壁後,在更具優勢的「基礎設施」環節上發力,票務平臺「淘票票」目前規模行業第二,宣發平臺「燈塔」和影院系統鳳凰雲智則都是賽道中的頭名。也正因為「基礎設施」的完備,行業中的各個環節會愈加靠攏這樣規模化的平臺。
根據李捷的判斷,疫情之後最有可能被徹底整合的是電影宣發行業,「因為發行就是規模效應」;而中尾部較為分散的影院則會趨向於進入院線的資產重組,單體影院的生存空間將進一步被品牌化、規模化的院線所擠壓。
程武則強調了體系內部的整合,「從騰訊影業成立的第一天,我們就希望不孤立地做電影」,他表示,「藉助過去三個月騰訊體系內部做的調整,接下來我們也希望在騰訊系統內能夠更緊密的聯動內容的上遊,包括閱文集團、騰訊動漫、新麗傳媒,跟內容的下遊,比如貓眼,能夠形成更緊密的合作。」
光線影業則是對有投資合作關係的中小企業進行了扶持,一方面提供資金上的幫助,另一方面則是派出主要管理人員去相應的公司工作,或是派出編劇和項目管理人員幫助他們開發項目。王長田表示,「我們幫扶的這些小企業目前還都是比較健康的在推進。」
上海電影集團在疫情期間完成了「十四五」的戰略規劃,提出了上影原創精品內容,上影賦能IP開發,上影運營文化空間等核心戰略。王健兒在論壇中分析,「這場疫情會加速整個產業的結構性調整,我們認為重啟之後線下的這些重資產,比如影院、影視基地、主題樂園等,都會加大兼併、收購、重組的力度。
實際上,上影集團正在加大對長三角文旅融合項目的布局,已經在近期斥資5億收購了一家資金出現困難的影視基地,推進上海科技影都的建設。
傅若清則表示,中影和華夏正在強化電影院的差異化屬性、以及高品質、沉浸式的觀影體驗,並為此已經在廈門成立了電影融資租賃公司,計劃在後疫情期間為影院重新更新和迭代設備。
在產業論壇之後,黃渤、賈樟柯、文牧野等三位電影人在「創作者論壇」環節簡要分享了疫情期間和復工之後進行的一些工作。
賈樟柯表示,作為導演編劇的身份,他在慢節奏的疫情期間寫了7萬多字的文章,進行著新一輪的創作積累,而作為製片人的身份,則是在為公司正在完成後期的6部電影奔忙。
這可能是一個行業聚焦到一個人身上之後,更具體的縮影。
黃渤監製的《風平浪靜》入選了今年金爵獎的主競賽單元,和賈樟柯參與出品的《又見奈良》都選擇了上海國際電影節作為首映之地,作為創作者把自己製作的電影送到上影節來,就是態度本身。
文牧野正在創作自己的新劇本,他說自己這次來到上影節,就是想純粹當一個享受電影的觀眾。
展映環節的售票一如往年「秒售罄」,為了彌補售票率30%的限制,上影節還在全市7個商圈、36個社區拉起了幕布,舉辦露天影展。
電影,正在真實地回到日常生活。
©三聲原創內容 轉載請聯繫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