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團隊最新研究:新冠感染後免疫反應較持久,疫苗保護可靠 2020年...

2020-12-21 騰訊網

戳藍色字「預防界」關注我們喲

1

上海團隊最新研究:

新冠感染後免疫反應較持久,疫苗保護可靠

近日,來自上海科研團隊的最新研究帶來了好消息:他們發現新冠感染後,患者血清中的中和抗體持續時間長,記憶T細胞對新冠病毒抗原反應也較持久。這不僅降低了抗體依賴性增強(ADE)效應的可能性,而且還可以為感染人群提供避免二次感染的保護。

另外,他們發現,雖然目前新冠疫苗研發主要是針對的主要是新冠病毒614D型,但是對目前流行的新冠病毒變異型614G同樣具有中和能力。以上發現來自學術論文《新冠感染後中和抗體和T細胞反應的持久性》(Durability of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and T-cell response post SARS-CoV-2 infection)。該論文於近日刊發在中國工程院院刊Frontiers of Medicine上。(來源:界面新聞)

2

前FDA局長:

疫苗獲批前,美國還將出現至少一輪疫情

美國新冠單日新增病例在經歷一段時間的加速上升後,自7月以來呈現出下降企穩的趨勢。新一輪疫情是否會捲土重來?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前局長、傳染病方面最著名的專家之一Scott Gottlieb日前表示,預計在疫苗被廣泛使用之前,美國還將暴發至少一輪COVID-19疫情。

美東時間周日(9月20日),Gottlieb在一檔媒體節目中表示:「我認為在進入秋季和冬季時,我們還將經歷至少一輪疫情暴發。」他指出,如果你看一看現在全國的形勢,確診病例無疑仍在增加,但住院率已經下降並且開始趨於平穩。但是進入秋季「風險很大」,因為這是「呼吸系統疾病」最容易傳播的時候。(來源:財聯社)

3

阿聯衛生部長接種中國新冠疫苗

據阿聯《國民報》報導,當地時間9月19日,阿聯衛生和預防部部長阿卜杜拉赫曼·奧維斯接種了由中國研發的新冠疫苗。近日,由於實驗證明安全有效,阿聯緊急批准使用中國新冠疫苗,接種對象是一線醫護人員。奧維斯表示,通過該疫苗,力求為一線的英雄們提供安全措施,使其免除風險。(來源:觀察者網)

4

美國最新民調:

近七成美國人不信美政府能確保疫苗安全

據央視新聞9月21日消息,當地時間9月18日,美國總統川普表示,預計到明年4月能生產出足夠的新冠疫苗提供給「每個美國人」。然而,據美國廣播公司和益普索集團20日公布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近七成美國人對美國政府能否確保疫苗的安全和有效並沒有信心。

調查結果顯示,只有9%的美國人相信美國政府能確保疫苗的安全有效。有53%的美國人表示「根本不相信」美國政府能確保疫苗安全有效,有16%的人表示「不太相信」,總體來看,不信任的人數比例達到了69%。(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5

俄羅斯就其新冠疫苗的國際銷售達成協議

俄羅斯已達成向亞洲、南美和中東的十多個國家銷售其新冠疫苗的初步協議,這一進展可能會在國際上給莫斯科方面帶來寶貴的經濟和政治籌碼。俄羅斯官員表示,已就向巴西、墨西哥、沙烏地阿拉伯和印度等國輸送新冠疫苗達成初步協議。

此外,俄羅斯稱其正與另外大約十個有意採購新冠疫苗的國家進行不同階段的談判。總體而言,俄羅斯已收到的新冠疫苗購買請求或外界表達的購買意向共涉及12億劑疫苗。這些疫苗將在海外生產,最快將於11月在世界各地分配。(來源: 同花順金融研究中心)

6

澳政府宣布追加投入研發三種新冠疫苗

澳大利亞政府20日宣布,將再追加投入600萬澳元(約合437萬美元)資金,支持該國三個新冠疫苗新研發項目。

澳聯邦衛生部長格雷格·亨特20日在官方聲明中說,墨爾本大學將獲得其中約一半資金用於研發一種蛋白質疫苗和一種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這兩種疫苗都以新冠病毒表面刺突蛋白受體結合域為靶點,通過使用不同的疫苗技術,對比哪種疫苗可以最大程度誘導機體產生具有保護作用的中和抗體。

雪梨大學將獲得另一半資金用於開展1/1b期臨床試驗,以測試一種脫氧核糖核酸(DNA)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這是一種正在研發的非注射式新冠疫苗。

亨特介紹,澳政府此前已投入600萬澳元支持該國兩種新冠疫苗的研發,其中一種是昆士蘭大學基於創新的「分子鉗」技術開發的候選疫苗,另一種是澳生物技術公司Vaxine研發的候選疫苗。(來源:新華社)

7

阿斯利康:

在美國的新冠疫苗試驗仍處於暫停狀態

路透社9月20日消息,阿斯利康公司周六表示,其在美國的新冠疫苗試驗仍處於暫停狀態。

阿斯利康及其合作夥伴牛津大學此前已重啟9月6日在英國叫停的新冠疫苗試驗。

據路透社15日報導,在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和獨立安全小組完成調查之前,阿斯利康在美國招募新的受試者和其他試驗程序仍然暫停。(來源:界面新聞)

8

日裡諾夫斯基:

將於9月21日接種第二針新冠病毒疫苗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9月21日消息,俄羅斯自由民主黨領袖弗拉基米爾·日裡諾夫斯基表示,其將於9月21日接種第二部分新冠疫苗。

他在9月初表示,自己已接種新冠疫苗。後來他表示,在接種後未感覺到任何副作用,正等待第二次注射。

日裡諾夫斯基對衛星通訊社說:「我已經接種了『衛星-V』的第一部分,將於9月21日周一接種第二部分。然後接受幾天觀察,一周後抽血檢查抗體。醫生們認為,這能提供大約兩年時間的抗新冠病毒保護。」(來源:界面新聞)

9

英測試兩款新冠疫苗吸入式給藥效果

據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官網近日消息,該校研究人員主導的團隊將開展一項臨床試驗,以驗證通過向呼吸道噴射的方式使用新冠疫苗的效果。他們表示,通過探索其他遞送方法和靶點,有望加速有效新冠疫苗的研發進度。(來源:界面新聞)

END

本公眾號所有轉載文章系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註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歡迎留言、討論、轉發,同時,我們也向業內人士長期徵稿,點擊主菜單下方「聯繫我們」,獲取方式!

相關焦點

  • 記憶B細胞或有助於新冠倖存者產生更持久的免疫力
    記憶B細胞或有助於新冠倖存者產生更持久的免疫力2020-12-24 18:58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zhaoyongyu1各種研究表明,COVID-19後的免疫反應涉及多種類型的細胞,而不僅僅是中和抗體。 而一項研究顯示,在大流行早期感染的人在8個月後仍然有很強的免疫反應 ,這表明疫苗的類似保護是可能的。
  • 新冠疫苗至少可以保護5個月
    但興奮之餘也引發了不少擔憂,因為之前有一些研究發現,自然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康復後,體內的抗體水平會隨著時間推移以較快的速度下降,這意味著疫苗誘導機體產生的抗體很可能也面臨著同樣的窘境,那這是否意味著,疫苗產生的保護力也會很快消失?
  • 兩項獨立研究稱新冠倖存者再次感染的可能性明顯降低
    據外媒報導,新冠病毒的免疫力仍未被完全了解,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感染後的保護期可能比最初預期的更長。 兩個獨立的研究小組發現,在擊敗COVID-19後產生中和抗體的人,再感染後生病的可能性明顯降低。 來自牛津大學和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團隊發現,COVID-19倖存者再次感染的可能性只有此前的1/10。
  • 科學家怎麼看輝瑞新冠疫苗?
    科學家們迎來了第一個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一款疫苗可以預防新冠肺炎。但是,關於它能提供多少保護、保護誰和保護多久的問題仍然有待回答。成功了!但在這個早期階段發布的信息並沒有回答關鍵問題,這些問題將決定輝瑞疫苗和其他類似疫苗是否能夠預防最嚴重的感染病例或平息新冠病毒大流行。「我們需要看到最終的數據,但這不會影響我的激動。真是太棒了。」紐約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病毒學家Florian Krammer說。他也是這項試驗的4萬多名參與者之一。「我希望我不是安慰劑組的。」
  • 河南發布最新疫情通報!中國新冠疫苗已注射人體
    河南省現有1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2020年3月21日0-24時,河南省無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截至3月21日24時,全省累計報告本地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272例,累計死亡病例22例,累計出院病例1250例。
  • 研究發現:免疫系統反應較弱並非新冠肺炎導致肺衰竭原因
    參考消息網9月3日報導美國每日科學網站9月1日發表了題為《免疫系統強反應無法阻止甚至可能導致新冠肺炎重症感染》的報導,在新冠肺炎重症感染中,免疫系統反應較弱並不是導致極其危險的肺衰竭的原因。相反,重症感染似乎是由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引起的。
  • 科普|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新冠疫苗的種類及優缺點詳解
    現實情況是,最初的新冠病毒疫苗不具備以上所有特徵,我們也可能永遠無法擁有具備以上所有特徵的疫苗。權衡各種因素後開發出來的不同類型的疫苗具有不同特徵。新冠病毒疫苗最重要的特徵是在接種後不久、以及從長遠來看都是安全的,並能保護很大一部分接種者免於中度至重度疾病,特別是可以為最弱勢群體提供保護。
  • 參加牛津新冠疫苗試驗的巴西28歲醫生,感染新冠死亡
    牛津新冠疫苗臨床試驗,又傳新聞。巴西媒體和英國媒體均報導,巴西一名參與牛津新冠疫苗臨床試驗志願者本月15日因新冠肺炎及併發症不幸死亡。有媒體稱,該死者在試驗中並未接種新冠疫苗,只是安慰劑,但這仍未能消除人們完全的疑慮。
  • 新冠疫苗預計四月中旬臨床試驗:意味著什麼?
    2020年3月16日下午,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新聞發布會上,有關負責人透露,為應對疫情,加快推進科研攻關,上海正聚焦「臨床診治」、「藥物和疫苗」、「病原學與流行病學」、「醫療器械及診斷檢測試劑」等四個方向,先後布局了兩批18項應急攻關任務。
  • 中國團隊發現可阻斷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源單克隆抗體
    中國團隊發現可阻斷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源單克隆抗體中國科研團隊近日在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發表論文說,他們發現了兩種可有效阻斷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源單克隆抗體,有望用於抗新冠藥物和疫苗的研發。中國首都醫科大學、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等多家單位參與這項研究。
  • 學術頭條:牛津新冠疫苗疑出現嚴重不良反應,供氧不足促進腫瘤轉移...
    NEJM高清圖像:呼吸道細胞被新冠病毒感染的「慘烈」景象《新格蘭醫學雜誌》(NEJM)臨床醫學圖片欄目最近發表了一幅有關新冠病毒的震撼圖像,非常直觀地展示了呼吸道被新冠病毒感染後的「戰場」何其「慘烈」。
  • 中英新冠疫苗均可引起免疫反應,《柳葉刀》再次感謝中國醫務工作者
    (來自Dado Ruvic | Reuters)中新社·華輿訊 新冠疫苗的開發在全球範圍內一直持續進行中。7月20日,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刊發了兩項COVID-19腺病毒載體疫苗臨床試驗結果:一篇介紹了來自英國牛津大學和阿斯利康製藥公司合作研製的ChAdOx1 nCoV-19 (AZD1222);另一篇介紹了來自中國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院士團隊和康希諾生物公司聯合開發的Ad5-nCoV。兩項研究均表明:疫苗安全,並能夠誘導免疫反應。
  • 科興新冠疫苗有效性到底如何?
    Paulo)援引巴西研究人員報導稱,根據試驗數據,中國科興控股生物技術有限公司(Sinovac Biotech Ltd., SVA, 科興控股)研發「克爾來福」疫苗在巴西的後期試驗中通過了50%的有效性門檻。這意味著在13000名巴西志願者的試驗中達到了WHO要求的新冠疫苗有效率水平。
  • 中英兩款新冠疫苗同日發布實驗結果論文!好消息壞消息,醫殤一股腦...
    雖說猴子們最終沒有病情加重,但是從猴子的攻毒實驗上說,這款疫苗只能說是提供了部分保護,但這不能否定腺病毒本身作為疫苗開發的途徑,因為還可以在優化條件後可以達到更好的保護水平,例如佐劑或者使用方法上做點文章。
  • Nature:華西醫院226個胺基酸研發出新冠疫苗!
    2020年7月29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的最新研究論文顯示,中國科學家領銜的研究團隊僅截取了新冠病毒S蛋白的226個胺基酸,在這一基礎上,進一步研發出一種新型新冠疫苗。動物實驗顯示,該疫苗除了能誘發免疫反應,還能為實驗動物提供保護,抵禦新冠病毒的攻擊。該論文的通訊作者是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生導師魏霞蔚、逯光文和澳門科技大學醫學院教授張康。中國科學院院士魏於全是該論文的署名作者之一。
  • 科學家用基因工程製造出MERS病毒候選疫苗 對新冠病毒也可能有效
    科學家用基因工程製造出MERS病毒候選疫苗 對新冠病毒也可能有效  Winnie Lee • 2020-04-10 17:
  • 中國團隊在《科學》雜誌發布全球首個新冠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
    2020年5月6日,Science雜誌官方網站發布了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秦川團隊領銜,聯合浙江省疾控中心張嚴峻團隊、科興控股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祥喜團隊、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等多家單位合作完成的研究文章Rapid development of aninactivated
  •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首次揭示,感染新冠病毒後,具有保護性的中和...
    文 / 夏洛特2020-12-24 06:09:33來源:FX168 【新研究:感染新冠後免疫力至少維持8個月】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2日報導,澳大利亞研究人員首次揭示,感染新冠病毒後,具有保護性的中和抗體至少能在人體內留存8個月,可以防止其再次感染。
  • mRNA疫苗和滅活疫苗區別?新冠疫苗有效率排名對比
    而mRNA疫苗,是把「藍圖」(遺傳編碼信息)直接輸入人體,利用人體細胞內的RNA翻譯機器,來產生抗原蛋白,並激活免疫反應。  「我國布局的五條技術路線,就像抗擊病毒之鐵拳上的五根手指,互為補充,讓我們可以更好地保護大家免受感染。」李斌說。  疫苗有效率是怎麼算出來的?  新冠疫苗的有效率是大家都關心的一個指標。
  • 美國護士接種輝瑞疫苗後,高燒40度,曾懷疑自己感染新冠
    在這些可怕的新聞之下,世界範圍內,新冠病毒的密度似乎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新冠病毒肆虐一年以來,全球累計確診感染新冠病例已超過6760萬例,累計死亡人數超154萬人。這些副作用嚴重到,她認為感染了新冠病毒也不過如此。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護理學院的助理教授克裡斯汀·崔(Kristen Choi)在今年8月份參與了輝瑞的新冠疫苗試驗,並先後兩次注射了試驗中的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