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故事》是莎士比亞全集初版第一對開本的最後一齣喜劇。本劇一般被視為「浪漫劇」(romance)。除愛情故事外,並有熱鬧的節慶氣氛,充滿通俗的歡樂成分,往往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演出效果。
全劇可以依時空劃分為兩大段。前半段講述國王雷提斯因嫉妒而釀成悲劇。雷提斯內心的複雜糾葛,幾乎可與莎翁的悲劇角色相提並論。後半段的故事發生於十六年之後,雷提斯遺失的女兒初長成,在因緣際會下,最後回到雷提斯的宮廷,終將一場悲劇化成喜劇收場。本劇觸及了自然天性(nature)與人為教養(nurture)的主題。《冬天的故事》的主要情節取自1590年出版的羅伯特·格林的田園傳奇劇《潘朵斯託》(Pandosto)。莎士比亞對情節的修改是一反常態地少,尤其考慮到傳奇劇的非戲劇化的特點,莎士比亞的忠於原作使《冬天的故事》具有最顯著的特點:第三幕和第四幕之間有16年的跨越。
有人認為,從1590年代開始採用田園傳奇劇風格意味著莎士比亞戲劇生涯的結束,莎士比亞對他的年輕時代採用的戲劇手法有了新的興趣。
現代歷史學家埃裡克·艾夫斯認為,該劇實際上是描寫了安·波林的垮臺,她因為錯誤的通姦指控而被其丈夫亨利八世於1536年斬首。兩個故事間有很多相同之處——包括亨利最好的朋友之一,亨利·諾裡斯爵士,被指控為安的假設的情人之一而斬首,為了救命他拒絕認罪,聲稱所有人都知道王后是無辜的。如果這一推理成立,珀迪塔則是安唯一的女兒伊莉莎白一世的戲劇描寫。根據塞繆爾·A·坦南鮑姆博士研究,「超過半個世紀以來,學者一直在爭論《冬天的故事》究竟是莎士比亞最初的作品之一還是最後的作品之一。」查爾斯·巴雷爾(Charles Barrell)將最後的日期確定為1594年,然而許多評論家相信該劇為莎士比亞後期作品之一,可能寫於1610年或1611年。直到1623年的《第一對開本》,該劇本沒有發表過。然而,一些研究人員,包括查爾斯·巴雷爾和A·R·凱恩克羅斯(A.R. Cairncross),認為1594年5月22日,該劇的一個盜版版本出現在書目中,標題為《a Wynters nightes pastime》。
相關劇目連結:
奧斯卡多項提名、英國劇壇的「爵爺」肯尼斯·布拉納自導自演
老戲骨朱迪·丹奇憑此捧得個人第八座奧利弗獎最佳女配角
莎士比亞最成功的傳奇劇《冬天的故事》再現舞臺
《冬天的故事》
The Winter’s Tale
(英文對白,中文字幕)
時長:185分鐘 *以現場為準
《冬天的故事》由曾獲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的英國劇壇王子肯尼斯·布拉納擔任導演,並親自出演西西里國王裡昂提斯,西西里貴婦寶麗娜一角則邀請到80歲高齡的老戲骨朱迪·丹奇。後者憑此獲得2016年奧利弗獎和Whatsonstage Awards的最佳女配角,布拉納本人則獲得了戲劇貢獻獎。
作為莎士比亞晚年的作品,也是其最為成功的傳奇劇之一,《冬天的故事》講述了西西里國王裡昂提斯因懷疑王后與好友波希米亞國王行為不軌,遂放逐了剛出世的女兒潘狄塔,逼死了幼子和王后,派人去毒殺好友未遂,使得兩國反目成仇。小公主潘狄塔在波希米亞牧羊人的撫養下長大成人,與波希米亞王子相愛,卻被他的父王所詛咒。小情人一起逃往西西里王的宮殿尋求庇護,趕來的老牧人揭開了潘狄塔的身世。最終,骨肉團圓,王后重生,兩國也重修於好。《冬天的故事》在藝術上爐火純青,朦朧奇譎,顯示出高度純粹的基督教博愛主義和道德理想主義。
「肯尼斯·布拉納回來了,倫敦西區再一次為他所折服」,《The Stage》這樣評價本劇的導演兼男主布拉納。他導演過《灰姑娘》、《雷神》,出演過《哈利波特》、《海盜電臺》,也是英國當代戲劇界的「爵爺」,代表了莎劇表演的最高峰,駕馭列昂特斯這個因嫉妒而釀成悲劇的角色自然也是得心應手;飾演貴婦寶麗娜的「奶奶」朱迪·丹奇,憑藉此劇中的精彩表演第八次捧得奧利弗獎;而近年轉戰話劇舞臺的「肉排」哈德利·弗雷澤,則扮演了「好基友」波西米亞國王的角色。「視覺盛宴」、「一氣呵成」、「誠心力作」,加上如此閃亮的卡司陣容,無怪《獨立報》、《觀察家報》《星期日快報》等七家媒體給出了滿分盛讚!
購票請戳文末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