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生死,我們缺了一堂生命教育課

2021-02-10 健康全說

點擊燭火↑↑↑為故親燃上你的思念

心外無物,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


人生本來是沒有意義的,我們不過是宇宙的塵埃,總有一天我們會被人遺忘。


喪親之痛也會尖銳地提醒你,讓你更加珍惜身邊人。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小袁是個開朗的小夥子,第一次直面死亡,是在去年夏天。他年僅20歲的表妹,因抑鬱症自殺了。


表妹正值青春年華,本該如花綻放。這樣一個鮮活的生命,卻說沒就沒了。直到現在,小袁仍不能釋懷。


原本,他對生死壓根就沒什麼概念,從沒想過死亡會離自己這麼近。表妹突如其來的變故,深深觸動了他。


現在,他時常會憶記起幼時與表妹一起玩耍的快樂時光,她說過的話,她的音容笑貌,歷歷在目。下意識裡,他會想,表妹去哪兒了?生死一線間,她經歷了什麼?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萬一自己遭受了意外,雙親該怎麼辦?……


對於生死,小袁第一次困惑不已。



每逢清明,陳姨都會做一桌子飯菜,然後叫老伴過來一起「吃」。只不過,老伴5年前已經病故了,她只是象徵性「叫飯」——將老伴的照片擺在飯桌上,飯畢,再收拾起來。


生前,她與老伴脾氣不和,日子過得像針尖對麥芒,每天都免不了爭爭吵吵。有一次激烈爭執中,老伴突然倒地,送院發現是高血壓引發的急性腦出血,當即開顱手術。


出院後,老伴就像霜打的茄子,身體一路萎糜下去。半年後,撒手人寰。


從老伴發病開始,以往脾氣火爆的陳姨開始變得沉默寡言,經常一個人低頭嘆氣。


她常跟女兒說,生死是命,每個人都逃不掉。自己現在也是六十幾的人了,不為名不求利,但願身體健康,平常度日就好。


哪天要是得個病什麼的,最好是死得痛快,不要插管,不要搶救。也不要浪費錢整墓地,到時候就把她的骨灰和上老頭子的,一起撒到海裡面去!要有孝心,心裏面惦念著他們就好。



浮生歇說他迄今為止,做過最後悔的一件事,就是送父親進ICU。


3年前,父親查出肝癌後,他把父母從老家接過來,送父親去最好的醫院,找最好的大夫。起初,全家人希望滿懷,但隨著病情不斷惡化,父親越來越消極,說沒醫保還要借錢,不要再浪費錢了,回鄉下順其自然吧,母親也猶豫不決。


但浮生歇始終覺得,只要還有一絲希望,就別放棄,萬一有奇蹟呢?


可是,日益病重的父親送進ICU後,滿身插著管子,卻再也沒醒過來,連一句告別的話也沒能留下。


父親走後,浮生歇只要一閉上眼睛,就是父親生前被病痛折磨的樣子。好幾次做夢,卻都夢見父親在鄉間大樹下乘涼,端著一壺茶,笑容安詳。


每每想到父親落葉歸根的遺願不能實現,他就無比自責。悔恨當初不該送父親進ICU,花錢買罪受。



*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它*



面對生離死別,我們總是出於本能地情難自禁——或悲痛,或憂思,或愁苦,或自責,內心卻不由拷問,死亡,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我們缺了一堂生命教育課

兩千多年前,有學生向孔子請教。而這位一生都對「怪力亂神」敬而遠之的大聖人,只淡淡望了學生一眼,曰:「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活都沒活夠呢,怎能瞎叨叨死。


約兩百年後,那個喜歡夢蝴蝶的莊子死了老婆。朋友到他家奔喪,竟發現他操起洗臉盆開心地唱著歌,還滿嘴念念有詞,稱自己終於想通了,老婆只是順利回歸大自然,值得慶賀。


又過了差不多四百年,佛教傳到中國來,更厲害了——「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在僧人眼裡,整個生和死都是一連串不斷改變的過渡實體,只有勘破生死,才能獲得最終的證悟或解脫。


…………


然而,你我皆凡人,儒釋道的高深境界實難企及。


但對於在萬丈紅塵中摸爬滾打的你我而言,死亡真的很可怕嗎?


是的!從嬰兒時期,我們便開始學習走路與吃飯;幼兒起,學習文化知識;成年後,接受社會教育,看似活到老學到老,但卻鮮少有一門普世性學問,教我們要怎樣對待死亡。


正是由於毫無準備,忌諱談及,我們才往往被死亡震懾,甚至被不期而至的死亡弄得措手不及。


而在很多時候,死亡並不是一件壽終正寢的事情。因為生活總是充斥著各種意外,萬一哪天來場天災人禍,人指不定說沒就沒了。小袁表妹之殤便是例證。

直面死亡,活得更通透


當然,這不是教我們消極悲觀,而是讓我們對死亡多一些思考和準備。


你可以假想自己只剩下為數不多的時光,那麼你就有動力去探究生命的本質,拷問自己到底什麼才是活著的意義?你今生的理想要怎樣才能實現?


你甚至可以假想,假若身邊摯愛的親友將要永別,到時候你該多難過,與其失去才悔恨,不如珍惜眼前人。這樣,你就會對他們更加包容理解,你們之間的溫暖和愛又得到了升華……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終將都是要離開的,但羅曼•羅蘭說過,「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它」。倘若,我們能更早一些抱著一顆探索的心去思考死亡,那麼我們的人生,或許會活得更通透一些。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潘教授,是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生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退休後堅持工作至今,被周圍人親切地稱作「花樣爺爺」。


花樣爺爺很潮,夏天出行帶墨鏡、審改醫學稿件用iPad、常和年輕人打桌球、微信及各種APP用得一溜一溜……


年已八旬的他自稱80後,午飯常和晚輩們聚眾話聊,時不時還「吐槽」老伴的趣事:「年輕時我睡眠好,她總愛失眠;年紀大就反過來,變老太婆後,她睡得可香呢,還嫌我半夜失眠吵醒她,真是風水輪流轉,哈哈。」


但前年秋天,他有一個多月沒出現,因為老伴病逝了,他很難過。處理完相關後事,再回去上班時,他的工作檯每周都有了鮮花——風信子、洋桔梗、山地玫瑰、紫羅蘭、水仙、銀蓮花、睡蓮……,整個四季依時綻放在他面前,他當然知道這是小年輕們無聲的關愛,打趣道:「這下我真變『花樣爺爺』咯。」


花樣爺爺告訴小年輕們,老太婆走後,他經常對兒女說:「你們要照顧好我哦,不然生病躺到醫院裡,每天燒你們的錢哦。」


但事實上,爺爺把自己照顧得很好,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他才不願給小孩添麻煩呢。「好早以前我就跟他們叮囑過,哪天我要是真病危了,千萬別送我進ICU。一來浪費國家的醫療資源,二來給自己增加無謂的痛苦,活著也是苟延殘喘,毫無生命的尊嚴和質量可言,何必呢?」


花樣爺爺說,每個人自從出生那一刻起,其實就在奔向死亡的路上了,年紀越大,對生死看得也就越透徹、越淡然。與其悵然生死,不若活在當下。


這與陳姨不置墓地,唯願與老頭骨灰共撒大海的心境如出一轍。人到暮年,逐漸看淡生死,才能這般釋懷。



 瓊瑤「預約自己的美好告別」


去年清明前,臺灣知名作家瓊瑤女士,突然在社交網站公開了一封寫給兒子和兒媳的信。



信中,79歲的她感嘆自己能活到這個年紀,實屬上蒼的恩寵。笑看生死的她,通過這「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封信」,向兒子媳婦叮囑了自己的身後事。


她希望不論自己生了什麼重病,都不動大手術;不送「加護病房」;絕對不插「鼻胃管」以及其他各種管子;拒絕氣切、電擊、葉克膜等任何「急救措施」。


對比痛苦的活著,瓊瑤只希望家人幫助她沒有痛苦的離去,千萬不要被「生死」的迷思給困惑住!


 陳小魯與「選擇與尊嚴」網站


而在不久前的2月28日,「北京市生前預囑推廣協會」會長陳小魯,因急性大面積心肌梗死溘然辭世,享年72歲。走時正如他倡導和希望的那樣——有「選擇與尊嚴」。


陳小魯是陳毅元帥之子、粟裕大將之婿,他曾親歷自己父親在癌症晚期被創傷性搶救,渾身插滿管子,受盡折磨。


2006年,原國務院副總理羅瑞卿的女兒、曾任醫生的羅點點找到陳小魯,兩人商談了3分鐘,便達成在中國推廣「尊嚴死」理念的共識,共同致力提倡「我的死亡我做主」。

生前預囑  VS  「我的五個願望」


所謂尊嚴死,即在不可治癒的傷病末期,放棄搶救和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統。讓死亡既不提前,也不拖後,而是自然來臨。在這個過程中,應最大限度尊重、符合併實現本人意願,儘量有尊嚴地告別人生。


而實現尊嚴死的一種前提方式是書寫「生前預囑」。通過北京市生前預囑推廣協會的官方網站「選擇與尊嚴」,以及微信公眾號「生前預囑推廣」,填寫《我的五個願望》即可完成,其內容包括——


我要或不要什麼醫療服務

我希望使用或不使用生命支持治療

我希望別人怎樣對待我

我想讓我的家人和朋友知道什麼

我希望誰幫助我


如今,「尊嚴死」漸漸為人所認同、並接納,但也有人矯枉過正,錯誤地將「尊嚴死」與「不進ICU」劃上等號,認為只要進了ICU,生命就毫無質量可言。


但在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急診科女醫生林小鴻看來,卻並非如此。


「事實上,相當一部分患者被送進ICU後,是能搶救回來的。」


遇到一些重症肺炎患者,林醫生就會盡力說服家屬籌錢,將患者送進去。雖然開銷不低,平均5000~8000一天,但好在醫保通常能報銷大部分。


「關鍵是病人出來後,恢復照理得好,還能過上有質量有意義的生活。」


但對於一些癌症晚期患者,林醫生則認為進ICU意義不大。


在中國,每年約有270萬癌症患者死亡,他們花掉畢生70%以上的積蓄,佔去國家20%的衛生總費用。「消耗了大量優質醫療資源,卻沒有減輕痛苦,最終只是油盡燈枯。」林醫生感嘆。


常遇到家屬請求醫護人員,讓不要對患者告知病情真相。林醫生十分理解這種心情,也每每在查房時鼓勵患者,但私下,她會向家屬強調患者的「知情權」。


因為在林醫生看來,有質量的生命,至少能「離床、吃飯、走路」。可躺在病床的患者,若是治療狀況越來越差,他們自身是有感知的。尤其一些需要化療的癌症患者,「你只有實情相告,他們才會更好地配合治療」;而對於終末期患者,「如果一味隱瞞,只會連後事都來不及安排,令患者抱憾離去。」


林醫生回憶自己的從醫生涯,源於中學時愛上一部漫畫——《怪醫秦博士》,那時她渴望像漫畫裡的秦博士一樣,仗義行天下。及至成為一名急診科醫生,她才越來越發現,「單憑醫生的力量其實是不夠的,因為治療往往有限,最重要的是關懷。」


這種關懷,是在冷靜理性的救助之餘,抱著同理心去憐憫與安慰患者及家屬的苦難。「見慣了生死無常,自然更能活在當下,珍惜生命,給身邊人帶來溫暖和幫助。」林醫生如是說。



*你在,或者不在,愛都在那裡,無分時空*


「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千年前,詩人陶淵明於晚年寫下《擬輓歌辭》,假想自己死後收殮、出殯、下葬的場面。徹悟生死的他,視死亡為大自然規律,故不忘在詩句裡溫馨提示親友:死了沒什麼好說的,別太悲傷,把我的軀體寄托在這山巒中就可以了。

話雖如此,但當親朋摯友撇下我們離去,能做到毫不為所動,又或能節制自己情感的,有幾個人呢?想必沒有吧!


相反,「在認清生活的殘酷真相後,仍能笑中帶淚地擁抱生活,這才是悲慟性事件所賦予我們的成長和意義。」心理諮詢師密青果說道。


來密青果的診療室做心理諮詢的,大多是剛剛經歷或正在經歷負性事件的人——疾病、親人離世、失戀、婚姻挫敗等。其中28歲的Amy在遭遇分手後,陷入持續的抑鬱,日子就像編織了一張黑色的網,將她完全籠罩起來,暗無天日,難以呼吸……


治療中,密青果幫助她找到她抑鬱的主因,竟不是表面看上去的失戀,而是暗藏在三年前被她下意識逃避的母親病逝。


「一個人因為A事件強烈悲傷,為了不讓悲傷影響生活,設法去掩蓋和遺忘(譬如用努力工作去取代、去忘卻,或直接用陽光戰略,把事情『看開』),事件因此被雪藏。多年以後,另一個負性事件B出現,即使並不嚴重,人也會因此出現強烈的與事件本身不相稱的情緒反應。」


Amy正是如此。單親家庭長大的她在母親走後,瘋狂地用戀愛及酒精來尋找親密關係中的溫暖和快感,期間換過好幾個男友,直到心終於定下來,卻突然被分手,對方玩起消失,她全線崩潰——三年前獨自帶母親在大城市求診治病的絕望與無助,又一幕幕全部湧回來。


治療仍在繼續中,密青果很想藉此告訴那些痛失親友的朋友們,面對不幸,我們每個人都有悲傷和難過的權利,「如果時光可以倒流,請允許自己在悲慟中痛哭,給當時的自己一個擁抱,而不是逃避自我、佯裝堅強。」

可是,若長期沉浸在負性情緒中,遲遲走不出來,「就有必要理性審視自己,是否在心理創傷的恢復期,掉入了三種情緒化陷阱。」


密青果所介紹的這三個情緒陷阱,源自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3P理論,它阻礙了人們在負性事件中的自我療愈。


陷阱一:個人化(Personalization)

如果我早兩年有注意到父親總是頭痛,就該帶他去體檢,把血壓降下來,就不至於突發中風了!如果我之前不那麼任性,早早結婚生子,我媽媽走的時候就不會那麼放不下我!如果當天我心平氣和,不在電話裡大吵大鬧,他就不會在開車路上出事……


回望各種不幸事件的發生,當事人無不充滿遺憾,自責、內疚,甚至將一切歸結為自己的錯。但是你要懂得的是,並非所有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幸都是由你自身引起的。尤其生老病死,不是我們一己之力就能掌控。


陷阱二:普遍性(Pervasiveness)

親友離世,面對那吞噬一切的悲哀,人們常感到無處逃避。


但實際上,生活始終是多維度、多面向的,時光每天都裹挾著無盡的人情世故,洶湧地向未來奔流。清晨睜開雙眼,你仍然要去工作、去吃飯、去照顧家庭裡的其他成員。沒有任何一個人、一件事,能構成你生命的全部意義。


陷阱三:持久性(Permanence)

作別親友,最初的幾個月,也許無論你做什麼,悲傷都會如影隨形。你難受、焦慮、悲憤、痛苦、抓狂,覺得這些令人窒息的情感將永遠伴隨著你。


其實,任何一種情緒在這個時候出現,都是正常的。你需要正視和接納它們,允許它們攪亂你的生活,但同時,你也應該清楚地明白,時間是治癒一切的處方,悲傷不會永續。往後我們的生活仍會充滿歡歌笑語,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將逝去的愛人遺忘——愛,將永存於時空!


編後:一輩子和宇宙打交道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的區別,只是一場頑固持久的幻覺。」或許,世人正是過於執著這種幻覺,才在無盡的生死循環中飽受痛苦。


事死如事生,倘若時空中有聲,依舊如赤子般熱愛生活,才是對他們最好的告慰。

治癒系書目 & 電影

《西藏生死書》

《人生的起點和終站》

《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

《惜別》

《走到人生邊上》

《媽媽走的那一年》

《四十九日告別》

《死過一次才學會愛》

《小孤星》

《奧斯卡與玫瑰夫人》

《活下去》

《我和厄爾以及將要死去的女孩》

《東京塔》

《尋夢環遊記》

今日思念

點擊燭火,為故親燃上你的思念


大家都在看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

點擊藍色閱讀原文,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霍思燕因香蕉被罵矯情:關於生死,我們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課」
    我們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課《西藏生死書》說:我們是一個沒有死亡準備的民族。對於年幼的孩子,他們總認為死亡是離孩子很遙遠的事情,是不屬於孩子燦爛的人生開端需要去了解的事情。正是因為孩子缺乏對死亡的認識和生命的敬畏,所以才輕視生命, 我們很忌諱死,總覺得隱晦不談,就是保護孩子的最好方式。
  • 2020同上一堂國家安全教育課觀後感800字範文
    我們應該牢記無數先烈們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不惜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邱少雲、江姐、董存瑞等先烈的名字將永遠刻在中國歷史的豐碑上,二萬五千裡長徵,更讓世人見證了中國人民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的精神,這是歷史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財富,激勵著我們牢固樹立愛國主義思想,增強國防意識。
  • 2020同上一堂國家安全教育課觀後感300字範文
    2020同上一堂國家安全教育課讀後感300字範文一  2020年4月15日是第5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今年的活動主題是「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保障」。教育部近日發布通知,要求各地各校開展「同上一堂國家安全教育課」活動。
  • 幼稚園一節生命教育課,由小蟲子死亡引發,讓孩子懂得珍惜生命
    毫無疑問,這就是生命。對任何活著的生物來說,生命只有一次,而生命的終點便是死亡。那什麼是死亡呢?說起死亡這個話題,也許很多人都不願多想,因為這個話題有些太過沉重,讓一些人不願再多談。但在江蘇常州,一所幼兒園卻開設了這樣一堂生命教育課。幼稚園的老師帶著孩子們感受到了死亡的意義,並引導孩子們更深入的理解生命,珍愛生命。
  • 2020同上一堂國家安全教育課觀後感1000字(3篇)
    2020同上一堂國家安全教育課觀後感1000字範文一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在不斷發展,人類在不斷進步,社會也變得更加文明。國家、種族的界限日益縮小,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素質也越來越高,和平與發展成了當今社會的主題。
  • 教育|永華學校:一堂別開生面的安全教育課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5月27日訊(通訊員 蔣靜 陽芬芬 馮立群)5月25日,冷水灘區永華學校在遊泳館舉行預防學生溺水演練,為學生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防溺水安全教育課。「通過這次防溺水演練,我們學習到了一些基本的自溺自救方法以及知識,千萬不能到無安全措施、無救援人員以及不熟悉的水域遊泳。」該校初一學生曾豔婷說道。
  • 寧波這堂小學生命教育課也適合成年人
    當天,她在信誼小學舉行一堂講座《生命教育——我的能量小宇宙》。這堂形式活潑的生命教育課不僅帶給孩子們「3I」能量小宇宙,其實也適合很多成年人。講座開始先做遊戲。聽講座的是該校近180名六年級的小學生。周耀飛以做遊戲開場,讓大家跟著視頻《花生寶寶拍拍拍》一起拍拍拍,孩子們馬上嗨了起來,整個狀態也隨之完全放鬆。
  • 2020年全民國家安全教育課觀後感範文5篇
    【導語】:2020同上一堂國家安全教育課觀後感如何寫?2020同上一堂國家安全教育課心得體會怎麼寫?有沒有參考範文?小編告訴你。   同上一堂國家安全教育課觀後感篇一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而走到大國政治的活躍前沿,國內和國際安全問題也在逐漸交織、貫通。
  • 生死磨難,給你我上了一堂深刻的人生哲理課
    倉央嘉措在其詩歌《地空》中所說:世間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不是閒事……年輕的時候,我從未想過生死,覺得它遙不可及;中年的時候,父母還健在,我亦覺得生死與我無關。是啊,生死是一場磨難,只有猝不及防地造訪以及深入骨髓的痛定思痛。02今年春節怕是許多人最「難忘」的一個節日了吧。新型冠狀病毒戴著皇冠,氣勢洶洶地擠進我們的生活,寄住進人類的軀體,肆虐人類的身體直至其死亡。死亡的恐懼讓我們掐斷了外逛的念頭,止住了外逛的步伐,開始解鎖宅家的各項硬核本領。
  • 關於生命教育,桂園中學市年度教師羅璐菁這樣講!
    在疫情防控仍不能放鬆的當下,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尤為重要。 5月18日早上,在羅湖區桂園中學的升旗講話環節,該校市年度教師羅璐菁以一名班主任、一位母親、一位女兒、一位知心姐姐的多重身份給全校學生上了一堂潤物細無聲的生命教育課。
  • 關於母親的離開 | 用紀錄片《生死一課》 重新認識生命
    關於母親的離開 | 用紀錄片《生死一課》 重新認識生命 2020-10-12 07: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溼地之聲】電影推薦 特殊的生命教育課——電影《小豬教室》
    經典影片,可以讓我們從中吸收人生的養料。石忠冕溼地的朋友們,大家好。今天給朋友們推薦的電影是《小豬教室》。這部電影更適合為人師者的我們去觀看,或許它帶給我們的啟發會讓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注入新鮮的血液。生命教育這個話題並不陌生,它的呈現方式可以是單獨的一節課,也可以貫穿在我們日常的教學過程中。
  • 這堂生命教育課,老師家長務必講...
    為何視動物生命如草芥?還處在疫情期的當下,由疫情引發出的對生命價值的審視、對人與自然關係的反思,是否真的引起了重視? 關愛生命、敬畏生命,這是從小就應該教給孩子的道理。請不要把我們的孩子培養成冷血的「劊子手」,請讓孩子學會欣賞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成就生命! 今天這一堂生命教育課,請老師、家長講給學生聽!
  • 追蹤一堂精品網絡直播課的誕生
    顏勝敏攝擰緊最後一顆螺絲釘,維修班班長王強放下扳手,脫下滿是油汙的手套,掏出教育手機,開始收看一堂網絡直播授課。這天,是南部戰區陸軍某訓練基地的教育日。除了部分官兵在授課現場聽課外,分散在不同點位的眾多戰友跟王強一樣,都通過手機直播間同步上課。
  • 一堂別開生面的「性」教育課在一小學開展,家長們都害羞了!
    我們記得在初中時候就已經有生理衛生這門課。但是,又有誰來為我們講解生理衛生這門課呢?其實 ,這還不能真正的與性教育相等同。中國人由於傳統思想的影響,談性色變!父母與孩子之間也是要儘量避免這些話題。如果因為什麼特殊的原因而談起,也會變得極為尷尬。但是,一堂特別的性教育課出現在小學課堂上。
  • 「全國大學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課」在長大學子中引熱議
    來自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的四位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四門必修課教學內容,解讀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於疫情防控的決策部署,分析了中國抗疫鬥爭中彰顯出的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講述了戰疫一線的感人故事
  • 共建有溫度的家庭教育生態圈 | 自然教育「蝴蝶飛飛」親子教育課...
    共建有溫度的家庭教育生態圈 | 自然教育「蝴蝶飛飛」親子教育課招募啦~ 2020-04-09 17: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生死在兩岸
    家惠在電話上應付著父親的妹妹,事實上,若不是還有一些財產繼承的法律問題要處理,家惠或許現在只想自己一個人靜一靜,用她未曾真正聽懂的生命倫理議題,想一想她跟即將灑到海邊的那捧父親,該有段怎樣最後的告別。一個宿醉的早晨,思敏被鈴聲吵醒。頭痛欲裂的她勉勉強強接起了電話,彼端是不知何以稱呼的親戚「你爸爸出事了,醫院問要不要搶救」。
  • 電影《入殮師》《尋夢環遊記》:關於生死,我們都是旁觀者
    關於生死這個話題,年紀不同,經歷過不同的葬禮才會有更多的不同想法。隨著年輕的增長,身邊的老人漸漸離去,因為不是至親,我也能更抽離的去看待葬禮和死亡這件事情,吳先生的爺爺奶奶和外公相繼離世,雖有感情,但實話不是那種生長在心裡的感情,我的感動,更多是來自身邊人的反饋,我看到死,不過是身體的僵硬,可是活著人的心情更加讓我揮之不去,當得知奶奶過世,看到阿公的第一眼,他含著眼淚差點哭出聲來握著我們的手,當時的心,真是揪在一起了,死亡對於躺在那的人來說是結束了人生的這段旅程了
  • 香港話劇團《原則》| 一堂別開生面的公民教育課
    全劇充滿思辨,以何種教育最適合學生為切入點,為我們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公民教育課。其實,筆者對劇中所描繪的校園情境是陌生的,反而是工作以後才有公民教育的感受,所以筆者很羨慕在他們中五中六這樣的年紀就有如此獨立的思考與思辨。新校規規定課間休息15分鐘的運動要換上運動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