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眉山3月4日訊(趙書 趙詣 文/圖)這樣的畫面看起來是不是很熟悉?他們是走家入戶,上門登記的逆行者;他們是堅守路口,測量體溫的守關人;他們是上傳下達、填寫表格的統計員。他們有著共同的名字——東坡網格員!
沒錯,這是疫情期間很多網格員堅守崗位的縮影。同時,部分網格員還有一個相同的特殊身份——退伍軍人!
賀君——鏗鏘美麗的娘子軍人
賀君,女,黨員,東坡區大石橋街道旭光社區網格員,退伍軍人。家中有兩個老人和兩個小孩。在防控期間,她「三過家門而不入」,無暇顧及自己的小家。從除夕前一夜開始,她已經在小區裡馬不停蹄地連軸轉了近一個多月。每當問起她累的時候,想過放棄嗎?她總是義正言辭的回答:「我是一名退伍軍人,又是中共黨員,國家有難,我不站出來誰站出來?!」。本該理一個清爽的髮型迎接春天到來,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斷。曾經帥氣的短髮已漸漸過耳,曾經神聖的軍裝已換成新裝,藍色口罩,紅色戰袍,英雄般的奔赴在疫情戰場上。夜以繼日的辛勤付出,儘管她的戰袍有些陳舊,但眼神依然堅毅;或許一些動作不如以前敏捷,但身影依然那樣篤定。
劉東——一人三用的暖心衛士
劉東,男,東坡區大石橋街道江公社區網格員,退伍軍人。2020年剛剛入職的新人,他一來就遇到新冠肺炎疫情全國火速蔓延。同時由於同事的網格裡一名網格員休產假,另一名網格員又有身孕,劉東便積極配合,協助管理凱旋濱江小區的網格化工作。在昏暗的燈光下,他拖著疲憊的身軀,抗起沉重的箱子,步步為營。除夕安全巡街,與領導同行巡防小區,參加小區隔離人員信息登記,勸導小區未戴口罩人員及時改正,為小區隔離人員配送生活用品,張貼和發放各類防疫手冊和宣傳畫等。
他總是那麼實誠——只要有需要,他們就勇敢衝上前!只因為曾經穿過軍裝,他們都是這樣,群眾有求必應!
趙煒峰——高大威猛的冬日戰士
趙煒峰,男,黨員,東坡區大石橋街道文忠街社區網格員。這些年斷斷續續地從退伍到轉制,再到2017年擔任網格員,他都屬於很會「折騰」自己的人。小區防控、疫情宣傳、走訪排查等一樣都不會落下,在領導和同事們的心目中,「高大漢兒」的形象已經成為他的標籤。這名同志敢於擔當、履職盡職、服從命令、聽從指揮,始終以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不忘初心,用實際行動詮釋共產黨員兼退伍軍人的模範帶頭作用。
袁曉茂——疫線奔跑的斷鞋姑娘
袁曉茂,女,黨員,東坡區蘇祠街道大東街社區網格員,作為一名退伍軍人,從2018年入職到現在一直兢兢業業工作在自己的崗位上,無論是雙創還是現在抗擊新冠肺炎的值守,都從未退縮、從未畏懼。「只要居民需要,馬上就到。」她說。抗疫期間為安全方便,她一直穿的一雙鞋跑上跑下,最近下雨才發現鞋子進水,鞋底已經斷裂了。同事都開玩笑說:只要功夫下得深, 鞋子也在「奔」。
從軍裝到「紅裝」,她從保衛國家到守護網格,從國家銅牆鐵壁到網格疫情抗戰一線的牢不可破,和以前的戰友相比,雖未再與子同袍,但時刻與子同魂。
馮開喜——帶頭衝鋒的疫線大哥
馮開喜,男,中共黨員,是退役軍人同時也是通惠街道長安路社區第9網格的網格員。疫情爆發以來他全力以赴站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線,時刻刻把群眾的安危放在心裡,把防控的責任扛在肩上。
1月30日中午當他得知網格內有從湖南回來的返眉人員時,連午飯也顧不上吃,匆忙趕到居民家中,他告知劉大爺當前疫情形勢嚴峻,並囑咐他要做到「不串門」、「不走動」做好防護措施,避免感染。也主動為居家隔離的劉大爺採買生活用品、處理垃圾等。
平常他是長安路社區網格員們的老大哥,無論做什麼總是衝在最前方,疫情期間他更是居民抗「疫」的「免疫細胞」,撐起了防控疫情的一片靚麗晴天,溫暖而奪目。
何健——盡職盡責的新人老兵
何健,男,退伍老兵,現在是通惠街道小石堰社區的「網格新兵」。從大年初一開始走家串戶登記人員信息,科普防疫知識力爭做到不漏一戶、不漏一人。「你好,請問您的家裡有沒有從眉山市以外地區回來的返眉人員?如果有的話請如實向我們網格員反映......」這是何健每走訪一戶居民都要詢問的問題。他說:「我是一名退伍軍人,也是一名網格員,國家需要我們,居民需要我們,我就要盡我所能為國出力,為居民護航。」
在當前這場沒有硝煙的疫情防控戰爭中,巡邏隊伍中有他,消殺隊伍中有他,小區出入卡口值守人員中有...哪裡需要他,他就在哪裡。他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用行動踐行了退伍軍人退役不褪色的英雄本色。
其實,像這樣的退伍軍人網格員在東坡區城區有12名,他們在一系列工作中發揮了突出作用,體現了軍人擔當。他們用行動展現作為東坡網格員的風貌,責無旁貸地成為了小區「抗疫戰爭」中主力軍。網格戰「疫」新戰線,軍人退伍不褪色!若有戰,召必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