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黑龍江省著名攝影記者王豐,1997 年在哈爾濱中央大街拍攝的一張全家福,他現在罹患癌症,希望找到這家人,把這張有意義的照片送給他們,完成多年的夙願。大家請轉發,一起來尋找……」
9 月4 日,不少冰城市民的微信朋友圈被這條尋人信息刷屏,成百上千人為了這份「生命的禮物」爭相轉發,沒有人知道這個被投入茫茫人海的「漂流瓶」,最終會飄向哪裡,直到一個名叫張封媛的女子將它開啟……
他在中央大街拍下「全家福」登在《生活報》上
身患絕症的他想送出這份「生命的禮物」
憑一張黑白照片在朋友圈「撈針」
9 月4 日中午,58 歲的王豐,虛弱地躺在家中的病榻上。「 天涼了。」妻子隨口說的一句話,竟讓他心裡格外惆悵。落寞地望向窗外,他附和道:「是啊,已經秋天了,可是夏天的事兒我還沒做完呢!」
王豐原打算,從今年7 月起尋找20 年前曾在中央大街拍攝過的一家三口。遺憾的是,由於胃癌復發,在重症監護室住了半個月,他的大半個夏天消耗在病床上,直到8月末才出院。
回家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上萬張老照片裡仔細地搜尋著,終於找到了那一家人的蹤影。
尋找滿月兒
每段歲月都會變老
希望記憶裡的你一直安好
二十年前
父母迎著微微的風
帶著微微的你
在喧囂的街頭不經意的相遇
掀起一陣漣漪
涼涼的雨
像涼涼的你
微涼的你才剛滿月
匆匆溫暖了我回憶
浮生若夢
一夢千尋
從滿月兒開始
我們就一直在尋找
於風景中尋故事
在文字裡尋光陰
又在流年中尋歸宿
尋尋覓覓
冷冷清清
我們堅信在追尋中
不會迷失了方向
(2017 年9 月4 日王豐寫於家中)
4 日下午1 時,他在朋友圈發了這首名為《尋找滿月兒》的詩,並附上了一張20 年前在中央大街拍攝的老照片。照片上,一對夫妻帶著剛剛滿月的嬰兒在街頭漫步。
僅憑一張黑白照片,在上千萬人口的城市裡「 撈針」,實在是太難了。有朋友怕他傷心,勸道:「 人海茫茫,你還是放棄吧。」王豐自己也沒敢抱太大希望,但他還是決定碰碰運氣。
「滿月」巧遇「滿月」
時光倒轉至1997 年6 月24 日。王豐清楚地記得,那天下了點兒小雨,是夏日裡難得的涼爽天。當時,他是生活報的攝影記者,雨停之後去中央大街拍片。
那一年6 月1 日,哈爾濱市政府將中央大街改造為全國第一條商業步行街。作為一個老哈爾濱人,王豐對中央大街感情格外深。他幼年時常趴在「第三副食」的櫃檯上聞紅腸和豬手的香味兒,少年時代喜歡鑽進外文書店裡翻看國外的畫報,還在街上的大安商店裡,買了人生中的第一件海軍衫……
那天傍晚,王豐站在教育書店附近,手裡拿著相機,正琢磨著如何給即將「滿月」的步行街拍照留念。這時,一對年輕夫妻拎著一個罩著花布的籃子走過,籃子裡睡著一個小小的嬰兒,引得不少路人圍觀。
「孩子多大了?」王豐試探著問。
「剛滿月,今天是第一次出來逛街。」孩子母親笑道。即將滿月的步行街上,有個剛滿月的娃娃!這樣的巧合,讓王豐心頭一陣狂喜,他連忙問道:「我是生活報的記者,我能給你們拍幾張照片嗎?」夫妻倆爽快地答應了,他連按了兩下快門……
「遺憾的是,我當時太開心了,竟然忘了要電話號碼。」王豐回憶道,他當時一路小跑回到報社,親手把照片洗了出來。由於太喜歡這兩張照片,他此後很長一段時間沒去中央大街,「因為我覺得在那兒,肯定拍不出比這更好的片子了。」
兩天後,其中一張照片在《生活報》上發表,標題饒有趣味:《「拎」著嬰兒逛大街》。
念念不忘在流年中尋歸宿
從業二十餘年,王豐拍過數十萬張照片,獲過不少大獎,還曾參加過國際攝影展。他為何偏偏對這張看似尋常的「全家福」念念不忘?
「上世紀90 年代,我在國內很多大城市拍過照片,有的人很羞澀,有的人很不耐煩,拍照請求常被拒絕。而咱家鄉人不同,大多性格豪爽,既包容又開放,我覺得這張照片很有代表性,能表現出哈爾濱的城市性格,換做其他城市真的很難拍到。」
此外,王豐很好奇當年嬰兒筐裡的小娃娃,現在究竟長成了啥樣兒,由於見面時太匆忙,他甚至沒來得及問孩子是男是女。他很想見見這家人,把保存了20 年的照片送給他們做紀念。
王豐(右一)與照片中的一家人重逢
「我是一個被判了『死刑』的人,只是不知道什麼時候『執行』,我想多做一些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兒。」2015 年年初,王豐被確診為胃癌,去年10 月復發,一年內做了5 次手術,化療已經不起作用了。採訪時,他剛剛服下一種「靶向藥」,並略帶傷感地形容,「這是最後一道防線」。
隨著病情加重,一種前所未有的緊迫感讓他有些惶恐,就像他在詩中寫的,他渴望「 在流年中尋歸宿」。與當年那個陌生家庭之間短暫而又奇妙的緣分,成了他回望自己攝影生涯時的一扇「幸福之門」。
「萬一他們家有變化呢?」曾有人委婉地提醒。然而也許是因為當年夫妻倆和善的笑容、欣然應允時的豪爽,一種篤定的直覺告訴王豐,這一家人一定生活得很幸福,他想再一次親眼確認這種幸福,似乎這樣,自己的病痛也能減輕一點兒。
「漂流瓶」在兩代攝影人之間傳遞
9 月4 日下午3 時,年輕的生活報攝影記者張濤在朋友圈裡看到了那條幾乎被刷屏的尋人信息。他隨手轉發時並沒有想到,這個「漂流瓶」正朝著正確的方向悄悄靠攏。
僅僅17 分鐘後,一位微友留言:這女的我好像認識。很快,一條手機號被發給了張濤。生活報兩代攝影記者,一老一少,雖然沒有共事過,卻以這樣一種奇妙的方式產生了交集。「王老師,照片上的女子找到了,她跟我的一個朋友以前是同事,我把她的電話發給您吧!」接到電話時,王豐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此時距他發完朋友圈,僅僅過了2 小時。20 年的願望,一條希望渺茫的線索,終於變成了一串可以緊緊抓住的數字……
而另外一邊,46 歲的冰城市民張封媛心情也很激動。
「我在朋友圈裡看到你年輕時的照片了,有位記者在找你!」從4 日下午開始,她陸續接到了十幾個電話,其中不乏一些多年未聯繫的老同事和老朋友。她的丈夫孫天航也把朋友圈截圖發到了家人的微信群裡……
20 年了,張封媛和家人一直珍藏著當年刊登他們「全家福」的報紙。因為這張照片,他們還一度成為街坊朋友熱議的「 紅人」。家裡的老人更是把報紙跟孩子的小腳印、高考錄取通知書存放在一起,視為「成長路上的重要見證」。她一直沒忘記當年那位拍照片的記者,只是沒想到對方竟然在尋找他們。
「在微信裡,讀完王老師寫的那首詩後,我真的特別特別感動,很感激他這麼多年還惦記著我們一家。」張封媛動情地說。
20 年後重逢才知或曾擦肩而過
「我平時一晚上會醒好幾次,雖然我今早三點鐘就醒了,但中間睡得很踏實。」5 日一早,王豐笑著對生活報記者說,自打生病以來,他睡了一個難得的「好覺」。
「昨天還那麼虛弱呢,沒想到今天狀態這麼好,大概是因為他心裡太高興了吧。」王豐的姐姐在旁邊補充道。
上午9 時,張封媛一家來到了王豐的家中,一進門,便把一束燦爛盛放的向日葵花束遞到了他的手裡。
「王老師,我們來看您了!」一家三口進門時,王豐用目光快速地搜尋著那張最年輕的面孔,繼而笑道:「哈哈,原來是個女孩!」
看著當年在籃子裡熟睡的小嬰兒,如今已經出落成一個大姑娘了,他既欣慰又激動。
隔著20 年漫長歲月,當年在街頭偶遇的四個人,又重新聚在了一起。時光在每個人身上都留下了明顯的痕跡,有人長大了,有人變老了,有人圓潤了,有人消瘦得厲害……他們激動地握手、相互寒暄,比起只有一面之緣的路人,更像是多年不見的老友。
張封媛的女兒孫百儀,接過王豐送她的照片,笑著說:「這張照片我太熟悉了,沒想到竟然有機會看到原版的。」如今,20 歲的孫百儀在珠海一所大學讀心理學,已經上大二了,暑假去外地實習了兩個月,9 月1 日剛回哈爾濱,打算19 號返校。
「說來也巧,很多大學生都已經陸續返校了,剛好這幾天孩子在哈爾濱,說一定要來拜訪王老師。」張封媛感慨道,「咱們真的是太有緣了!」隨著交談的深入,更多的巧合也被挖掘出來,其實他們以前居住的地方很近,一個在上遊街,一個在東風街,如今張封媛的工作單位,距離王豐家僅有一站地的距離……
「我們今早特意去給王老師挑了一束向日葵,這種花很陽光,有蓬勃的生命力,花期也很長,希望它能陪王老師更長的時間。」
聽完張封媛的話,王豐笑了,也許對他而言,這樣一段重逢的奇蹟,已然是照進他生命裡的一束陽光……
王豐,1959 年生,在媒體工作30年,最初在《家庭生活指南》雜誌社任編輯、記者,後在生活報任攝影部副主任、農村報任攝影記者。2003 年參加「中國人本」紀實攝影展,其中四幅作品被廣東省美術館永久收藏;2007 年在「發現哈爾濱全國攝影大賽」上,作品《哈爾濱姑娘》獲得大獎,同年在「冰雪哈爾濱全國攝影大賽」上,作品《祭祖》獲得二等獎;作品《錯位》和《一次成像》先後兩年應邀參加「平遙國際攝影大展」。
□文字:生活報記者 周際娜
□攝影:生活報記者 張濤
□審核:王軼男
□責編:王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