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哦
《佛子行》
無著菩薩 著
索達吉堪布 譯講
第三節課
10、小士道、中士道、大士道之間有何區別?你屬於哪一種?請說明理由。
11、為什麼不應該貪著三有的安樂?家庭幸福、財富圓滿難道不是很快樂嗎?請談談你的體會。
12、為什麼要為一切眾生發菩提心?怎樣才能真正生起菩提心?
13、一切痛苦的來源是什麼?一切快樂的來源是什麼?明白這個道理後,你打算怎麼做?
14、作為大乘佛教徒,假如有人損害你、搶奪你的財產,你會如何對待?原因何在?
昨天講完了加行,現在開始講正行。
乙二(正行宣說三士道)分三:一、小士道畏懼惡趣之苦而斷除罪業;二、中士道不貪三有而希求解脫;三、大士道修空性大悲雙運而解脫有寂之邊。
丙一、小士道畏懼惡趣之苦而斷除罪業:
三士道分別對應修行人上、中、下三種根基。所謂的下等修行人,特別害怕墮入地獄、餓鬼、旁生,而想獲得人天的身體。很多相信因果的人覺得感受痛苦非常可怕,所以不願意在三惡道中受苦,這就是下士道。
我們作為修行人,應該觀察自己到底是上等修行人、中等修行人,還是下等修行人?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人,口口聲聲說自己是修行人,甚至還是開悟者,而實際上,他們連三士道都靠不上邊。如果一個人不承認來世、只承認今生,今生也是求一些福報,不承認業因果存在,(當然,即生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可能會承認,但生生世世的因果循環不承認,)那麼他連下士道都算不上。
所以,修行人的第一個條件,就是要承認前後世,如果沒有這一點,那根本不算修行人。現在西方也好、中國也好,不承認前後世、只求福報的人相當多,這些人不算真正的佛教徒,這一點大家應該清楚。
那麼,下等修行人要怎麼樣修持呢?
佛說難忍惡趣苦,皆為惡業之果報,
是故縱遇生命難,永不造罪佛子行。
大慈大悲的佛陀在《因果經》、《百業經》、《賢愚經》等大小乘的經典中,一再宣說了三惡趣的難忍漫長之苦全部來源於造作惡業——殺生、邪淫、偷盜等自性罪,違犯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的佛制罪。其果報就是三惡趣痛苦,這些因果過了千百萬劫也不會錯亂虛耗,只要造了不善業,則必定感受果報。《寶鬘論》云:「不善生諸苦,投轉諸惡趣,善業生善趣,世世享安樂。」造了不善業,就像種下了毒種子,定會轉生到三惡道中,感受無量痛苦;造了善業的話,定會轉生到三善趣中,生生世世享受無比的快樂。佛經中說業因果絕對不虛,也不會互相錯亂,沒有造惡的人不會感受痛苦,佛陀以了知業報智力而明了一切善惡因果,所以佛陀所說的這種道理,每個人應該深信不疑。
假如造了罪業,果報會一直等在前面,永遠不會摧毀,也不可能不感受,所以造了惡業的話,知道懺悔很重要。智者會勵力懺悔,而愚者對懺悔沒有多大興趣,經云:「愚人造惡業,不知懺悔罪;智者懺悔罪,不與罪同住。」愚者只會造業,不會懺悔,就像有些人只會花錢、不會掙錢,特別可憐。而智者以前世的業力成熟,可能會造一些罪業,但造業的同時也知道慚愧,通過四對治力來懺除,自相續不會與罪業共住。
尤其是越有智慧的人,慚愧心就越強。以前上師如意寶每天都說:「我業力很深重,一定要好好懺悔!」有時候開「金剛薩埵法會」時,上師的精進讓大家萬分慚愧,他老人家的證悟境界,是我們望塵莫及、無法想像的,但顯現上也如是重視懺悔業障。以前我寺院裡有一位帝察活佛,真的讓人非常非常佩服,他從小一直沒有間斷過聞思,「文革」期間也每天拿著經夾偷偷在看。但在晚年,他只要看見一個高僧大德,就祈請道:「我業力非常深重,雖然在不斷地懺悔,但您可不可以經常加持我,千萬不要讓我墮入惡趣?太可怕了。」他真的從內心害怕墮入惡趣。可是很多人經常說:「墮惡趣就墮惡趣吧,有什麼了不起!」這樣的想法非常愚痴。知道自己錯了,應該有懺悔感,即使遇到生命危險也不造罪業,這一點非常重要,永不造罪是大乘佛子的殊勝行為。
在座的各位,以前由於生活狀況不同,可能也造過很多惡業,不說別的,僅僅是吃飯,就殺害過無數眾生。這些罪業必須要懺悔,並發願永遠不害眾生。作為出家人或在家人,學了法以後,內心應該有所轉變,人生非常短暫,短暫的人生到底是造惡業度過,還是造善業度過呢?如果造惡業度過,這沒有任何意義,不如早點死了好,否則會像《因緣品》中所說,先前高高興興地造惡業,最後哭哭啼啼地感受果報。
從前,有一位阿羅漢在入定時,對面有個人牽著一頭犛牛過來,阿羅漢見後情不自禁地說:「哎喲,怎麼這樣悲慘、可憐呢?」弟子們問他什麼原因,他說:「這頭犛牛往昔是一位富翁,當時為了造佛塔而殺了眾多生靈。儘管造佛塔是有善根,但因為殺生罪業非常嚴重,現在轉生為這個旁生。」
哲·白蓮上師在藏傳佛教中非常有名,一日他夢見很多眷屬口中在燃火,便集中所有僧人問:「一定是造了惡業,你們究竟做什麼了?」眷屬們一個個都不承認。上師再三觀察,結果發現他們將自己食用的舊酥油換成了新酥油,而這些新酥油,原來是做酥油燈的原料。這個果報非常可怕,上師馬上要求他們想盡辦法恢復新酥油。
所以,不管是享用僧眾的財產,還是自己做任何事情,對因果務必要重視。噶當派的很多大德認為,面見本尊不是很重要,重視因果更重要。現在很多人喜歡說見到什麼了,昨天有位居士也在我面前說:「看看看,你頭上有三尊佛像!」她先說「看看看」時,我以為頭上有什麼小蟲,後來說「你頭上有三尊佛像」,她明明就在說妄語,自己也犯了妄語罪,沒有必要。有些居士不懂因果,真的特別可怕。其實看佛像也好,看小蟲也罷,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什麼?就是對因果有一種畏懼感,知道不能造惡業,不然墮入惡趣太可怕了,惡趣中的漫長痛苦誰受得了?若有了這種恐懼感,修行一定會如法的。
下等修行人起碼也要相信因果。現在很多居士真的不信因果,表面上說「我是某某上師的弟子」,實際上犯了很多戒律,相當可怕。世人可能不理解:「為什麼修行人守這些條條框框,這個不準、那個不準,守戒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如果所有人都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用佛教的戒律來約束自己,那麼造惡業的人很少,世界一定會和平和諧的。反之,倘若人人都殺生、偷盜、邪淫,整個社會將變成什麼樣子?這一點不難想像。
因此,大家要多翻閱三世因果的經典。普穹瓦格西說:「我從小到老一直閱讀《賢愚經》。」我們有些道友也對因果很重視,經常讀《大圓滿前行》以及因果方面的書,一件小事也不敢草率處理,生怕觸犯因果,這說明對因果有畏懼感。而有些人卻「無所謂,沒事沒事,你怎麼享用都可以」,這種話很可怕,大家一定要注意!
長 按 二 維 碼 識 別 關 注
- བོད་བརྒྱུད་ནང་བསྟན་ཆོས་ལུགས་ཀྱིས་འཛམ་གླིང་བདེ་ལ་འགོད་པར་སྨོན། -
願所有眾生都能離苦得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