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大一、大二、大三都有參加過或大或小的英語演講比賽。大一的時候沒有任何經驗或者是指導,直接就被評委點評為「像一個木頭站在那背文章」,那時候站在臺上連頭都不敢抬起來去看大家,緊張的不得了,腿和聲音一直在抖。
大二的時候舞臺上的表現力進步了很多,但是演講沒有什麼亮點和感染力;大三的時候參加外研社杯,由於現場回答老師問題的環節表現得不是很好,沒有晉級到省賽。
我在這次演講比賽前後都問了一些社團小夥伴,發現他們都是因為害怕而沒有參加,他們覺得有好多助教老師,而且複賽和決賽的時候還有即興演講的環節,自己肯定沒戲。
但是我覺得比較有趣的是,海選的環節沒有即興演講呀,你怎麼不去試試,你怎麼就知道自己能晉級到複賽去面對即興演講呢哈哈。恐懼當然是誰都有的,但是不妨把一個比賽看作是一個積累自己經驗的機會,即使是這次失敗了,但是你至少會積累經驗啊,正是因為我有前幾年的經驗,在面對這次比賽的時候,才會更加知道自己要在哪方面再提高。
大一下學期參加「三校聯合演講」比賽
其實我參加這次演講比賽,並不僅僅是為了我自己,為了展示自己、挑戰自己或者是測試自己,更重要的是,我認為作為一名助教老師,是有義務去衝在前面去帶領學員的,是有責任去帶給他們希望的。我希望自己在用言語鼓勵學員去迎接挑戰之前,我自己先做到。在準備決賽演講稿的過程中,我前前後後寫了15頁A4紙的草稿,有過好幾個思路,反覆挖掘自己,反覆推翻,我不僅僅想講自己的故事,還想用一種最好的方式去打動觀眾。
決賽當天,選手集體亮相的時候,我站在臺上,看著下面那麼多大學生,我想起了自己在宣傳講師演講的過程中看到的大學生們的狀態,在大二大三的時候,他們好多人眼睛裡就不再有那束曾經閃爍的光了。我心裡想的是,如果我的故事能對臺下的大家有一點點幫助,就足夠了。在之後聽大家的一些分享,發現好多人都在觀看整場演講比賽的過程中有所收穫,我就覺得這是這次比賽最大的意義以及我參加的最大的意義。
大二的時候在長春理工大學帶晨練
在從海選到複賽再到決賽的過程中,我的收穫特別多。現在回想,這三次演講,每一次都比上一次更加完善。特別感謝Audrey對我們的培訓和指導,她幫我拓寬了很多的思路。而且特別重要的是,這次演講比賽讓我對我的英文水平有了一個更加具體的認知。首先是在寫稿子以及即興演講、辯論的過程中會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覺,也有「哇塞,這個短語我能用出來,是在哪裡學的來著」的驚喜,所以我發現積累真的特別關鍵,而且是那種你知道每一個單詞、短語、句子意思的積累,不僅僅是憑藉肌肉記憶背出來而已,自己這方面也要再去加強。
其次是因為這次比賽,我去看了很多外國的訪談節目,觀察外國人說英文的時候的感覺,發現自己之後的英文可以再多一點喜歡和享受,多一點native的感覺,其實很多其他選手做得都比我好,這是我之後要努力的一個方向。
我前面提到了之前幾年每一次參加演講比賽都會有一些進步,這次演講比賽結束後,也有一些小夥伴過來告訴我說很喜歡我的氣場。現在再回看,我發現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從大二開始,我在社團有了帶組、帶練的平臺,而且大三的時候成為了助教,這些對於鍛鍊我在人前講話、訓練自己的颱風特別特別重要。所以大家如果是大一,可以繼續努力提高自己,在大二的時候去到這些社團平臺,如果你已經在這些平臺上了,那就好好去珍惜,即使有時候遇到一些瓶頸或困難,也不要輕易就放棄。如果你已經是布萊恩的老朋友了,那不妨嘗試去考助教,在一個更廣闊的平臺上去成長自己。
代媛媛及她的學員,在布萊恩62期集訓營中的合影
代媛媛及她的學員,在布萊恩63期集訓營中的合影
說到自己在決賽當天的感受,其實那時候感受最深的就是:哇塞,節奏好快。那時候一個環節結束,根本不會給你去為下一個環節焦慮、恐懼的時間和機會,想的就只是,在下一個環節我要怎麼做。當全身心投入進去的時候,思想就會很少,現在我依然覺得那種全力以赴的狀態和感覺是最重要的,這個過程帶給我的喜悅,甚至大於最後的結果。
說到最後的結果,其實我在最後一刻,內心是很平靜的。大宇姐在海選的時候就說過,要立體地去評價自己,不要覺得演講比賽的結果怎麼樣,你的英語就怎麼樣了。我現在依然能想起來佳園的力量、霏凡的靈動、李通說英語的節奏、譽瑩說英文的地道、大周的氣勢等,這些都是我可以繼續去學習的。
非常感恩這次演講比賽的舉辦和自己的選擇,讓我可以有這麼多成長;感恩自己大學所有的經歷,讓我有故事可以講。
最後以我複賽和決賽中的兩個主題句結尾吧:
Be grateful, go ahead and don’t settle.
Where there is a shadow, there is light;
where there is fear, there is a chance, a chance for us to discover oursel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