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5 0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gcplive 藥評中心
作者:Gcplive
來源:藥評中心
腹瀉病是由多種病原、多種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性狀改變和大便次數增多為特點的一組疾病。急性感染性腹瀉仍然是我國兒童常見病及5歲以下兒童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關於小兒秋季腹瀉,至少需要掌握以下6點。
一、什麼是小兒秋季腹瀉?
小兒腹瀉病,每年有2個發病高峰,第一個高峰發生在6~8月份,稱為夏季腹瀉;另一高峰發生在10~12月份,稱為秋季腹瀉。
夏季腹瀉的主要病原菌是致瀉性大腸埃希菌和志賀菌屬。志賀菌屬細菌,又稱為痢疾桿菌。
秋季腹瀉的主要病原是輪狀病毒,其次是諾如病毒和腺病毒。
二、病毒性腹瀉有何特點?
輪狀病毒、諾如病毒侵入小腸後,可破壞小腸上皮細胞。
受損的小腸,吸收水分和電解質能力下降,致使腸液在腸腔內大量積聚;受損的小腸,消化吸收糖類物質(乳糖)的能力下降,積聚在腸道內的糖類物質可升高腸液的滲透壓。
最後結果是出現水樣腹瀉。
需要注意的是:
產毒性大腸埃希菌、霍亂弧菌也可引起水樣腹瀉。
三、秋季腹瀉常用藥物有哪些?
常用藥物有2種:口服補液鹽、蒙脫石散。可用藥物有3種:補鋅劑、益生菌製劑和消旋卡多曲。
1.口服補液鹽
腹瀉開始,就應口服補液鹽。
口服補液鹽(ORSⅢ)是急性感染性腹瀉有效及性價比最高的治療方法。
2.蒙脫石散
蒙脫石散,不僅可吸附、抑制消化道內的病毒、病菌及其產生的毒素,而且可覆蓋消化道黏膜,可提高黏膜的抵禦能力。
蒙脫石散可以縮短急性水樣腹瀉病程,減少腹瀉排便次數和數量,提高治癒率。
溫馨提示:
2016年版《中國兒童急性感染性腹瀉病臨床實踐指南》推薦使用消旋卡多曲;國家衛健委2020年版《兒童急性感染性腹瀉病診療規範》未提及使用消旋卡多曲。
消旋卡多曲是一個腦啡肽酶抑制劑,可延長消化道內源性腦啡肽的生理活性,減少水和電解質的過度分泌,治療分泌性腹瀉效果較好。
四、優先選用哪一種口服補液鹽?
1.ORSⅢ與ORSⅡ的區別
國家衛健委2020年版《兒童急性感染性腹瀉病診療規範》明確推薦選用低滲口服補液鹽(ORSⅢ)。
2.ORSⅢ的用法用量
2020年版《兒童急性感染性腹瀉病診療規範》推薦的用法用量與藥品說明書用法用量略有區別。
五、可否使用抗病毒藥和抗菌藥物?
1.抗病毒藥物
目前缺乏特效抗病毒藥物,所以一般不用抗病毒藥物。
2.抗菌藥物
水樣便腹瀉者(排除霍亂)多為病毒(秋冬季多見)及產毒性大腸埃希菌(夏季多見)所致,一般不用抗菌藥物。
但是,若伴有明顯中毒症狀不能用脫水解釋的患兒,尤其是對重症患兒、新生兒、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兒,應使用抗菌藥物。
六、兒童秋季腹瀉禁用哪些藥物?
1.禁用複方地芬諾酯(止瀉寧)
複方地芬諾酯是由地芬諾酯、阿託品組成的複方製劑,2歲以下兒童禁用。
地芬諾酯為哌替啶的衍生物,有與嗎啡相同的基本結構。國內外不斷有應用該藥致小兒中毒甚至致死的報導,且死亡病例集中於2歲以下的嬰幼兒。
2.禁用洛哌丁胺(易蒙停)
洛哌丁胺的化學結構類似哌替啶和氟哌啶醇,作用較地芬諾酯強而迅速,用於低齡兒童易致藥物不良反應,有新生兒用藥致死的報導,5歲以下的兒童禁用洛哌丁胺。
3.禁用喹諾酮類抗菌藥物
喹諾酮類抗菌藥包括:諾氟沙星(氟哌酸)、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環丙沙星等。
因為喹諾酮類藥物可致骨關節病變,特別是負重骨關節軟骨組織的損傷,18歲以下的小兒及青少年禁用。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