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會半心半意。我要麼把整個心都獻出來,要麼就什麼也不給。——捷爾任斯基
隨著社交媒體的逐漸發達,人們信息接收的渠道越來越多,信息傳達的速度越來越快,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通過網絡能夠迅速地讓世界各地的人民都了解。這樣的宣傳手段和速度也使得現在很多為人民、為集體、為國家做出過突出貢獻的人們被大眾所認識、了解、熟知,並銘記。那些做出過貢獻的人們,都有機會被人們了解他們的故事,記住他們的名字。
現代社會,已經很少再發生戰爭了,和以往相比,很少有戰士犧牲的消息傳來。但是祖國的發展,需要很多可愛的人們投身到艱苦的建設之中,修路建橋便是其中之一。我國的鐵路建設較為落後,及至十九世紀,國內才漸漸了解到火車這種通行工具。現在的基礎設施逐漸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也越來越多。其中,就有一個中國最特殊大橋:火車經過都要鳴笛30秒,只因橋墩裡澆築了一個人。
基礎設施建設
人們早就認識到了修路的重要性,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無論是居民區還是深山,都有各種道路穿梭其中。這裡面,有汽車通行的公路,也有供火車通行的軌道,方便人們出行的同時,也促進經濟的發展。現在的人們,當談起道路建設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道路旁邊的區域要發展起來了,由此可見對基建的重視。
鐵路軌道的修建難度較高,尤其是早期技術不完善,保護設施不到位,很容易對工人們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脅。為了不耽誤建設的進程,儘快實現軌道的鋪設,在條件艱苦的地區,會調派軍隊進行修建。因為平日裡的訓練,使得他們擁有強健與平常人的體魄,又能夠聽從指揮,便於管理。
意外發生
但即使是擁有各種技能的軍人們,在地形複雜、條件艱苦的軌道施工現場,也有可能發生意外。雲南的龍骨甸橋,是一個修建難度很高的工程。它途徑的地勢崎嶇,地形多樣,為了保持列車的運行速度,需要修建三十八個橋墩,搭建起一個平臺供列車平穩通過。這樣的設計當然能夠最大程度地保障列車的運行,但是修建難度也極高。
上世紀七十年代時,我國的軌道建設技術還處於起步階段,不僅技術落後,還經驗不足,人們完全靠著熱血和自身的才學進行摸索。在龍骨甸橋澆築橋墩的時候,一名年僅二十一歲的戰士沒有站穩,掉進了澆灌的水泥墩裡,瞬間便消失了。當時他身邊的戰友們都來不及施救,他的生命便就此結束了。有關部門也考慮過炸掉橋墩取出他的遺體,但是考慮到石灰凝固以後較為堅硬,即使炸毀也很難找到屍體,且難度很大損失慘重,便放棄了這個計劃。
鳴笛示意
因此,直到整個大橋修建完成,列車開始運行,這位年輕士兵的屍體一直在橋墩裡面。因為他在修建的時候一直都在惦記大橋落成的時間,因此之後每當列車經過這裡的時候,都會鳴笛三十秒,一方面是向他示意,大橋已經修建好了,十分堅固,不用擔心;另一方面也是表達人們對他的尊敬和想念,銘記著他的付出。
除了鳴笛之外,他屍體所在的橋墩上也刻上了他的名字。每當他的忌日的時候,當時一起修橋的軍人們便會一起返回來,在遠處的山崗上看著他所在的橋墩,紀念他的奉獻。當他的故事被人們傳播到網絡上的時候,引起了廣泛的討論。人們驚訝於道路修建條件的艱苦,感動於無數士兵和工人的付出,驕傲於我們國家現在取得基礎設施建設成果,也勵志投身於建設的隊伍中去,用自己的力量做出一份貢獻。
結語
或許有人會覺得,生命是何其珍貴的一件事情,從來沒有一個人的生命高於另一個人的生命一說,也不能說一群人的生命重於一個人的生命。凡是生命,都生而平等。每一個甘於、敢於為了自己熱愛的事業奉獻自己生命的人,都是十分偉大的人。即使他們早已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之中,即使他的奉獻看起來沒有取得那麼巨大的成就,但他必然是個勇敢的人、可愛的人、值得被人們稱讚的人。因為他們早已把自己的全部,奉獻給了國家與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