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篇希望通過對BBC新劇《Big Cats》(大貓)第一季第一集的解讀,帶大家了解不一樣的貓科動物。
關鍵詞:大貓,生存,不一樣。
背景信息:
P.S. 鑑於本英劇紀錄片的科普性,以下羅列的圖片和文字中可能伴隨「驚喜」,若想保證完整的觀劇體驗,可以在看完紀錄片後再回來回味本文中的這些細節。為了不影響整部劇的欣賞,本篇僅以S01E01為樣本引發共鳴。
紀錄片開篇便告訴了我們,貓科動物,40多種形態——它們不一樣。
有最快的獵豹,最強的獅,最小的鏽斑豹貓,最孤獨的雪豹,最幽靈的猞猁……
在自然界裡生存從來都不是一件易事,大部分的貓科動物社交屬性尤其弱,馴化後的寵物貓就沿襲了這樣的特性。作為父親,作為母親,作為幼崽,不同的家族地位,造成了大貓在這條捕食鏈和成長鏈中佔據不同的地位和作用,極端的生活環境讓生存變得步履維艱。
很多人可能通過科教片、紀錄片、動畫電影等對野生動物有了不少的了解,然而Luke必須要說,這部「Big Cats」,讓你看到了不一樣的野生動物。
在「雪豹」章節,出現了這樣一幕,你猜他是在幹嘛?
純粹伸懶腰?還是對什麼感到好奇?亦或是滿足?見到了什麼很高興?
答案是——在到處標記氣味。
到這兒可能還是常規紀錄片的介紹,但幕後製作的花絮展現了這種雪豹不同尋常的「另一面」:
這隻孤獨的雪豹日常中,也有肆無忌憚伸著懶腰的時刻。這樣的「萌態」正是該劇不同於以往作品著眼於科普、野性、嚴酷生存的另一面。
有關動物的紀錄片有很多都是經典之作,比如BBC系列的「Planet Earth」(行星地球)、「Spy in the Wild」(荒野間諜)、「Life Story」(生命之旅),比如法國紀錄片「微觀世界」,再比如陸川導演的「我們誕生在中國」。
然而看這部「Big Cats」,卻不同於這些作品,它有時候更像一部動作大片:
或者是一部靜態寫真:
從特寫到全景,從靜態到動態,製作組成員耗費巨大的心力為我們帶來了這樣的作品。看過「荒野間諜」的朋友可能知道拍攝這樣的野外紀錄片需要怎樣的科技、專業,以及導演/攝影師/觀察者/引導者的毅力與勇敢。在第1集的「48分鐘的大貓拍攝+10分鐘的幕後解析」裡,有這樣一個畫面:
展示的是團隊發現雪豹長年累月噴射留下的痕跡。找到雪豹已經很不容易,還要一直跟蹤,才能拍攝到上面那些驚喜的畫面,後期根據需要還可能會配上爵士樂,這樣呈現出來的效果才能震撼到觀眾。
正如前述,「Big Cats」這部紀錄片給人帶來的就是「不一樣」的思考。Luke相信每個人都會有自己不同的信念,來區別對待不同的動物。野生動物的保護,離我們可能很遠,我們能做的也只能是呼籲,和極有限的抵制。那麼對待身邊的這些寵物呢?
從這一刻,我們「不一樣」,因為不管大貓小貓,會賣萌的就是好貓 。
它們其實是一樣的,一樣需要生存,一樣需要關愛,一樣抵不過天災,更抵不過人禍。
所以,請每一位人類,善待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