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很難再聽到像日本音樂人Cornelius(小山田圭吾)這樣難以定義、帶給人驚喜的作品。你永遠不知道他下張專輯會做出怎樣的音樂,甚至重新定義你感受音樂的方式也說不定。第一感覺怪異,但仍然悅耳,再聽下去會產生奇妙共感,仿佛來自未來的人向你傳達訊息。
視覺,在Cornelius音樂創作表現中佔到的位置,甚至可以說是「另一種樂器」般重要的存在。對於唱片封面、MV、現場舞美等視覺元素的重視,從小山田圭吾剛開始創作音樂之初就有有所體現。如果將「個人風格」比作一門語言,那音樂和視覺都是用來闡述風格的單詞。毫無疑問,Cornelius發明了自己的語言體系。
本期「乾貨店」開張之作,就一起探索日本(前)澀谷系代表Cornelius如何進化成如今獨樹一幟的模樣,從唱片、現場和各種藝術家合作中發現音樂/視覺之間的聯繫。
Part 0. 探索
前身Flipper’s Guitar的復古美學
Flipper's Guitar時期的小山田圭吾(右)和小沢健二(左)
1987年,小山田圭吾和小沢健二成立了「澀谷系」代表樂隊Flipper’s Guitar。「澀谷系」給人的時髦拼貼感,除了融合了New Wave、Fusion Jazz、Britpop、Electronic等各種風格的音樂外,還有就是音樂人通過著裝、MV和唱片封面輸出的視覺美學了。
這就不得不提到Pizzicato Five、Flipper’s Guitar等澀谷系樂隊背後的男人——多棲設計師信藤三雄。這位日本流行文化中的重要角色,後來也為Mr. Children、松任谷由實、桑田佳祐等音樂人設計唱片封面、拍攝MV。信藤為Flipper’s Guitar營造了「學院派乖巧男孩」形象,二人渾身都散發著新浪潮時髦氣息。再加上精緻的音樂,這支唱著甜歌的男孩組合風靡一時。
Flipper’s Guitar 「Camera Talk」的拼貼專輯封面就由信藤三雄設計,單曲「Camera!Camera!Camera!」MV也由其指導拍攝。
這時頭戴禮帽的小山田圭吾,無論是音樂還是視覺,都還像是在vintage shop裡淘寶的少年,為後來的Cornelius積攢了豐富的素材,慢慢探索著自我風格。
*關於「澀谷系」風潮的詳細考源,感興趣可以去讀來自邦搖30s的這篇文章👇
《30年吸收、融合、再造,給日本帶來了全新開放意識的「澀谷系」文化運動》
「Fantasma」時期的小山田
Cornelius的音樂給人以抽象內斂的未來感基調,從這個計劃成立之初就已奠定。「Cornelius」的名字來源於電影《人猿星球》裡的一個角色,創作初衷是用來展示小山田的第二人格。
1997年在著名廠牌Matador Records發行的專輯「Fantasma」為小山田圭吾贏得了國際名聲:磁帶拼貼、人聲採樣合唱、融合不同音樂風格的頑童式作品, 能讓西方樂迷從中隱約辨認出Beck、The Beastie Boys、The Beatles等音樂人的影子,然而旋律和熱血感又帶有明顯J-ROCK痕跡。此時的小山田雖已經跳脫出Flipper’s Guitar的流行歌框架,但悅耳旋律仍貫穿其中,「怪好聽的」可能是恰如其分的評價。「Fantasma」的確是一張東西方「通吃」的經典專輯。
「Fantasma」
1997年由Matador Records發行
和音樂一樣棒的是這張專輯的設計。主視覺仍然由合作已久的信騰三雄設計,這張專輯曾發行了不同包裝、不同介質版本的實體唱片。
「Fantasma」時期的拼貼美學似乎還延續著澀谷系感覺
透明外殼+橘色彩膠盤面很像是新鮮三文魚
CD中附贈一副耳機。
在之後的二十年中,Cornelius如同未來生物進化一樣,在與不同音樂人、藝術家的合作項目中變得多樣且不可預料。
「Point」時期的小山田
如果說「Fantasma」還留有流行音樂的影子,而到了2001年專輯《Point》, Cornelius在音色和節奏上都做出了進一步的有趣嘗試,愈加難以辨認其中的元素,主題內核和表現形式也趨於抽象:一首歌可以完全直線行進、沒有重複、沒有riff,或者只有層疊的riff loop,再或者用「soundcheck」形式切割結構,隨心所欲。
除音樂外,這一時期的Cornelius也開始在視覺方面進行實驗,仿佛把小山田腦中的思考可視化了。單曲「Drop(Do It Again)」在世界最大的MV節「RESFest」上獲得「最佳MV製作獎」。
這支表現水滴運動軌跡的MV和利用水滴聲採樣作為基本節奏的音樂相互映照,完美踩點,天馬行空。
從單純的採樣已有音樂(Sample)轉向通過自然聲音的錄音循環(Loop)來製造聲音景觀,此時Cornelius的創作哲學已經發生了轉變。與音樂變化同時發生的,還有視覺方面的補全。
2006年發行的專輯「Sensuous」開始嘗試在現場舞美中加入同步影像和燈光,而視覺和燈光不是單純作為音樂附屬點綴,而是和音樂同等重要、相互觸發的元素,或是說「另一種樂器」而存在。
「Sensuous」
將「Sensuous」「紅黃藍顏料」的專輯封面變為動態效果,形成和音樂演奏相契合的視覺,作為開場曲給樂隊以戲劇化的亮相,足夠令人激動。
到了2017年的專輯「Mellow Waves」,Cornelius對於視覺和音樂的互動轉化則更為熟練。相比活潑、跳躍性強的前兩張專輯,「Mellow Waves」整體感覺更加緩慢靜謐,仿佛在描繪一個籠罩世界的流動夢境。與此相對的正是唱片封面上氤氳水墨感的灰色沙丘,和類似漂浮水母的生物。「Mellow Waves」專輯裡幾乎一半的歌曲都有MV,而且都是由歌曲主題衍生出的藝術家合作品,表現方式各異但又和專輯整體視覺統一。
「Mellow Waves」
Cornelius 「あなたがいるなら(If You’re Here)」
開場曲『あなたがいるなら(If You’re Here)』是一首能神奇地和心跳與呼吸節奏相契合的溫柔作品, MV由長期合作的藝術家辻川幸一郎負責製作。被用作專輯封面和先行單曲封面的畫作都以動態形式出現在MV中。
「夢の中で」裡用縱深的空間感和剪影感的動畫描繪了未來都市
「The Spell of a Vanishing Loveliness」中的主角是從泡沫變幻出的小女孩
和YMO的坂本龍一、高橋幸宏合照
Cornelius的合作項目數不勝數:為《歪小子斯科特》、《攻殼機動隊》等電影和動畫製作OST,加入小野洋子Plastic Ono Band,和YMO、Buffalo Daughter一起演出,為Salyu製作專輯、製作優衣庫廣告歌……每一個合作都足以引起驚嘆,「誒!有小山田加入!這陣容也太豪華了吧!」以下介紹兩個對Cornelius音樂視覺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合作。
Cornelius × NHK
デザインあ(Design Ah!)設計節目
デザインあ(Design Ah!)最初是日本NHK電視臺製作培養孩子們「設計理念」的教育節目,每集邀請不同設計師和藝術家圍繞豐富的主題製作小短片,Cornelius擔任音樂監督。其中既有關於設計理念的講解,也有針對具體情境的設計問題。
展示日式傳統家徽紋章圖案的設計理念「森羅萬象」,由圓形演化出世間萬物。
抽象的過程
有著獨特敘事的Design Ah!節目,讓每個對設計感興趣的成年人都能從中獲得樂趣和知識,節目大受歡迎,也定期呈現線下展覽。通過Design Ah!節目的合作,小山田圭吾也與設計師中村勇吾建立了聯繫,將在之後的創作表演中繼續探索視覺/音樂之間的通感聯繫。
Design Ah!系列節目的音樂也作為實體碟發行
Cornelius × 21-21 Design Sight
Audio Architecture
「聲音建築Audio Architecture」是由日本設計團體21_21 Design Sight發起的影音交互展覽計劃,在空間中探索「視聽」關聯。由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分別透過錄像、動畫、舞蹈、程式編碼、平面設計、插畫的多元手法恣意創作,創造用眼睛聽音樂的趣味聯覺。
Cornelius現場表演同名作品「Audio Architecture」
Cornelius的這首同名作品「Audio Architecture」中,樂隊一邊在演奏展示一些構成或描述音樂的元素(安靜/吵鬧、大/小調、平滑/尖銳……),背景中幾何圖形也會跟隨音樂一起將音效演繹成可視化效果,例如當「Quiet」一詞出現後,現場會出現長達半分鐘的安靜,觀感非常神奇。
Cornelius「Audio Architecture」live
關於Cornelius音樂/視覺中值得探索玩味的元素有太多,這樣一位天才式人物將用不完的創造力都投入了音樂之中。最後想用一段來自大象體操吉他手凱翔的評論來結尾。
「Cornelius的音樂不太討好聽眾,每個音符與鼓點,都不在你熟悉的位置。但解構之後築起的,卻是一個巨大、穩定、獨特的世界。
「觀點」,我想是因為觀點。小山田圭吾音樂中提出的觀點,無關當代流行的復古、厭世或熱血。那是一種分析、一則預言,一扇即將帶領人們走進下個時代的門。」
每月中旬為你帶來深度探究欄目。
由音樂延伸出去
我們關注設計、敘事、幕後故事
等一切值得探討的話題
不要嫌長!
這裡都是你可以收藏和分享的好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