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譜的人,在哪個行業都是可遇而不可求,放在演藝圈更是如此。
剛剛結束的《演員請就位》總決賽,青年演員張哲瀚讓人眼前一亮,他這次獲得了「最受觀眾認可演員」。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演員被觀眾認可,才是最大的褒獎,這個節目設置的投票機制,雙向來看,也是證明演員實力和流量都被認可了。
張哲瀚長得很耐看,外型條件都不錯,給人的感覺像個偶像明星。
沒想到他總決賽裡竟能駕馭這麼難的作品 ——《哥》。
這是一個悲涼的親情故事,哥哥小時候因為一場車禍,智力永遠停留在兒童階段,弟弟含辛茹苦地把哥哥拉扯大。
#敢走出舒適區的演員,對自己是狠的#
弟弟這個角色很滄桑,他看起來比同齡人老十歲。
皮膚蠟黃,頭髮看起來很沒有營養,如同枯草,還有很多刺眼的白髮。
張哲瀚能演這樣的角色,非常讓人意外。
畢竟在他過去的履歷裡,大部分都是青春劇或古偶劇,這類戲必須注重自己的偶像形象。久而久之,這類演員就像活在溫室裡,角色外形或者裝扮要俊美,角色先得有這樣的偶像包袱。
願意跳出這個舒適區,來挑戰更多寫實類角色,演員首先要有這個狠心,沒有任何包袱或者光環壓力,更重要的是,演員得有紮實的表演基礎,才有更多選擇。
張哲瀚一開始參加節目接受採訪的時候也說了,他之前演過很多古裝劇,大家會有慣性思維,他也想挑戰不同的戲。
弟弟的這個角色,在全劇就很喪,他沒有精緻的妝容,必須寫實,必須疲態到底。而張哲瀚的這個角色,並不單單是外型滄桑,他整個表演質樸而細膩。
一開場就是激情戲,張哲瀚的好身材還沒有秀完。
哥哥突然闖進來了,十分尷尬。
這樣的弟弟很讓人心疼,他看起來並不是很有精神,眼神有些恍惚。
而這樣的尷尬,弟弟應該熟悉了很多年。
女朋友一開始嫌棄他的這個「傻哥哥」,弟弟夾在中間左右為難。
張哲瀚一出場就很鎮得住臺,他把角色吃透了,眼神一開始就帶著焦慮、憔悴等矛盾的情緒,這是為整個劇情做鋪墊,也給了觀眾很自然的代入感。
哪怕是開場和女朋友的親熱戲,角色呈現出來的情緒都是略壓抑的,女朋友說「你哥隨時會闖進來」,他偏偏不,仿佛生活賦予他的自由空間很有限。演員把整個氣息和肢體語言都調控精準了。
整段戲的表演,他的這種壓抑感是跟著劇情發展去調整自己節奏的。
觀眾會慢慢理解這個弟弟的苦衷,以及不同衝突點之下的那種無可奈何。
看完《哥》,張哲瀚給我們突然有一種新的期待:他是能去演文藝片的。
對自己狠的演員,只需要對角色負責,然後好好回饋觀眾。
#用腦子演戲的演員,才不會用力過猛#
張哲瀚演戲是動腦子的,他會思考角色的生活細節,角色的情緒調動也是符合邏輯的。
表演不是純炫技,而是要帶著腦子去演戲。
和女朋友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兩個人總會因為「哥哥」的話題而弄僵。
弟弟這時候特別憋屈,吃飯前把筷子往身上衣服蹭一下,這個細節動作展現了幾個細節:弟弟應該吃過苦,對生活沒那麼講究,很樸實。
後面帶哥哥過生日這段戲,猛地看到後面這個快遞箱,觀眾終於明白弟弟原來還是快遞小哥,這就能與角色的細節動作串聯起來。
張哲瀚對角色的細膩處理是到位的,他賦予角色一種疲態,精神上的,身體上的,白天要送快遞拉活,這不是一份輕鬆的活兒,回家還要照顧生病的哥哥,這種疲態是長年累月的。
弟弟一出場,身上的精氣神就是有點透支的,隨著劇情的推進,當我們知道這20年的重壓,才能理解演員對角色處理的精準度。
面對稍稍強勢的女朋友,他仍然篤定地說了一句「他是我哥」。
但弟弟終究撐不下去了,在父母墳前,他哭著說:我養了他二十多年.
張哲瀚這段哭戲拿捏得很有分寸感。
表演的分寸感在於「情緒不多不少,剛剛正好」。有些人演戲很臉譜化,在於情緒不夠濃,不夠動人,而有些人演戲又太過,感覺整個人像在充氣,情緒負荷過重。
有靈魂的演員才會思考故事,知道站在整個故事線的高度來把控自己的情緒。
給哥哥過生日,兩人看電影這段哭戲是順著前面的情感邏輯走下來的。
他內心很焦灼,看電影的時候,這句有共鳴感的臺詞讓他浸溼了眼眶。
張哲瀚每一次哭戲,都給角色留有餘地,因為故事並沒有結束。
他的表情很乾淨,不會有太多雜糅的碎動作,一切只是服務於角色和劇情。
當我們看完這部短片,再回過頭來看張哲瀚的情緒把控,他真的是有腦子的演員,知道處理每個階段的人物情緒和動機。
弟弟一直處於矛盾邊緣,但他掌握了角色的呼吸節奏,收放自如。
故事開端,他總夢到小時候的車禍,時不時被噩夢驚醒,這是他內心的壓抑源頭,這時候他情緒是緊繃的。
他有自己的發洩口,平時在家裡他強忍著堅強,卻在父母墳前泣不成聲。
給哥哥過生日那段戲,最後在街頭晃蕩,這段情緒他是六神無主的,但他必須把這種情緒壓在胸口,觀眾才會跟著難受。
最後弟弟終於與自己和解,與哥哥和解,他的心結解開了。這時候,他的落淚才是一種真正的釋懷。張哲瀚抓準了這種何時「收放」的節奏點,讓人物真摯感人。
弟弟這個角色身上的擔子很重,張哲瀚把這種悲涼的呼吸控制得很有節奏,符合人物的進度。
這20年的重壓,已經讓他快撐不住了,這應該不是他第一次在父母墳前流淚,前面流的淚太多了,這20年,他應該快把淚哭幹了。從小孩到成年,誰能抗下他這麼多苦?
很多人的表演為什麼用力過猛呢?主要還是沒有梳理好人物的整個格局。
演員的格局就是真實還原角色的本真,角色是有生命力的,每一個情緒出口都要經得起推敲。不能想著,哎呀,這是哭戲,是重頭戲,我一定要攢著勁好好哭。而生活中,我們很多人面對感情都是內斂的,是不外露的。
#我欣賞他這種內斂式表演#
鞏俐之前談到自己喜歡的表演風格時,說喜歡內斂的表演。
張哲瀚這次在《哥》的表演,情緒輸出很內斂,但內心卻很澎湃。
他想把哥哥丟了算了,這段戲很考驗演技。
這是一組悲喜交加的表演。
哥哥的情緒是外露的,弟弟如果處理情緒還外露的話,就不符合劇情的設定,而且會破壞整個畫面感。
張哲瀚在整部戲裡的這種疲憊感是有層次,有遞進的,到了臨界點的時候,他面如死灰,很讓人揪心。
逛夜市的時候,弟弟像是丟了魂。
他內心在掙扎,這段劇情自帶衝突點,但張哲瀚用的是內斂的表演方式。
張哲瀚的眼神是飽滿的,折射出很強的張力,這樣的眼神足夠了,給觀眾留下了足夠的留白。
最後這段反轉,我在張哲瀚身上看到了父愛的閃光點,雖然是弟弟,但他擔起了長兄為父的角色。
片尾,張哲瀚終於流出了一大顆眼淚,這段很動人,但不過分煽情。他對這個角色的情緒交代得很清楚。
內斂的表演風格,非常適合在大銀幕上展現,表演有顆粒感,很多細微處就能打動你,這樣的演技是有煙火氣的,你會覺得生活中大家就是這麼管理情緒的。那種撕心裂肺、大喊大叫的所謂「演技炸裂」,真的是尷尬至極。
張哲瀚此前在《面具》、《我的兄弟姐妹》等節目作品裡,也是將內斂式情緒不緊不慢地輸出。
很難想像像他這樣的青年演員,竟然有如此強大的定力和信念。
內斂式表演,要求演員多觀察生活,多體驗生活。當生活已經把你折騰得精疲力盡的時候,這時候的情緒其實都控制在內心,觀眾就特別有代入感。好的演員,其實就是還原生活。
#小結#
回顧張哲瀚在《演員請就位》舞臺表現,他表演的穩定性和驚喜感一直都有。《我的兄弟姐妹》演了一位忍辱負重的哥哥,和《哥》都屬於偏傷感的親情故事,但他兩個角色辨識度很高,對於一個青年演員而言,這很不容易。《大明宮詞》和《面具》裡的薛紹,又各有特點,《面具》更是一個獨立衍生的故事。而在《長島冰茶》裡,他又挑戰了和自己反差很大的性格。
有穩,才有驚喜的可能,很多年輕的面孔,連表演的穩定都不能保證,就更不可能有角色多樣化的機會了。
所謂演員會挑戲,或者把握住機會成功轉型,其實還是看表演的基本功,表演穩定,善於思考,懂得觀察生活,把生活的能量轉移到表演洞察中,這才能鑄就靈感。
陳凱歌導演評價他有一雙「含情目」,這也是張哲瀚表演的一個強項,懂得駕馭眼神,即便這是他優勢,他也不會過於貪婪地運動它,不然優勢就會變得油膩感。讓人感到欣慰的是,張哲瀚的表演一直是克制的,《演員請就位》讓我們看到了他的情緒飽滿,卻不用力過猛。
多少演員現在朝著用力過猛而回不了頭呀?
除了業務能力紮實,這個舞臺還讓我們看到了張哲瀚的謙卑,無論是與各位導演還是和工作人員溝通,他就是樸質的那個自己。對表演有敬畏之心,就會把自己放得很低,讓所有雜念都清空。
今年表演類綜藝特別多,很多人也在討論這類舞臺對演員到底有沒有增值?對於嗷嗷待哺的,等待上升期的演員而言,這個舞臺是雙刃劍,看你如何把握。如果你把它當成一個綜藝舞臺,你想靠它來綻放各種星光璀璨,那這個舞臺是可以毀滅你的。張哲瀚頭腦很清醒,他把舞臺當成新的機會,當成一種磨練和學習。
張哲瀚抓住了這次舞臺的紅利機會。這份紅利是自己的輸出和成長,是一種沉澱,而不是我們通常說的名利或者紅。
平時接劇本可能沒有這麼多選擇空間,但這個舞臺賦予了他更多能動性,他肯定演得很過癮。
張哲瀚有著青年演員的夯實能量。有些年輕演員只在乎流量,而忽略業務能力,這種本末倒置在張哲瀚身上並沒有發生。說起來,張哲瀚也有9年戲齡了,他自己有流量,但他並沒有依託流量,而是通過這個舞臺,也大家看到更多演員的可能性。節目前幾期觀眾投票,他也一直拿第一,說明他是有觀眾緣的。
再看張哲瀚的存貨,目前他在拍《如意芳霏》,待播作品有《誰都渴望遇見你》。其實看完《演員請就位》,我們希望他能抗下更多現實題材的作品,一直演古偶有點大材小用。
今年他在電影《烈火·英雄》裡的發揮就不錯,鄭志的性格反轉,人物矛盾,讓這個角色深入人心。
都說行業寒冬,其實有準備的演員,永遠都是春季。演員這一行,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日常的儲備能量很重要。
張哲瀚讓我們看到了青年演員的可貴之處,希望這類未來可期的青年演員,越來越多吧。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作者
風風微博:@一直風和日麗的風和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