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堅志在獲得更多世界貿易,便將目光瞄向了日本,於是任命國東印度洋艦隊司令馬休·卡爾布萊斯·佩裡為「日本開國」的馬前卒。
為什麼是佩裡
佩裡出身海軍家庭,不知為什麼他的父親老佩裡稱為海軍私掠船船長。他的哥哥奧利弗·哈澤德·佩裡曾經在第二次美英戰爭中獲得「伊利湖的英雄」 稱號。
佩裡1809年便加入海軍,1812年就就和兩個哥哥參加第二次美英大戰,出身海軍家庭的他1837年建造出美國海軍的第一條蒸汽船「富爾頓號」,獲得了海軍蒸氣船之父的雅稱。
美國任命佩裡為東印度洋艦隊司令官,並且授予他「日本開國」的指令,前提是絕對不允許通過船堅炮利的方式武力爭取。佩裡於是在1852年11月份就懷揣著美國總統米勒德·菲爾莫的親筆信函揚帆日本。
想叩開日本的國門,就必須同他們交流;想交流就必須能夠明白他們的語言。就必須有通譯的參與,通譯就是翻譯。
佩裡和日本的第一次交流只能藉助荷蘭語,似乎和初衷相差甚遠。於是他將甄選翻譯作為一個重中之重的事情提到議事日程。
深諳漢學的羅森讓佩裡看到了與日本締結條約的曙光
苦心人天不負,佩裡在香港發現了一位精通英文的中國人羅森,造化就是如此,羅森成就了美國人佩裡的「日本開國」之夢;羅森也由此成為「中國近代見證日本開國的第一人」。
羅森者,何許人也?他的名字叫做羅向喬,祖籍是廣東南海西樵羅村。羅森出生在書香世家,非常聰明和儒雅。他精通詩詞文章和書法。因為他處在思想開放的前沿,非常容易接受西方思想,又曾經在英國駐華使館任職,嗣後在清政府從事多年的外交事務,比較明晰地了解國際形勢的發展脈絡。
羅森南遷香港之後,以教授學生漢學為業,由此結識精通漢學的美國傳教士衛三畏。衛三畏是佩裡二度赴日的翻譯官。佩裡第一次和日本人打交道就已經感覺到必須有一個精通漢語的中國人,因為他深知,漢學無論在日本人的生活中間,還是在官方籤約過程中都是不可替代的語言和文化。
衛三畏明白佩裡的短板和期望,所以誠邀羅森同行日本,擔任漢文翻譯。羅森也感覺這是非常難得的睜眼看世界的機會,就一口答應下來。他所做的就是,通過漢文與日方代表、官員筆談並翻譯雙方文件(有關條約的文件一般均有漢文本)。由此羅森這個普通的中國人的名字,不斷出現在日方人員的筆記、日記和雙方會談記錄上。
美國憑藉七艘軍艦和一百多門大炮,將古老的日本國門洞開。日本幕府也明白,閉關鎖國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索性借坡下驢,答應了佩裡提出的各項條件,籤訂了《日美親善條約》,規定日本開放下田、箱館等港口,美國還可以在下田派駐領事。
羅森在日本的觀感和交遊
羅森通過其廣博學識和溫文爾雅,贏得了眾多日本人士的尊崇和愛戴。羅森不僅僅同日本政界、學者、文人、僧人相唱和。
從唐朝開始,日本就十餘次派遣遣唐使到中國學習漢文化和典章、服飾,因此很多日本人士對中國文化仰之彌高,紛紛主動和羅森攀談,彼此詩詞唱和,潑墨揮毫,不亦樂乎。
據羅森日後的《日本日記》記載,他在橫濱一個月內就書寫扇面高達500餘幅,而在下田所寫的扇面不下一千多柄。
對於日本人提出的「你是中國人,為什麼要去當西洋人的翻譯呢?」羅森以詩明志:
日本遨遊話舊因,不通言語倍傷神。雕題未識雲中鳳,鑿齒焉知世上麟。璧號連城須遇主,珠稱照城必依人。東夷習禮終無侶,南國多才自有真。從古英雄猶佩劍,當今豪傑亦埋輪。乘風破浪平生願,萬裡遙遙若比鄰。
羅森雖然是一文人,但是他的胸襟亦如世界大潮浩浩蕩蕩。
羅森對日本江戶時代的治安秩序不乏讚嘆溢美之詞
日本雖國小於中華,然而搶掠暴卻之風,未嘗見破其屋,門雖以紙糊,亦無鼠盜狗偷之弊,此見致治之略,各有其能矣。
據日本相關史料記載,日本江戶時代的監獄有的十年都沒有用過,可見社會祥和、夜不閉戶實不為過。
今年11月26日,日本國新任駐華大使垂秀夫履新致辭:
「回望日中兩國近現代史,雖有過一段不幸的時期,但更上演過一幕幕彼此守望相助、感人至深的人間情景劇。現今鮮有人知的是,當年佩裡率領黑船打開了日本近代化之門,一位名為羅森的中國人從中起了重要作用。」
就是這樣一個重要歷史的見證人,他的孫子都不知其詳,以致於聽到祖父曾經有如此輝煌的閱歷時,不由得瞠目結舌。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云清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