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網特稿 童年有他相伴,我們是幸運的。誰小時候不想擁有一隻哆啦A夢呢?
每年春天,日本的哆啦A夢迷們,總不會錯過3月份《哆啦A夢》劇場版電影上映的大事。從1980年《大雄的恐龍》開始,日本國內每年這一檔期,至今已經製作了40部。
因為疫情影響,今年原定在日本3月6日上映的《哆啦A夢:大雄的新恐龍》,歷史上第一次推遲到8月7日——正是大雄的生日,國內引進也從之前的「六一」暑期檔改至年末(12月11日上映),姍姍來遲。
這隻以「貓+不倒翁」為原型創作的「藍胖子」,從1970年首先在《小學1-4年級生》雜誌連載,一直連載到1996年——63的藤子. F. 不二雄(原名藤本弘)因病逝世。在這位漫畫泰鬥的葬禮上,每一個來賓拿著一張紙,上面寫道:小時候,我就是那個大雄。
1980年時,《哆啦A夢》最多曾同時連載於89本雜誌上,其中跟電視動畫和劇場版的影響密不可分。哆啦A夢最早於1973年4月在日本電視臺播出。但真正引起熱潮、奠定哆啦A夢受歡迎地位,還是1979年朝日電視臺播出後產生的影響。
哆啦A夢IP在電視播出的熱潮,激發了電影化的企劃。但其實最早藤本弘老師並沒有打算推出大長篇,也沒有把哆啦A夢電影化的打算,認為「我是短篇作家」。
只是,新銳動畫的楠部三吉郎後來用盡全力說服藤子老師,更表示「想看短篇《大雄的恐龍》的後續」,藤子老師才被說服。1980年,第一部《哆啦A夢》大長篇《大雄的恐龍》推出,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
2013年時,《哆啦A夢》系列34部電影已經累計1億人的觀影人次,比日本大IP「哥斯拉」系列還高。
誕生50年,上映40部電影,即便是以打造IP聞名世界的迪士尼、漫威、DC,也很少有一個角色如此長壽。更可貴的是,這一系列電影的平均質量還不錯。而且,除了日本,全球票房的表現也很可觀。
《哆啦A夢》在亞洲尤其華語地區的受歡迎程度,完全不輸日本國內。早在《哆啦A夢》初創的1970年代,港臺地區就出現大量盜版的《哆啦A夢》。
1973年,香港雜誌《兒童樂園》開始連載《叮噹》,成為日本以外最早引入「哆啦A夢」的地方,內地直到80年代末才出現相關書籍,而且基本都是未授權的盜版。
當時,由於各地區出版社的翻譯標準不同,市場上出現了琳琅滿目的花樣譯名。不止哆啦A夢,包括大雄、靜香、胖虎、小夫,每個角色的譯名也都有差異。小叮噹、機器貓、哆啦A夢、藍胖子、杜拉蒙、阿蒙……1997年之前,登陸中國的哆啦A夢一直沒有一個統一的叫法。直到藤本弘1996年病逝後,根據他的遺願,譯名才開始漸漸統一。
然而,哆啦A夢在中國能有如此大的受歡迎程度和影響力,還要歸功於早期電視動畫的引進。
1989 年,廣東電視臺將一批《哆啦A夢》劇集以《叮噹》為名譯製,後來傳到大陸各地方電視臺(包括貴州、雲南、四川、山東衛視以及北京電視臺等頻道播出),中國觀眾第一次與哆啦A夢在小屏幕上相會。
1989年廣東臺譯製《哆啦A夢》
這個版本的特色有:. 有取得授權。
. 「哆啦A夢」與「灰太狼」的配音員是同一個人。
. 標題用粉紅色漢字覆蓋原日語,沒有配音員讀標題。
. 根據《童話往事》(本書介紹了1979-1992年中國引進播出的海外動畫片相關情況及幕後故事)中的說明,此配音中的騰騰本名為「王騰」,與下面央視配音中的"騰騰"不是同一人。
. 這個版本的片頭用的是紅氣球版,片尾是在原第一版中截取一幀作為背景,再添加滾動字幕。
. 1991 年,央視版播出後,這個版本就從北京電視臺消失了。
1991年2月9日,央視取得授權,從日本引進超過100集的《哆啦A夢》,譯名為《機器貓》,在CCTV-2下午六點半左右播出,隔天下午一點左右在CCTV-1重播。
儘管比80年代初就引進的《鐵臂阿童木》《聰明的一休》《花仙子》等科幻、歷險類作品稍晚,但其仍有強大的吸引力。在風靡一時的日本動畫片中,《哆啦A夢》可以說是第一次以一個小孩子的視角展現當代社會真實的家庭場景和學校生活。
1991年CCTV-2開播《機器貓》
這個版本的特色有:有取得授權。
. 2001年發行的一張名為《經典少兒歌曲180首》的專輯裡,收錄了一首名為《機器貓》的兒童合唱團翻唱,其中對機器貓的稱呼與本配音一致,為阿蒙。
. 沒有配音員讀標題。
. 片頭依舊是紅氣球版,片尾是原版裡面加文字。
. 根據《童話往事》記錄:此版本裡前30集為董浩叔叔給機器貓配音,中途張璐代配了幾集,最後的80集換成了「金龜子」劉純燕。其中,角色的名字和現在也不一樣,哆啦A夢叫阿蒙,大雄叫康夫,靜香叫小靜,小夫叫強強,胖虎叫大熊。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動畫片的黃金時段一直被CCTV-1壟斷,而「機器貓」在CCTV-2的播出讓觀眾有了更多的選擇。之後一段時間裡,CCTV-1的《貓和老鼠》對陣CCTV-2的《機器貓》,一個「美貓」一個「日貓」,雖然一個周日播出一個周六,但仍然競爭激烈,給了觀眾更多的歡樂。
中國大陸連續3年引進
《哆啦A夢》劇場版電影在新世紀後開始引進中國內地,則標誌著「藍胖子」在中國的又一個新時代。2007-2009年,中國大陸連續引進了《哆啦A夢》劇場版電影《大雄的恐龍》《新魔界大冒險》《綠巨人傳》,保持了一年一部的約定,之後卻戛然而止, 2010年的《人魚大海戰》至2014年的《新·大魔境》改由發售影碟。
直到2015年《伴我同行》恢復引進後,《哆啦A夢》在中國的銀幕之旅才再次開啟,並且,引進的時間緊貼日本國內,一個年初3月,一個同年暑假上映,一直延續至今。
「藍胖子」在中國的起伏命運,與各個時期變幻不定的中日關係緊密相連,隱匿其中的「政治因素」時刻影響著這一流行文化符號在中國的傳播。
2006-2008年,連續幾年高層領導的積極互訪,讓《哆啦A夢》的持續引進成為可能。然而,之後的2010年釣魚島撞船事件、2012年釣魚島國有化事件等,則開了中日關係的倒車,代表日本文化的哆啦A夢難免遭到冷遇。
直到2015年中日友好交流大會之後,兩國關係慢慢緩和,文化交流才得以重啟。狂攬中國5.3億人民幣票房的《哆啦A夢:伴我同行》,正是這時候引進並成為爆款。本片至今仍是引進的8部劇場版電影中的中國票房之最。
《伴我同行》之所以票房大賣,除了政治環境利好,主要原因是這部電影就是對央視2套播出《機器貓》動畫片的精華提煉,濃縮了關鍵幾集的劇情,並且首次以CG動畫形式呈現,很多成年觀眾在電影院似乎重訪了童年。
在這之後的哆啦A夢劇場版,幾乎每部都能在六一兒童節上映,但票房再也沒有這麼高過,因為多數劇場版電影的劇情對中國觀眾都是新鮮的,沒有童年回憶。
2020年是《哆啦A夢》第9次登陸中國銀幕。作為50周年紀念之作,《大雄的新恐龍》在片名上也特意致敬了1980年的《大雄的恐龍》,但非重製之作。全新的故事,全新的冒險,全新出發!
2002年,哆啦A夢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亞洲英雄」。上榜評語中寫道,「它傳遞了一個超越任何語言的信息:未來會變得更可愛,即使現在你很沮喪,那只是暫時的,你依然可以快樂」。有它相伴,我們是幸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