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4日電 俗話說「行船跑馬三分險」。提到出行,安全始終是頭等大事。日本新華僑報4日刊文稱,交通的日益發達雖然帶來了無盡的便利,但同時也增加了許多安全隱患。日本將「行人優先」的原則,體現到交通管理的方方面面。確立「人高於車」的交通規則、提供人性化服務,從根本上解決闖紅燈問題。
文章摘編如下:
現代社會,究竟應該如何平衡人與車的關係,如何將交通事故降低到最少,各國都在探索。近年來,「行人闖紅燈」成為國人吐槽的對象。有人認為「行人闖紅燈導致車禍大幅增加」,甚至有人認為應該出臺「行人闖紅燈撞了白撞」等嚴厲的交通法規。這些看法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以偏蓋全。
與很多中國網友想像的不同,其實30多年前日本人也喜歡闖紅燈,而且是成群結隊地闖。1980年,「大家一起闖紅燈就不需要怕」甚至成為日本當年的流行語。著名導演北野武現在還經常拿這句「雄赳赳氣昂昂」的流行語打趣。
當時,這個難題讓日本政府頭痛不已。很多人建議,應該大力宣傳提高民眾安全意識、並出臺嚴厲措施懲罰不守規矩的行人。但是,日本政府仔細聽取各方意見後,搞清楚了一個道理:沒人會拿自己的生命當兒戲,行人闖紅燈可不是為了「玩心跳」。他們並不是產生問題的根源。
那麼,事情就簡單了。只有確立「人高於車」的交通規則、提供人性化服務,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闖紅燈問題。
日本決定將「行人優先」的原則,體現到交通管理的方方面面。在吸取各國立法、司法經驗的基礎上,日本制定了《機動車損害賠償保障法》,並不斷加以完善。該法加大機動車的賠償責任,基本看不到機動車的免責條款,充分保障行人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以致有人笑稱日本是「我可以闖紅燈,但你不能撞我」。
2000年,日本又專門出臺了保護行人的《交通無障礙法》。該法規定,交通管理的首要原則是確保步行者安全。日本還在全國實施了「行人安心步行」政策,街道上隨處可見「行人優先」的交通指示牌。其實,這是一種觀念和意識的重大轉變。日本交通管理的重心不再是「讓車跑得更爽」,而是讓行人更便利與更安全。「交通人性化」的核心也在於此。
當然,對於行人為何闖紅燈,日本政府也組織了專家團隊開展了仔細研究。他們發現,行人等待紅燈的極限一般為90秒,因此日本將紅燈時間控制在這個範圍內。而且,根據不同地段的行人流量,人行橫道的寬度和式樣也不同。對於人流量較大的路口,紅燈還具體顯示需要等待的秒數,緩解行人的焦慮情緒。
為了方便行人過馬路,日本還有一個「獨門利器」——步行者按鈕。遇到急事的行人或者殘障人士過馬路時,只需要按一下按鈕,綠燈過一會兒就會亮起,這時行人就可以安全過馬路了。同時響起的語音提示,還能方便盲人過馬路。這套系統設計得非常科學,如果按這個按鈕的間隔時間過短,它也會保證機動車有一定時間正常通行,不會造成車輛擁堵。
除了完善紅燈系統,日本還在各大路口修建過街天橋,保證行人快速通行。為了防止「高不可攀」耽誤行人時間,天橋都有合適的高度,超標貨車看到附近的限高指示牌必須繞行。而無處不在的地鐵站,也被巧妙設計成地下通道,兩頭還設有電梯。行人從一個出口進去另一個出口出來,就過了一條馬路。而且,兩個出口間是最短的直線距離,不會七彎八繞。設置過街天橋、地下通道並不是什麼太難的事。如何讓過街天橋「矮下去」,讓地下通道短起來,才需要下真功夫。
至於住宅小區附近,更是行人的「天下」。周邊道路一律限速每小時30公裡,道路內隨處可見局部狹窄段、凸起路面和標誌圖形,以控制車輛進入或強制機動車減速。遇到上下班、上下學時間段,警察還會在行人較多的十字路口擺上「攔路牌」,禁止某個方向的車輛通行,保障行人安全。
從地下通道到天橋,從學校到住宅區,日本逐漸構築起時時處處為行人著想的交通體系。這種情況下,誰還有必要去闖紅燈,誰還好意思闖紅燈?日本因此形成了「行人過馬路看燈不看車」的良好風氣。
隨便說一句,1980年 「大家一起闖紅燈就不需要怕」在日本流行時,不少日本學者斷言:大和民族是從眾心理、集團意識最為強烈的民族,只要還有人帶頭闖紅燈大家都會跟著闖,不花幾十年提高國民素質、改變文化,解決不了問題。
但從現在的情況來看,行人闖紅燈真的不只是文化問題!(蔣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