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華策影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策影視」)宣布擬將以現金及發行股份相結合的方式,收購上海克頓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克頓傳媒」)100%股權。16.52億元的成交金額,使其成為國內影視行業併購項目中交易金額最高的一個。業內人士普遍表示,從不久前的華誼兄弟收購銀漢科技,到如今的華策影視收購克頓傳媒,隨著影視行業的快速發展,這股「收購潮」的影響力在未來仍將繼續擴散,而它也將促使整個行業的發展進一步走向成熟。
2013年1-7月文創領域重要資本整合事件4月
4月26日,藍色光標再次宣布以3.6億元人民幣認購Huntsworth公司19.8%的股權,這距離上次以16.02億元收購博傑廣告剩餘89%股權不過半月。
7月
7月16日,新華社旗下新華新媒戰略投資盛大文學。根據協議,雙方將聚合各自資源,在文化創意及新媒體等領域推進合作,同時在網絡媒體拓展上相互提供數據、技術等方面的支持。
7月24日,華誼兄弟收購銀漢科技。銀漢科技是一家以手遊開發為主業的遊戲開發公司,股東之一為騰訊。此次收購有利於強化與騰訊的深度合作,藉助騰訊手遊平臺做大手遊開發業務。
7月29日,華策影視宣布擬將以現金及發行股份相結合的方式,收購上海克頓文化傳媒有限公司100%股權,成交金額為16.52億元。
三個月促成史上最貴併購項目對於任何影視企業來說,收購一家公司所需要承擔的風險遠遠要高過投資拍攝一部電視劇、電影的風險,因此每一個收購項目從立項到最終達成協議,往往會經過一段相當漫長的籌劃及談判階段。而華策影視常務副總經理金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由於克頓傳媒與我們在未來的發展方向及業務規劃上保持著很高的一致性,所以我們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便籤署了最終的收購協議。」
相較於其他影視企業頻頻「跨領域」的收購方式,此次華策影視則將目標鎖定在了業內排名僅次於華策影視、長城影視、華誼兄弟等影視巨頭的克頓傳媒上。金騫表示,在前期收購目標的選擇上,公司其實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斟酌,「相較於華誼兄弟對不同領域業務的齊頭並進,我們更希望從自己所擅長的內容出發,選擇一家能夠與我們形成優勢互補的企業」。
據了解,此次華策影視之所以會選擇收購克頓傳媒,主要是看中其在國內影視劇智能數據平臺開發和應用方面的優勢。多年來,克頓傳媒利用自主研發的大數據分析應用,對影視劇本身、編劇、導演、演員、出品公司、播出平臺、廣告主等進行數據跟蹤分析,並記錄他們的成績、能力、關係、市場接受度和變化趨勢,來為影視公司出品優秀劇目提供事前決策依據和事中分析保障。至今為止,克頓傳媒的資料庫共收錄了自1997年以來,近萬部影視劇的收視評估情況,以及國內90%以上有播出記錄的主創人員和80%以上的其他製作班底成員(攝影、燈光、美術、化妝等)信息。
企業重組之後,華策影視將會在保持克頓傳媒獨立運營的基礎之上,與其形成優勢互補。「所謂獨立運營,則更多的是指在單個影視劇或電影項目的製作、宣傳和發行上。但是版權問題上,克頓傳媒與華策影視是會保持統一的。另外,儘管兩家公司所針對的市場不同,但在演員經紀、創作資源上則會實現共享與統一。」金騫如是說。
利用大數據建立「逆向」製作新模式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不斷創新,如今各行各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大數據分析。憑藉此次的收購項目,華策影視將有望成為國內電視劇行業中首家市場佔有率超過10%的公司,生產規模將擴大到年產電視劇1000集以上。在許多業內人士看來,面對如此大的內容產量,華策影視此次收購克頓傳媒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利用大數據來發展影視劇製作業務。對此,金騫直言:「我們的最終目的絕不僅限於此。」
就傳統的影視劇製作流程來說,往往是先有內容,再進行拍攝、後期製作、宣發。而最終的收益途徑則只局限於票房和版權出售,金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而我們想要做的則是藉助大數據分析,去挖掘出更為多元化的收益渠道。比如在計劃投拍某類型的電視劇之前,我們會通過數據分析,更為精確地了解到除了票房和版權以外,還有哪些品牌收益的渠道,以及市場的行情是怎樣的,該怎樣布局和規劃。等這些信息都掌握清楚之後,再反過頭來考慮打造一個什麼樣內容的電視劇。從而建立起一種新的行業標準。」
在金騫看來,目前行業內一個特別明顯的問題就是製作企業數量很多,但資源相當分散。據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國內取得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的機構數量,已有6175家,其中持有甲種證機構數量137家。在這種情況下,行業急需建立起一個相對統一的標準。而民營影視企業若想形成長足的發展,則首先需要構建起屬於自己的標準化製作流程,「在我看來,形成標準化的前提是規模化,這就可以通過企業間的兼併重組來實現。從而使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讓更多的優質創作和製作資源向自己靠攏」。
併購不斷將加速影視企業兩極分化針對近期影視行業內一輪接一輪的「收購潮」,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表示,從總體上看,影視企業與網際網路間的併購案例較多,但無論是行業內的併購,還是跨行業併購,都對企業自身的戰略調整、業務的加強、品牌的提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每個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受到發展潛力的影響,都會進行行業內的洗牌。而影視企業在這種情況之下,恰恰會出現一個兩極分化的現象。」陳少峰進一步解釋,未來整個行業內,只有大型影視企業和小型製作公司。有實力的中型企業會逐漸成長為大型的影視企業,而那些競爭力較弱的企業,要不縮小規模,要不就乾脆被市場淘汰。
陳少峰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從總體上看,企業間的兼併重組,為整個行業帶來了一種新的商機。在面對行業中的挑戰時,競爭不過的企業就會被收購。如今對於影視企業來說,做好容易,做大難。因為在激烈的競爭中,如何淡化自己的弱點,把握好競爭帶來的新機遇,適時地進行轉型,是當下影視企業都要面對的一個問題。」
「其實在去年的時候,我們就判斷今年下半年到明年初,會是傳媒行業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時期。而這段時間對於影視企業的發展來說相當關鍵,因為目前國內沒有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式,或者說是哪個企業能夠成為影視業裡真正意義上的巨頭。我認為,一家企業先要有了規模才有能力提高產品質量,有了質量的保證以後,才能創新經營模式。所以對於華策來說,就想在此期間,構建出一種模式,將以內容為核心的影視劇製作,輻射到更多的衍生領域,從而加速企業的升級。」金騫坦言。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邵希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