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真人版《花木蘭》在豆瓣上的評分是D字型,也就是說評分一般。
IMDB評分是E型,也就是說有打高分和低分的人都很多。
至於爛番茄的評分兩極分化,專業影評人評價75%(較好),觀眾51%(一般)。
截至到9月13日,福布斯統計國外的點播票房大約3700萬美元(約2.5億人民幣)。
截至到現在,在中國區的票房,上映一周才將近2億,貓眼預測總票房2.73億。
西方電影業缺古代戰爭顧問嗎?顯然是不缺的,美國影視業拍過不少叫好又叫座的古代戰爭片。
西方娛樂業缺乏中國古代戰爭顧問嗎?其實也能請到,比如《三國全面戰爭》請的就是西方的漢學家,裡面的中國風也得到了許多玩家的稱讚。
有人說,《花木蘭》的許多細節顯示出劇組不了解中國,比如:
許多女性角色的妝容簡直更像是日本在中國古代化妝的基礎上做的改進,
圓形的圍屋幾乎是中國南方獨有的,
中國古代的皇宮不會有打傘閒逛的貴婦人,
嬪妃和貴婦人不會在皇宮大殿裡列隊接受皇帝召見,
有些可能是觀眾的誤解:
有人說將軍和禁衛軍的盔甲樣式是古代日本的,這不是事實。
他們佩戴的頭盔叫兜鍪【móu】,在四川省成都永陵墓,也就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前蜀開國皇帝王建墓的武士石像上出現過。五代十國在唐朝之後,又是出現在皇帝墓裡,那麼唐朝的禁衛軍可能已經使用了這種頭盔。
兜鍪
他們穿的山文甲和抱肚樣式,唐朝也已經出現了。
甲冑樣式
還有一些武士,比如獻上寶劍的這位,帶著帶有護頸的頭盔,這種樣式唐朝確實也有——唐朝《武士出行圖》和敦煌的唐代壁畫中,都有武士佩戴這種帶有札甲護頸的頭盔。
護頸頭盔
但是劇組可能對這種頭盔有一些誤解,札甲護頸和頭盔捲起的頓項在作用方面是差不多的,何必要重複佩戴呢?
其實這些盔甲有個最大的缺陷——明光甲沒有明光!
所謂明光甲(明光鎧)是以胸前/背部的圓形/橢圓形金屬甲片在陽光下閃閃發光而得名,《花木蘭》中出現的盔甲幾乎都是按照唐朝武士畫像、雕塑和壁畫中的明光鎧樣式製作的,卻把這些圓形/橢圓形金屬甲片全部去掉了。
如果劇組覺得這些護甲片會讓西方人聯想起女性內衣,不妨全部用橢圓形的護甲片好了。這一點《長安十二時辰》處理得很好,而且頭盔的護頸沒有犯錯。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明光甲
武器最顯著的年代錯亂是配重式拋石機,一般認為是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徵服了西亞之後,將這種武器從那裡帶到了中國。而從其它武器盔甲來片段,這部電影的設定大致是在中國的唐朝,等於說將這種武器的出現時間提前了數百年。
投石車
很多人都抱怨,兩軍交戰,雙方出擊的騎兵少到宛如村長械鬥。
其實,兩支大軍進入大規模接戰之前,小股輕騎兵或者輕步兵之間的較量是可能存在的,但是花木蘭及其戰友的盔甲看起來實在不像是輕騎兵。
村長械鬥?
還有人調侃說,這美國的導演是不是把花木蘭以及一些應徵入伍的士兵當做西方的騎士來對待。
我倒是覺得,劇組腦子裡恐怕對騎士沒有什麼清晰的認識,或者壓根還沒想到這一層。
片中的花木蘭家,有能力自己置辦武器、盔甲和戰馬,當然《木蘭辭》也表明了這一點。在西方封建時代,能擔負起這些的除了騎士也就是富裕的僱傭兵了。
但是,騎士階層日常要進行軍事訓練,或者參加類似軍事訓練的活動。
騎士上戰場,多半會帶著扈從甚至侍從騎士一同出徵。
片中卻花了幾十分鐘來描繪徵兵到達營地後,如果從最簡單的訓練開始做起。在交戰之時,每個人也沒有隨從伴隨作戰。
劇組沒有將花木蘭按照西方的騎士來處理。
至於中國,唐朝的士兵又不是廉價的炮灰,其鼎盛時代以府兵制度組織起來,平時就經常參加訓練,戰時應徵。
但是電影裡的描繪也不完全像是府兵制的士兵,既然都自備武器裝備了,為什麼集合之後還要花大量的時間進行基礎訓練?
進行協同性訓練,觀賞性不是更強嗎?
敵人柔然的騎兵不藉助攻城器械,直接爬上牆攻城。嚴重懷疑劇組是不是很喜歡看韓國的神劇《最終兵器:弓》,覺得裡面的情節都是真的?如果可以直接爬牆攻城,那麼城牆的意義何在?
攻城
演員的射箭方法,不是傳統射箭法(蒙古式射箭法),而是西方的地中海指法。演員又不需要真的射箭,卻如此不注意細節。
指法
柔然獲得壓倒性優勢的方法也很可笑,用拋石機的燃燒彈去摧毀軍隊的盾陣,這精度是雷射制導炮彈嗎?打得這麼準,劇組哪怕用特效複製黏貼幾個拋石機同時射擊也能看起來合理一些啊。
命中後效果
也許有人說劇組是照抄大獲成功的動畫版花木蘭,不過這部電影不也更改了許多情節嗎?
木須龍這個角色消失了,改成了一個一言不發,和主角幾乎沒有互動的鳳凰。
花木蘭擁有一種叫「氣」的特殊能力,如果「氣」叫原力,大概就是星球大戰電影,如果「氣」叫超能力,大概就是中國隊長電影吧。
花木蘭離家前經過激烈思想鬥爭,剪短頭髮情節沒了。
多了個女巫,中國可沒有經歷過「女巫狩獵」的特殊時期,不會對女巫產生恐慌,
花木蘭的小分隊在皇宮中化裝搜索敵人的情節全部刪除。
花木蘭父親扔掉繳獲的單于劍,選擇擁抱花木蘭的情節也刪除了。
看起來編劇和導演很「睿智」?
翻了翻編劇的工作經歷:
勞倫·希內克和伊莉莎白·馬丁沒有任何已經上映的電影劇本。
裡克·傑法和阿曼達·斯爾沃看起來是搭檔,兩個人合作了猩球崛起 (2011)、猩球崛起2:黎明之戰(2014)和猩球崛起3:終極之戰 (2017)。
這三部電影基本上可以看作是1968年起的猩球系列的翻拍。
至於導演妮琪·卡羅,成名作是《決不讓步》,沒有動作片執導經歷,也沒有戰爭片執導經歷,她執導的《決不讓步》等一系列影視劇,是不是利用美國的政治正確上位,大家自己判斷。
據稱這部電影成本2億美元,甚至還有更高的說法。不過因為在橫店取景,相比省了很大一筆費用,那麼是否能在古戰、服裝、禮儀和盔甲以及特效方面多花點錢,多請幾個顧問?
顯然沒有,或者片方想試試其它的宣發方法,比如操控輿論之類的,從IMDB和爛番茄的評分來看,也許已經開始了?
擴展閱讀:
披甲兵擊:《長安十二時辰》武打細節詳解
盔甲、弓箭、投石車與碉堡:花木蘭預告片與史料考證
在後臺回復mov3,獲得本公眾號的三篇戰爭片的歷史文章;
在後臺回復sgt15,獲得本公眾號的三篇坦克戰的歷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