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歌聲》S01E10

2021-02-15 音樂 · 進行時

一、向洋《天台的月光 + Moondance》vs 林凱倫《Writing On the Wall》

向洋這首《在天台的月光下跳舞》表現得很好。這兩首歌在改編時並沒有機械地串聯在一起,而是分別用了兩個過門:《天台的月光》之後向洋串聯了 Louis Armstrong 著名的《What a Wonderful World》的主題,並用嗓音模仿了弱音小號的演奏,把這個三拍子段落的悠揚感表達到了極致,然同停頓並用 Beatbox 重啟,切換到了 4/4 Swing 律動的《Moondance》。如此一來,意象上有關聯但音樂基礎形態存在差異的兩首歌就連接在了一起。演唱方面沒有出現大問題,把音樂意圖基本都表達出來了。

林凱倫的演唱有點出人意料。主歌段經常出現氣息不穩、暗啞、走音,副歌段有所好轉,但上述問題依然存在。此外,同樣是4分多種的演唱,林凱倫所表達出來的音樂信息量和情緒層次完全和對手無法相比——她基本上只是 Cover 了原曲(還是比拼現場氣氛時不佔優勢的抒情慢板)。林凱倫這季表現是很明顯的高開低走,盲選時的表現頗為神秘撩人,爾後的幾首歌就越來越普通了。

二、曾敏傑《愛什麼稀罕》vs 蔣敦豪《離開北京》

曾敏傑的編曲聽著熱鬧但動作其實並不大。整曲分成了兩部分,前面改成了 Funk 後面改成了 Jazz,畫風豐富了些。但改編也僅僅停留在一些曲風特徵元素上,缺乏一些更深入內在的線索。這歌對於曾敏傑還是有點大,她還不太能把阿妹那種性感狂野的爆炸感表達得太到位(要知道臺下評委席裡坐著好幾位阿妹的製作人),而且這些年的選秀節目裡翻唱這歌的人太多且好版本也不少——不過她落敗最主要的原因是歌曲後段出現了明顯的失誤:丟節奏了。

蔣敦豪的《離開北京》在選曲上就聰明了許多。詞曲是寧夏籍歌手李夏(也參加了首季《中國好歌曲》)的新作,歌中描繪的北漂生活讓很多人有共鳴,民謠化的曲風也延續了蔣敦豪的參賽歌路,而且蔣還在原曲中增加了民族音樂元素(暗示了自己遙遠的家鄉),再輔以平白的演唱,反而更容易凸顯出歌曲本身的美感。

三、低調組合《平凡之路》vs 鄭迦文《Lost Stars》

這季節目看到現在,能感覺到低調組合的進步,比如男女二人的演唱互動更頻繁且默契了、編曲上段落對比更明顯了。至於仍然會有小拍子不穩的狀況(主要出現在 Rapper 的密集節奏處),這也不是兩三個月就能改掉的毛病啊。另:楊和蘇有些段落的音色還真是有點像 Eminem 。

鄭迦文的選歌略有不妥。原唱 Adam Levine 的假聲堅實有力,歌曲旋律先也一直跨越在男聲換聲點上下,而鄭的高音區並不夠穩定,而且高音區牽扯了他太多注意力,反而會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到中音區,以及律動細節的處理。

四、羽田《擱淺》vs 徐歌陽《橫衝直撞》

之前和羽田一起做過好幾期綜藝節目,還真不知道他鋼琴彈得還可以(和一般唱作人那種扒拉琴的水平有明顯差距)。這首《擱淺》就以《致愛麗絲》為引子引申出了一小段變奏作為前奏,埋梗的手法和杰倫很像(比如《土耳其冰淇淋》)。只是後面的段落整體處理得太規矩(其實可以再改一改,比如再加一段鋼琴 Solo 尾奏形成首尾呼應),並沒有出現前奏那樣的亮點。轉調處有一個明顯走音。

徐歌陽的《橫衝直撞》選得佔了點風格的便宜,正中有重的 Pop Rock 最容易帶氣氛,而且也讓製作人們挑不出大毛病。很好地秀了自己的中高音區(B4 - D5)的爆發力,後段撕裂得稍多了一些。副歌段一直伴隨著不太明顯的音準問題,估計是用力過猛經常唱冒,需要長時間打磨。原唱中稍有的一層矛盾與陰暗感徐歌陽並沒有唱出來,但處理得直抒胸臆也不錯。此外我個人認為徐歌陽是挺有明星範兒的,不算太美但很靚,身材高且好,上臺不怯場。因為《新歌聲》的節目定位問題所以選手打扮都偏素淨,要是放超女裡捯飭捯飭整點兒深V領高開衩什麼的,絕對有範兒。

五、樸翔《Is This Love》vs 劉文天《晚安,北京》

音樂性上最飽滿的一組選手。樸翔把雷鬼之父 Bob Marley 的經典作《Is This Love》改成了 Blues Rock 版,riff 格外髒且重,味道很正。要知道雷鬼和布魯斯搖滾的基礎律動差異巨大,很容易就把歌改得失去本意而淪為單純的編曲炫技。樸翔表演得不錯,演唱、solo、和樂隊的各種互動隼接口都處理得很好,感覺他樂感很好且舞臺經驗豐富。p.s 這首歌貫穿始終的 riff 可以直接拿來唱《愛什麼稀罕》的副歌

《晚安北京》是我最喜歡的汪峰的作品之一,而且相比起題材及風格相似的《北京北京》,《晚安》的立意和表達手法都要更高級一些。給大家簡單拆解一下:

結構上:《晚安》並不是常見的AB段式結構,你完全劃分不出主副歌段——它直接在段內實現起承轉合情緒爆發,而不是用一個段落鋪墊情緒後進入下一個段落爆發。歌曲在一個段落內完成一個情緒閉環然後重新反覆這個段落形成推進,但反覆後的段落又進行了變型:第一個段落有五句(「晚安北京」是第四句,額外加了一句「晚安 所有未眠的人們」),本就不太符合聽眾習慣。而此段在第二遍反覆時,額外再加了一句「晚安 所有孤獨的人們」(可以視為對第五句的反覆),所以整段長度又變成了六句,這也不是常見的做法(連長度都不一樣何談對仗)。

再說和聲。第一段的和聲為:Gm9 - Dm/A - Gm9 - Dm/A - Cm/G - Dm/A - Am - Dm - Am - Dm (一句兩個和弦)。一方面,前三句的低音全部是 G 和 A,句尾和聲都是轉位六和弦,和聲連接和旋律共同構建的調式感有些模糊,介乎於 g 小調和 d 小調之間(換句話說,旋律第一個音唱 si 還是唱 mi 都能唱),而且從聽感上更接近於前者,但經過第三句的過度,到第四句  Am - Dm 形成了自然小調的終止式(也就是原位屬和弦連接原位主和弦),明確了調式感,也就是 d 小調。在一個段落裡,調式(也就是和聲連接)不穩定,而且和聲本身也不穩定(Gm9 和弦內部存在不協和音程)。

這首歌的樂句結構以及和聲色彩都使用了(即便在搖滾樂裡也算是)不太尋常的寫法,而且段落和調式都處在一個不穩定的狀態,而從聽感上直接接收到這種時間(段落)和空間(音程、調式)的不穩定感的我們,會本能地產生一種焦慮——是的,這就是這首歌想表達的東西。而它在藝術上的高級,或者說巧妙之處在於,在於這首歌的文本部分和音樂(聽感)部分的形態,同時支持了這個主題,並且分別呈現出了形態美感。

而這也就是為什麼這首歌聽起來那麼的壓抑、神經質,帶有一種從心底湧上的痛苦與悲憫感。這種感覺絕不僅僅來自於歌詞文本,去掉歌詞,音樂也同樣傳達了這樣的信息,只不過文字把它描繪得更具象而直接。

說了那麼多,回到劉文天的演唱上就是:不論他是否明確或者模糊地理解了《晚安北京》的特點,他表達出來了。而且用他有時銳得有點刺耳的嗓音把那種歇斯底裡表達了出來:歌曲的高潮,他飆到了 A5。所以才會有評委半假半真地說劉文天這首歌「唱得比汪峰好」。當然編曲也有功勞,原曲畢竟製作於19年前,各方麵條件都有限,對於歌曲想表達的宏大場景,製作技術有所不能及。如今各方麵條件都好,再加上一個優秀的編曲者(我同門親師弟:@李軒),效果自然會好。

——————

再說說這次的評審團。本季《新歌聲》的PK賽大幅調整了評審團人員配置:此前無論是《好聲音》還是《好歌曲》,評審團人選除了少量的製作人、樂評人、唱片公司代表外,來自電臺和媒體的評審成員通常佔到了半數還多。當然這可以理解,畢竟一個綜藝節目需要和各路媒體維持良好的關係,而「邀請媒體代表來參觀錄製並投票」也算和媒體置換資源、維護關係的一種方式。但問題就在於有些媒體代表的音樂水準實在沒有資格去決定臺上選手的去留(而且有些中小媒體代表真的是來旅遊/休養/拿車馬費的,錄像時根本不專心看表演,投票時xjbt)。所以往年比賽的投票中常常出現投票進行到中段後突然翻轉(媒體代表大多坐在後排),或者是每排投票時都會出現大翻轉等。

而本季評審團邀請了大批大名鼎鼎的製作人,比如臺灣金牌製作人江建民塗惠源周治平洪敬堯,大陸中生代的優秀音樂人曲世聰董冬冬趙佳霖谷粟等,看節目截圖裡前三排坐的都是非常專業的音樂人(很多此前一起擔任評委的樂評人朋友都坐到了第四排)。而這次的投票結果也相對明朗,雖然少了很多「戲劇化」的反轉,甚至某些對決還出現了讓人尷尬一點沒有同情心的零票,但這恰恰是評委水準整體提高、投票結果更能反映選手客觀水準的表現啊。



比如本場比賽除了羽田和徐歌陽,其他四組選手在前三排評委都獲得了大體相同的評價,在三排一共22張票中,敗者分別只拿到了4票、6票、3票和2票,勝者均獲得了壓倒性的優勢,而且勝者在每一排的小分中均取得了勝利,並且也取得了總分的勝利。唯一一組在專業音樂人中產生意見分歧的是羽田和徐歌陽,而敗者羽田也獲得了導師周杰倫的挽救票。所以總結起來就是我想再次強調的:專業音樂人對音樂的判斷是基本統一的,音樂是有客觀標準的。

以及,我對於我因為要陪老婆孩子出去玩所以推掉了這次錄像邀約感到非常惋惜(當時以為又是各色人士過來憑感覺投票呢哪知道來這麼多大腕兒啊),對於燦星這次邀請到這麼多重量級音樂人(不管是花錢還是刷臉)來擔任比賽評委表示敬意。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