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兩天陝西靖邊縣58歲男子活埋自己79歲癱瘓母親的新聞,刷屏了整個網絡。
把活人埋進墓穴,我只在金庸的小說中聽過,也就是《神鵰俠侶》中的小龍女的活死人墓;
在現實世界中,在今天這個文明時代,採用活埋的方式來拋棄一個生命;
真可謂法盲無知,喪盡天良,道德淪喪。
根據這名男子的交代,他就是因為母親腿腳不便,整天大小便弄髒屋子,很有心理壓力,所以想到這種一不做,二不休,斷絕後患的做法;
可這是一個有生命的人啊,而且是自己的母親;即使是自己飼養的小貓小狗,也不會採取這種殘忍手段,以極端方式剝奪對方的生命;
一般人想也不敢想,又怎麼下得去手?
所以,依照推測,此人平時日常一定性情殘暴,手段暴虐,是個魯莽霸道之人;
然而,出乎我們意料,他只是平平常常的一個並不出眾的人而已。
(2)
一個平時並不顯山露水的人,為什麼會做出這種極端行為?
一定要從他的生活經驗來追溯。
當事人馬某寬,未成年時就經歷父親離世,母親改嫁他鄉,只帶走了弟弟妹妹,而剩下了他由叔叔帶大;
當時他僅僅12歲;
雖然懂點事,但是仍然產生了深深的對母親的痛恨;
這種怨恨是一種本能,是一個小孩子深深依賴母親,但是卻又被拋棄的想要而不得,轉而怨恨的感覺。
再者;這個馬某,自己只是以打零工為生,僅僅只能自足而已;
而且自己也58歲,馬上也到了需要別人照顧的年齡,卻突然間來了個癱瘓的母親要照顧;
而且的而且,這個所謂的母親與自己其實是陌生人,不僅根本沒感情,自己還一直深深怨恨……。
久病床前無孝子;
從感情,從經濟負擔,從照顧病人的體力付出三方面,自己都找不到任何理由,說服自己接受眼前這個沉重負擔,去表現自己的孝道,自己的人性光明;
所以,馬某內心的抗拒感其實是很強烈的;
只不過他平時不愛說話,想說的都壓在心裡。
(3)
當然,即使是相同的條件,相同的處境,不同的人仍然會有不同的行為表現;
並不是每一個相同處境下的人,都必然會做出同樣的活埋行為;
可能換了另外一個人,在同等條件下,反而會體現人性光輝,忍辱負重把母親照顧到感動的流淚。
而且,雖然馬某的家境很一般,但是還未真的到山窮水盡的地步;
照顧有疾病的母親,真的能把自己逼迫到走絕路嗎?
此時,就要看他的另外一個東西:頭腦中的超我,高尚道德情操;
要知道,馬某隻是中國農村,這種傳統,閉塞,落後環境下的一員,頭腦中不可能有太多高尚的精神層次的追求,沒有那麼多社會倫理,法規概念;
甚至他連基本的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沒有,不懂得與身邊的其他親人親戚商量解決辦法。
當自己在巨大壓力下,倍感委屈又夾帶著怨恨時,非理性的本我衝動異常強烈,一心只想痛快,早點擺脫壓力;
而一個農村出身,從小家庭殘缺,只管生,不管養條件下長大的人,自我人格力量不足,根本無法有效調節本能衝動的欲望,又缺乏超我的高尚社會化道德力量引導;
最終,人性在馬某心中形成了畸形的存在,良知淪喪,不能成為合格的人。
一個看似簡單清晰的問題背後,其實是多個關鍵因素的環環相扣,帶來的結果;
如果馬某寬與母親感情良好;
如果馬某寬家庭經濟狀況尚好,可以專門請個護工精心護理母親;
如果馬某寬成長環境良好,接受過比較好的教育,文化,倫理,法規的薰陶;
如果國家的養老福利制度健全,老人可以有足夠多的福利照顧自己的疾病;
可能這種駭人聽聞的事件就不會發生。
(4)
馬某的母親被救出墓穴,神志清醒以後,第一件事就是詢問:兒子是不是會被判刑?
這就是人性的極大體現:即使做子女的如此絕情,喪盡天良;但是母親仍然是母親,他仍然是自己的兒子。
有一個小故事,講的是一群父子去盜墓,誰也不願意最後一個出來;因為留在最後的那個人,很有可能被同夥放棄,而喪命在墓穴中;
於是,大家想了一個辦法,讓孩子先出來,父親最後出來;
但是發現不行,有的孩子還是不管不顧自己的父親還在墓穴中,就先逃命了;
後來,規則就變成先讓父親出來,孩子最後出來;
這樣一來,就再也沒發生過最後一個人被丟棄的事情。
做父親的,永遠會顧著自己的孩子;
這就是人性;
而反過來,就不能成立,這也是人性。
人性,就是好與壞摻雜,複合對抗的。
(作者:韓楓,華東師範大學/法國裡昂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歐美企業人力資源總監,如果你看了這篇文章想要告訴我你的想法,歡迎留言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