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個讀者有1000個哈姆雷特,這是莎士比亞對人類尿性的洞見。當代年輕人親身演繹了這句話:
100個社交軟體上有100個不同的你。
沒有手機和網絡的時候大家誠誠懇懇,撐死了玩兒個「人前人後,兩面三刀」。
現在各種功能細分到變態的地步,你要是沒個性格迥異的小號、在某軟體上有個不為人知的分身,出門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戲精時代,表裡如一根本不是美德了,講究的是多面、立體、有層次。
有人覺得這是病,得治;有人樂在其中。
今天我們來分析分析,為啥網上有那麼多個不同的你,這背後到底有什麼玄乎?
本文由LinkedIn原創,作者小女賊,犯二的呆萌狗,假正經的文青,半吊子寫手,生命不止,折騰不止的假想流浪追求者。微信公眾號小女賊的胡言亂語(id:xnz-912)。
社交軟體中
人人都是戲精?
今年年中,Twitter上一張反映網際網路軟體使用時間的圖廣為流傳——「2017年,『網際網路1分鐘』會發生什麼?」
可以看到在國外最常被使用的16種網際網路平臺中,有至少10個都帶有明顯的社交屬性。
其中最眼熟的是谷歌、臉書、油管兒、推特、Instagram、領英(嘖嘖嘖)和Tinder(別裝了你肯定用過)。
雖然圖裡的一些軟體我們暫時用不到,但基本都有功能相似的替代品。
我們來一起做個算數:
1分鐘裡40秒都給了社交軟體,意味著1天當中刨去睡覺的8個小時有10個小時都花在社交軟體上。
按平均年齡70歲算,在不算長的兩萬天人生中,大部分人把將近1萬天花在社交軟體上。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那麼問題來了,這10個小時裡,我們都在什麼軟體上、幹什麼?
演戲啊朋友們!
當代青年的精神偶像王小波先生有個侄兒,嚮往過上清貧但不羈的藝術家生活。
當時王小波勸他認真生活,「因為那些演繹貧窮的藝術家,日子都不清貧,錦衣玉食。」
這句話可能另有所指,但卻意外成為這個戲精時代的最好注釋:
在這一天當中的10小時裡,我們披著各式ID馬甲,在網上演繹各種情緒、偏好和意見。
我們在微信上扮演上進青年、潮流先鋒、高知分子、藝術發燒友;
在QQ工作群裡演繹能扛事兒的同事、好說話的甲方、風趣幽默的上司;
又在微博中變身大放厥詞的噴子、造作的頹廢文青、花痴八卦的路人。
到底哪個是真正的自己其實不重要,今時今日、此時此刻我更想展露哪一個自己,或者不得不表現哪一面,才是問題的關鍵。
所以可以這麼推論,在不同軟體上扮演不同的自己,其實並不是什麼戲精,而是為了在社交時代,一面滿足自己,一面滿足他人,當然最根本的還是要滿足生活所需。
人格分裂
背後另有原因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人格分裂」似的在不同的社交軟體裡扮演不同的自己?
除了社交平臺自身的定位和屬性之外,根據人的社交需求和心理,我們理出了下面3個原因。
一句話概括:達爾文理論——適者生存
不同環境的選擇必然造成不同的行為模式。
就像上學時老師對我的評價是「你很活躍也很健談」,而我的父母卻總說「你這孩子怎麼三棍子打不出一個響屁」。
為什麼會有這麼兩極的評價?
因為我在這兩個圈子裡的角色設定、社交地位、行為屬性完全不一樣。
說到底社交工具也是一個圈子的組合。
不同社交平臺,不同的圈子,呈現出來的性格和行為當然有差別。
痞子蔡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曾說:
網路就像一層很安全的防護罩,不僅遮蔽了風雨,但同時也擋住了陽光,隔著這層防護罩去觀察一個人,就會有誤差。
網上通常有三種人:
第一種人會在網路上突顯次要性格。
人人都有多重性格,次要性格是指被壓抑或者自己沒察覺到的特質。
雖說「網絡一線牽,相逢就是緣」,畢竟少了生活中的利害關係,次要性格的佔比會上升。
第二種人會在網路上變成他「希望」成為的那種人。
人們常在虛擬的網絡,有意表現出自己羨慕的那種性格,完成自我滿足。
第三種人會在網路上變成他「不可能」成為的那種人。
人只有一輩子,相比「喜歡」和「希望」,「不可能」實現的角色轉變永遠是最大的誘惑。
畢竟生活多少會有缺憾,各種社交平臺正好給我們提供了假想和嘗試的空間。
大眾傳播學中有個著名的「沉默的螺旋」理論。
說的是大家在輿論表達中一種從眾、弱勢方屈從強勢方逐漸不再發聲的現象。
我們可以「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也可以在不同的社交平臺裡迅速抓住平臺特性,迎合最受歡迎的社交形象。
所以在不同的平臺,我們就會做不一樣的事,表現不一樣的自己,力求「安全」且不孤單。
其實不是戲精
只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當然了,「戲精」和「人格分裂」只是大家的自黑和戲謔,對於在不同的社交軟體上展露不同人格這回事兒,大家都心裡有數。
甚至,很多時候所謂的「表裡不一」、「前後迥異」,其實都是我們的優點使然。
知乎上關於《為什麼人要在不同平臺展現不同性格》的問題,有幾個回答我很喜歡:
1. 我們太豐富
人本身是立體的,但要在不同的環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投射出的形象則是平面的,必然具有片面性。
2. 我們很自然
現實生活中,不同圈子的朋友,極少在同一個場合下出現。在不同的場景,用不同的行為模式適應環境、展現不同的自己,本來就是自然的樣子。
3. 我們有原則
雖然有時候你在不同的社交平臺流露出的態度、語氣、言辭有很大不同,但其觀點所體現的原則和價值觀其實是保持完全一致的。
美國塔夫斯大學心理學系社會知覺與態度實驗室的研究者們的一項實驗更是證實:大多數人在不同社交場合的行為具有一致性。
4. 我們愛驚喜
講真,要是沒在QQ群裡和客戶對撕,我壓根兒不知道自己還有較真兒和強悍的一面。
同樣的,不同的環境激發我們不同的表現,以前沒注意過的特質和不知道的特長會逐漸清晰可見,所以演繹不同的自己,其實是個自我發現的驚喜之旅。
所以自始至終,不管你用多少平臺,凹多少種性格和形象,你還是你。
那麼,各位戲精們,請撒開了丫子去嘗試各種不同的社交環境和平臺~!誰知道哪個平臺又會遇見怎樣的一群人,又會激發出你怎樣不同的一面。
其實,生活和娛樂逐漸被各種社交軟體瓜分的當下,我們還有另外一片更加廣闊的社交空間——職業社交。
而專注於打造職業社交的LinkedIn領英,聚集了全球各地5億職場人的職場經驗、行業洞見和商業資訊~
近日,LinkedIn領英與華為達成戰略合作。在華為手機上,你可以一鍵導入領英聯繫人啦!
手機來電、簡訊和系統郵件通知將自動顯示對方所在公司、職務和頭像等領英公開信息,第一時間獲知聯繫人的職位變動。
也不要忘了及時更新你的領英簡歷哦!在聯繫人的通訊錄裡增加曝光度,打開職場社交新局面!
你身邊的戲精都是什麼樣的?
寫下走心評論或今日職場感悟
明天你也能上領英日籤
LinkedIn招聘實習生啦~
社交媒體達人、文字狂熱愛好者、腦洞如黑洞的蛇精病……通通到我們碗裡來!後臺回復關鍵詞「招聘」獲取職位信息。
LinkedIn歡迎你的加入!~~
本文由LinkedIn原創,作者小女賊,犯二的呆萌狗,假正經的文青,半吊子寫手,生命不止,折騰不止的假想流浪追求者。微信公眾號小女賊的胡言亂語(id:xnz-912)。
本文封面圖片來自Twitter, pixabay.com, 視覺中國和網絡,為非商業用途使用,如因版權等有疑問,請於本文刊發30日內聯繫LinkedIn。
LinkedIn歡迎各類廣告品牌合作,發郵件至wechateam@linkedin.com獲取更多信息。
©2017 領英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