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沒有「番位」可言的群星演唱會。按照高曉松的說法,「基本原則就是誰準備好了誰先上」,不在乎開場和壓軸,每場演出按照表演者名字首字母從A到Z;不過,「也會考慮一下節目的搭配,比如民謠、搖滾,就與個人表演風格稍微強烈的組合在一起」。
這也是中國音樂史上迄今規模最大的一次演唱會,5月4日至10日,由著名音樂人高曉松擔任總策劃、超過130組華語音樂人參與的「相信未來」義演,陸續推出4場線上演唱會,直播累計觀看人次達4.4億。
在「相信未來」演唱會上,大部分人是抱著樂器或者麥克風,在家中或者錄音棚裡獻唱;也出現了不少「名場面」:周迅戴著帽子和墨鏡,對著路邊轉角鏡唱《天涯歌女》;陳偉霆坐在沙發上,一邊抱著自家寵物貓,一邊用手機彈奏伴唱《幾許風雨》;那英邊做仰臥起坐邊唱《默》,還順口改編了歌詞「我要做飯,不抱怨」,唱完這曲她說「我要去買菜了」,然後在買菜路上又唱了一首《春暖花開》……
目前來看,線上演唱會的誕生和發展都與新冠肺炎疫情有關。在「相信未來」最後一場演唱會落幕翌日,5月11日晚,一場名為「獻給白衣天使」的線上演唱會在網上播出,全長近5個小時,匯集劉德華、周杰倫、孫燕姿等著名歌手。
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不完全統計,今年1-3月,全國已取消或延期的演出近兩萬場,直接票房損失超過20億元。當各個文化產業紛紛寄希望於「線上」時,一貫主攻線下的演唱會也沒有缺席。
早在2月的「宅草莓不是音樂節」,就有新褲子樂隊、曾軼可、海龜先生、盤尼西林等70多個樂隊和歌手參與直播。這次線上演出可以視為這種形式的「試水」,內容是以往演出的錄像+藝人自製節目,而後者除了藝人在家的單人音樂表演,也包含娛樂和家庭活動,並非純粹的演唱會。
4月17日,劉若英主題為「陪你」的線上演唱會,搬來了在臺北小巨蛋體育館舉辦演唱會時的配備,在一家電影院中進行直播,觀看人數一度達2600多萬。當疫情從冬天持續到夏天,「相信未來」並不是第一個舉辦線上演唱會的,而更像是一個階段的「總結」演出——越來越趨近於一場真正的演唱會——而且具有鮮明的線上特色。
在高曉松看來,無論電商還是其他產業,每個行業在向線上搬遷的時候都會經歷一個過程,「到了線上才發現,要適應線上的世界」。「電商從直接開網店,到直播帶貨等各種各樣的形式,已經完全不同於從前的手藝。影視業也是如此,包括我的脫口秀節目,就是為網際網路而做的節目,在電視時代是不可能的」。
線上演唱會有完全不同的表演方式,比如,線下演出只有一個視角,即舞臺的正面,線上則有很多方式呈現。高曉松肯定地說,線上與線下不能互相替代,「就像電商再龐大,也不能取代線下購物環境和購物體驗。音樂人分兩種,一種是表演者,很有激情,擅於調動氣氛,感染現場幾萬觀眾;但是也有不少人,在線上給大家唱歌,就是很好的作品,而且線上的東西會越來越豐富」。
「所有行業都在擁抱網際網路,但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思考創新點在哪裡。」阿里文娛電影演出業務總裁、義演組委會成員李捷說,線上演出不等於線下演出的「直播化」,不是把線下演出做成直播就變成了線上演出,更不能因為線上無法複製線下的體驗就否定其價值。
「線上演出要對內容表達形式做創新:第一,拍攝的方法跟線下不一樣;第二,要呈現一種輕綜藝化;第三,互動的形式更多。舉個例子,線下互動的方式比較單一,除了歡呼和鼓掌,沒有別的;而線上有彈幕、打賞、應援等各種工具。」李捷笑言,觀眾在線下演出中獲得的參與感是獨一無二的體驗;但線上演出在網絡綜藝的場景下,多機位的切換讓觀眾可以清晰地看到明星的臉,也具有莫大的吸引力。
在李捷看來,疫情的打擊,對音樂行業反而起到了兩個推動作用。一是通過這次義演,很多業內人士發現,作為歌手——哪怕是現場感比較強的那種,在線上也會有很好的傳播和表達空間;二是啟發平臺方在線上創造一個「平行世界」。
「大麥跟優酷推出了『平行麥現場』。意思就是,過去演出在線下,現在要在線上創造一個平行世界。這個平行世界與線下的用戶體驗、視覺、音效,包括舞臺感,完全保持相當水準;還會有創新,它的互動模式更發達,與用戶的交互,包括粉絲的觀演體驗也更好。」李捷透露,不晚於5月底,「平行麥現場」將發布第一期歌手名單。
參加完「相信未來」的演出後,盲人歌手周雲蓬對高曉松說,自己想為視障音樂人也辦一場「相信未來」,「把演出轉移到線上,音樂人應該打開心,不要以為舞臺就只能是一種樣子」。
蔣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