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伏妖篇——劇情簡介
作為《西遊降魔篇》的後繼故事,唐三藏在上集感化了殺死段小姐的齊天大聖,並收其為徒後,帶著孫悟空、豬八戒及沙僧,一行四人踏上西天取經之旅,路途兇險,除魔伏妖,師徒四人也在取經的過程中有個各自的成長與改變。
那年過年閒來無事跑去在上映第一天看了西遊伏妖篇,我之前沒看過西遊降魔篇也沒有大話西遊的情結,如果不是張大夫想看恐怕都未必去看,當然你可以說這是一種偏見,事實也似乎如是,總得來說西遊伏妖篇還是給了我一些驚喜,至少值回票錢。
周星馳編劇徐克導演讓我一開始覺得會是無釐頭的喜劇,但是大概看了半個小時的時候有些看到了周星馳和徐克在西遊——這個每年至少一部的老梗上與眾不同的理解。不過與其說是與眾不同倒不如說周星馳很好的平衡了電影的娛樂與思想性,至少在西遊記這個題材上周星馳是有深度的。
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四個人物的刻畫有血有肉,影片開場時師徒四人的出場方式確實有著鮮明的周星馳喜劇的烙印,包括背景音樂,唐僧念得咒,孫悟空的造型,以及如來神掌,這些元素很容易讓觀眾回想起早先的周星馳喜劇,而在電影的第一幕敘述中完完全全的呈現出來,第一幕可以看作是向過去的致敬,如果電影沿著第一幕的情結髮展,當然不會有驚喜。第二幕是師徒四人消滅蜘蛛精的故事,坦白的說第一幕和第二幕之間的過度有明顯的撕裂感,但從這裡開始,我看到了不同,首先在於電影氣氛和師徒四人人物形象的設定上,更為貼近西遊記原著中展開的想像,很多人之所以有不適應感多半是86版西遊記深入人心的成功,和西遊記本身並無太大的關係,此是另一個話題,在這裡不表。第二幕中師徒四人的行為背後有一個佛教中「三惡」的主題,即「貪嗔痴」,豬八戒對女人的渴望此為貪,貪愛,非得到而不能止;孫悟空對周遭的暴戾此為嗔,嗔念,不稱心如意就發脾氣;唐僧對段小姐的不忘,沙和尚的愚痴,這些都是人世間的起諸恩行,痴。
由惡向善,最終向善,這是一個合乎電影戲劇轉換的邏輯,同時也暗合電影倫理範疇的潛規則,如果說西遊伏妖篇有人性的描寫,當是這裡,人性有善有惡。
第三幕的情節最為豐富,也表達了更多的信息,佛教上習慣說眾生皆苦,所謂生老病死此為身體上的苦,另有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求不得此為精神上的苦,第三幕九宮真人的陰謀所利用的就是這精神上的四苦。唐僧與孫悟空的恩恩怨怨是怨憎會之苦,唐僧與小善的相愛相殺是愛別離之苦,九宮真人和如來的恩怨是求不得之苦,而這些苦皆由凡心所帶來色受想行識引起。師徒四人最終戰勝九宮真人其實並不是對九宮真人本身,而是師徒四人可以不再受八苦的困惑,所以在片尾我們看到四人歡聲笑語的前行,影片色調也豁然開朗,想來是有這一層內涵的。
這並非是說西遊伏妖篇是一部完美的電影,當然要是吳亦凡的腦殘粉直接去看就好了,雖說考顏值的人演技浮誇但是絕對不是爛片。
就一部輸出價值觀的商業片來看,在情節上並不連續,如果我是周星馳不妨以一種方式和過去說再見,去掉那些無釐頭的喜劇而直接將師徒四人取經路上的修行歷程凡心撩動表現出來,以悲劇的方式講述喜劇,又或者這本就不能算是一部喜劇,皮肉之間的淺笑與人性深處的貪嗔痴,兩下相較,似回味百轉。
但是話說回來,畢竟你我皆是凡人,也沒人會指望靠西天取經還房貸,這一個半小時的解脫,大概也值了一會票錢。
有過痛苦,方知眾生痛苦;有過執著,放下執著;有過牽掛,了無牽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