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娛樂頂尖自媒體 只說真話和笑話
點擊上方藍色犀牛娛樂犀牛娛樂
犀牛娛樂原創
文|胖部 編輯|樸芳
「老師,你看我gag嗎?」就在《認真的嘎嘎們》總決賽現場,這句話找到了最好的發問者,新生的「GAG6」錘娜麗莎、許天奇、婁滋博、馮滿、周英俊、管樂,在他們最熟悉的笑聲和掌聲裡,即將開啟屬於gagman的未來。
至此,歷時兩個多月的《認真的嘎嘎們》正式告一段落。這檔旨在為綜藝輸送人才的選秀節目,內容價值初步經過了市場檢驗,行業價值則將在接下來的時間裡真正迎來考核。
這檔最初甚至沒人知道選什麼、該怎麼選的節目,用一季綜藝的時間,讓綜藝行業及受眾第一次接觸到gagman的概念。根據藝恩數據的一份報告,71%的用戶因為節目首次聽說了gagman,看過節目認為gagman非常重要的用戶比例提升了超過50%。
而在《認真的嘎嘎們》之後,繼續認為「綜藝咖」對照某種「不務正業」的負面形象的想法,恐怕已經過時了。從這一刻開始,已經真的有一群人在靠著綜藝吃飯,並期待成為綜藝節目的核心靈魂。
未來的綜藝舞臺,一批專業的從業人員已經蓄勢待發。雖然市場反響還待觀察,但這已經是綜藝行業的全新開始。
錘娜麗莎再現女團歲月、樓炅擇模仿國內外女星、百克力開新書發布會……即使到了總決賽現場,依然很難定義這群gagman所帶來的畢業匯報作品。而為這群風格各異的gagman提供舞臺的《認真的嘎嘎們》,直到最後一刻依然充滿新鮮感。
如今回顧推測,在節目最初或許要確定的是,這檔節目該如何定義或分類?
gagman本身就是具有多方面素質的複合型人才,而這種多重職業訴求,放在《認真的嘎嘎們》裡則形成了節目內容的高度集約化,也需要更創新的形式進行匹配。
這確實是一次選拔,但也是一次喜劇類表演,甚至相聲、脫口秀、啞劇、雜技等等都在其中找得到影子。既往喜劇類節目和選拔類節目的套路都不好用了,無論是大段的喜劇表演還是舞臺式的大環境似乎都不適用,全新的演出和評選方式勢在必行。
節目如今已然收官,可以認為《認真的嘎嘎們》確實找到了一條有趣的新路,喜劇+選拔的雙重屬性,搭配真人秀的呈現模式,形成內容、形式和主題表達上的多重創新,去模板化地拓寬了喜劇和選拔類綜藝的表現形式。
第一期的時候就讓人眼前一亮,56組選手參賽,每天錄製10小時,全程不停機,表演場地可以是上海歡樂谷的任何角落,帶來他們的首輪題目「情景一發技」。包括在隨後的玩梗考核、四角大戰等環節中,不難看到《認真的嘎嘎們》整體區別於以往綜藝的一些共性。
喜劇元素和選拔類等類型的特點,兼而有之,互為表裡,而這種雜糅式的創新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綜藝領域的新賽道。
一方面是做減法,沒有了明確的節目環節和套路化的音效,弱化選拔類的緊張感和設計感,而突出內容方面的喜感。節目開始的「情景一發技」就很明顯,四位師傅繞園亂走,表演可以隨時發生;師傅與選手也不是臺上臺下的關係,而是共處一個小空間內看選手表現,用扇子而非投票器發表意見,似乎也更隨意。
另一方面是求突破,選拔類節目的比賽意味,發生了在喜劇內容的某種內化。畢竟要零距離地表演給師傅們看,尤其如許天奇是真的「零距離」被導師叫停,其實壓力反而比臺上臺下的模式大得多,對選手的要求也更高,非常強調個人能力和臨場反應。
而從結果來說,這種弱化類型色彩的呈現方式確實是令人眼前一亮的。喜劇元素在消解選拔的緊張感,選拔賽制則為天馬行空的喜劇創作疏導方向,整體脫離既往的綜藝套路,把空間整體讓渡給選手,為有趣的靈魂喝彩。
gagman們的特質成為節目形式最好的註腳,無論賽制如何變化都能快速反應。比如在模擬結業典禮上,幾位gagman興之所至突然相互交換身份,現場砸掛反而成了高光時刻;此前因為道具表演失誤,馮滿就用一段道具複雜到極致的現場表演作為畢業演出。
或許也唯有這樣的賽制,能夠讓這些gagman的光彩放大到極致。而這種光彩,見證了節目對他們的不斷淘洗和訓練。
時間回到兩個多月前,剛剛來到節目的gagman們,以一種原生態的生猛推開了綜藝行業的大門。當時的百克力還帶著某些主持人的端正氣質,管樂和張小婉靠肢體動作驚倒一片,許天奇簡直冷到令人無語。
而如今,這些選手們分別用自己的高光時刻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百克力的一段詩朗誦《嚮往的生活》似乎打開了喜劇的任督二脈,其畢業演出《我的生活不完整》更成為某種進階版;周英俊在嘉賓助演中,甚至能反過來給李澤鋒que流程;而許天奇,不但能以強肢體能力在三角大戰中令人印象深刻,最後的舞臺上甚至敢於拿起吉他開嗓。
對於這些學員們來說,伴隨節目的這段旅程,是成為一名稱職的gagman需要的功課。
而從內容層面來說,一方面這種成長確實讓節目越來越好看,最初錘娜麗莎發出某種類似冷笑的怪聲成為她的特色,而後來何炅就評價她最初其實用得過多,現在變得「剛剛好」,這種分寸感和節奏感,是節目帶給gagman的經驗,也反過來為節目內容增色。
另一方面,這也讓師傅們和gagman之間的交流更具價值。很有趣的一點是,不同的師傅對「嘎」與「尬」的不同標準,其實可以分別代表對gagman不同側面的選拔標準,為受眾了解、評判和接納gagman提供了空間。
包括在節目的衍生綜藝《嘎廠實習記》中,會邀請包括吳彤、王徵宇、嚴敏等頂級綜藝導演分別到來與gagman合作,而在這一過程中,也在持續探索gagman的作用和定義。比如吳彤會強調gagman在整個現場發揮的潤滑劑作用,而嚴敏則認為gagman應該具有導演的思維,去串聯、激活嘉賓和內容。
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行業、觀眾包括gagman們自己,會越來越明確他們所面對的職業前景,以及未來的綜藝節目將是怎樣的形態。
無論是剛剛誕生的GAG6,抑或其他雖然惜敗、但大概率會進入綜藝領域的其他選手,在這三個月裡,都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條gagman之路。他們的成長,也是《認真的嘎嘎們》為綜藝市場鋪墊的下一程。
而在《認真的嘎嘎們》收官的時刻,我們也可以更好地回答那個問題:為什麼需要gagman?
此前在中國,gagman還停留在概念層面。一方面,對於日益成熟的綜藝節目來說,真正「綜藝咖」的缺失早已成為行業發展的某種限制,更多的時候,是靠著自帶幽默基因的演員、歌手跨界,而這種跨界往往伴隨著「不務正業」的非議。
另一方面,確實已經有以綜藝為主要曝光渠道、甚至綜藝成為其作品之一的藝人,但除了楊迪此前在採訪中認可自己的「綜藝咖」身份,其他大部分人依然視綜藝為跨界經營。同時,以今年為例,楊迪、沙溢、魏大勳、郭麒麟等所謂綜藝咖幾乎人人身擔十餘檔綜藝,行業對於「綜藝咖」的需求已經到了捉襟見肘的程度。
如今,在錘娜麗莎、許天奇們已經準備好走進綜藝行業的當下,《認真的嘎嘎們》就具有了某種出道綜藝或職業真人秀的意味,復原了一次從選拔到培訓再到實際生存的全景圖畫。對於綜藝行業來說,這仿佛一場大型的職業化實驗。
而在這一過程中,選手們背負著綜藝行業關於未來的想像。
比如《認真的嘎嘎們》監製李笑認為,gagman應該是「可以穩定持續地幫助綜藝產生效果的一批人」;又如節目總導演朱慧,認為他們是「一群以有趣為特殊氣質的新偶像」;而曾擔任過《快樂女聲》總導演的馬昊在節目先導片中提到,「這個時代如果做gagman,他的目的並不是為了逗別人開心,而是為了展示我本人很開心」。
定義各不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需要做到從自己原本的舒適圈裡走出來,進一步接觸和學習,能夠輸出超出自我的某些內容,即更普遍、更有力量的價值和情感共鳴。
而在下一步,需要繼續觀察的是,這些「嘎嘎們」會有怎樣的職業發展。在選秀節目遍地的當下,「畢業即失業,出道即巔峰」似乎越來越常見,而這檔立足於現實問題的綜藝,能否真的給學員一個未來,進而真的解決某些行業問題?
犀牛君對於這個問題還是比較看好的。一方面是基於平臺的判斷,騰訊視頻是在選拔類節目的後續運營和賦能方面做得比較好的,比如此前的火箭少女和以及此次到現場助力的R1SE,後期的團綜、演唱會和專輯都有較好的反響;初期不被看好的硬糖少女303,也已經有音樂作品打開局面,平臺的扶持思路和資源,確保了選拔藝人的發展前景。
另一方面,綜藝市場人才匱乏的現狀下,這些經過培訓的專業人才也確實有其存在價值。或可期待,擁有三千隻羊、亦莊亦諧的百克力,有能力可以承擔起許多綜藝的主MC位置;許天奇則可以成為MC團隊裡插科打諢的角色,他的「尬」在多人環境中反而是一種優勢;而錘娜麗莎,兼具強大的內心和良好的幽默感,或許可以成為一個綜藝「大魔王」的角色……諸多選手,諸多可能。
需要多久可以在頭部綜藝裡看到「嘎嘎們」?雖然無法斷言,但相信這會是一個很快的過程。至少可以肯定的是,《認真的嘎嘎們》作為以創新改變綜藝產業的某種嘗試,目前看來是有效且有益的,其結果更將在未來較長時間在綜藝領域發揮作用。
歡迎添加微信120165518
犀牛娛樂誠招記者、實習生、兼職若干名,要求對泛娛樂領域產業報導有態度、有熱情、有文筆,善於觀察和思考。有媒體經驗者優先,財經和新聞相關專業優先,對影視、網生內容有較深入了解者優先。
簡歷或作品請投遞至郵箱309795777@qq.com或加工作人員微信聯繫。
點擊閱讀往期熱文↓↓↓
▶ 網絡電影數據透明時代來臨
▶ 「河神」歸來,平臺自製再闖關
▶ 視頻平臺進入全面砸錢搶kol階段
▶ 中國的《漢密爾頓》還有多遠?
▶ 優愛騰芒暑期綜藝前瞻 | 選秀入夏,年輕化持續
▶ 上半年高分劇關鍵詞:高端自製、創新化、短劇化
▶ 暑期檔劇集前瞻 | 懸疑之爭再起,多元內容治癒「劇荒」
掃碼關注犀牛娛樂
(ID:piaofangtoushijing)
犀牛娛樂現已入駐
今日頭條 | 新浪看點丨一點資訊
貓眼電影丨騰訊新聞丨網易新聞
天天快報 | 界面 | 鈦媒體 |百家號
牙牙丨微博 |虎嗅 | 36氪 | U C頭條
雪球 | 知乎 | 淘票票| 搜狐公眾平臺 | ZA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