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鳥分布於亞洲和非洲熱帶地區,全球共有40多種犀鳥。在亞洲,它們是熱帶雨林的旗艦鳥種。因外形奇特,加上繁殖行為特殊,犀鳥頗受觀鳥人和拍鳥人喜愛。
它們主要分布在中緬邊境的雨林,位於大盈江、羯羊河、南奔江之間,屬於伊洛瓦底江流域。海拔最低210米,此前均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現在即將升級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級別的提升將直接影響物種的研究投入、保護政策、管理實踐、執法司法和公眾教育, 包括物種保護項目的設置與投入、自然保護區建立或升級、國家公園規劃、重要棲息地劃定、打擊盜獵和非法貿易、相關案件的認定和判罰, 以及公眾環境意識和科學普及宣傳等。
犀鳥主要在森林上層活動,結群活動飛行時一隻接一隻魚貫而行。不知是因體型較大還是為了節約能量,它們飛行姿勢很有趣,兩翅扇動幾次後便向前滑行一段距離,然後再扇幾下翅膀,再滑行一段距離,如此反覆,與人們搖櫓使船有點相似。犀鳥因為翅膀下的覆羽未能遮蔽飛羽基部,飛行時因氣流和飛羽的相互作用,發出特殊的響聲,人們聽到這聲音就知道犀鳥飛來了。
作為鳥類中忠貞者的代表之一的犀鳥,犀鳥終身不換配偶。它們在樹洞中營巢,並用獨有的方式共同養育後代:犀鳥在孵卵育雛期間,雄鳥會把雌鳥囚禁在樹洞中,自己擔負覓食餵養雌鳥的責任。選好產卵孵化的樹洞後,雌鳥在洞內,雄鳥銜泥將洞口封閉,只保留一個「小窗口」用於交流和餵食。
白天,雄鳥奔波於森林和「家庭」之間,無比貼心地餵養著雌鳥和幼鳥,夜間,它們就在樹洞外站崗放哨。如果雄鳥力不勝任,有些種類的雌鳥會啄破洞口縫隙出來,再將洞封好,與雄鳥一起餵養幼鳥。不過也有些種類的犀鳥孵出幼鳥後,依然待在巢中和幼鳥一起享用雄鳥的餵養,目的是減少天敵的傷害。
犀鳥夫妻雙方中任何一方離世後,另一隻不會「再婚「,會絕食盤旋飛行,然後殉情死亡。犀鳥這種奇特的繁殖習性,成為人民崇拜的「多情鳥」,變成忠貞愛情的象徵。
犀鳥是雜食性鳥類,通常在樹冠層活動,覓食榕樹果實和其他野果,也獵食兩棲爬行類、鳥類、嚙齒類的小動物。它們的喙巨大而靈巧,不僅能銜食多枚野果,還能輕鬆捕食小動物,修建巢洞,餵食雌鳥和雛鳥。犀鳥取食野果,吃掉果皮,吐出果核。這種習性讓犀鳥可以把樹木的種子傳播到很遠的地方,因此被譽為「森林播種機」或「森林農夫」。
犀鳥還是一種較為長壽的鳥,它們的壽命一般在30-40歲左右,最高壽的可達5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