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80後一代人
有什麼共同的童年陰影的話
電視劇《聊齋》的片頭曲
毫無疑問是其中之一
近日筆者無(手)意(殘)中
點開了第29集《嬌娜》
發現了劇中出現了這樣一幅詭異的日晷
(我知道你看出了這是B站播放器)
首先你可能會驚詫於日晷為何沒有刻度?
其實這倒無妨
因為年深日久加之雨水衝刷風化
石刻的日晷刻度確實會逐漸消失
劇情中這是一個千年狐妖的家裡
為表現滄桑感
日晷無刻度倒也說得過去
(銷蝕極為嚴重的日晷殘片,圖片來自網絡)
但是
日晷是一種由視太陽位置告知每天時間的裝置
也就是說晷針的影子是太陽光投下的
劇中的日晷晷針影子指向斜上方
是鬧哪樣?
難道說陽光是從下面照過來的嗎?
由於日晷只能在白天有太陽的時候使用
因此量程受到了限制
古人很久之前就明白了這個道理
例如目前收藏在國家博物館的
一臺西漢日晷就僅刻制了多半圈刻度
名稱:日晷
年代:漢(公元前202 年—公元220 年)
規格:邊長27.4 釐米,厚3.5 釐米
來源:1897 年內蒙古託克託出土
配圖:國家天文臺沙河科普教育基地收藏的文物模型
拍攝:克留
不過這個多半圈刻度
是由於此物為地平式使用
劇中道具為赤道式放置
可觀測刻度範圍比上圖應該還小
其實大家不用覺得很尷尬
這處並非此部劇布景中唯一的天文錯誤
(39集《陸判》中出現的奇怪月牙)
而影視作品布景中出現天文常識錯誤也絕非此劇一家
87版《聊齋》作為我們一代人
共同的童年回憶
其製作水準是那個時代的良心
藝術價值也毋庸置疑
而且也不會有人那它當天文科普作品看
所以我指出此處問題
並非以天文科普的標準要求劇組
也不是抹黑搞事
只是以一個天文愛好者的角度
自然會對影視劇當中的天文細節有所關注
算是自己的一點小樂趣
寫出來分享給大家
當年的影視從業者以極其簡陋的設備
製作出如此經典的文化產品
還是非常令人敬佩的
最後
再開一個腦洞
考慮到蒲松齡先生寫《聊齋》
是以鬼寓人
那麼劇組把天文現象都陰陽顛倒
是不是在以這種方式向蒲松齡老先生致敬呢?
這波強行升華中心思想666
我仿佛已經看到了我的中學語文老師
在屏幕對面含笑點頭了。。。
============
Wikipedia「日晷」詞條
日晷是一種由視太陽位置告知每天時間的裝置。狹義而言,它包含一個平面(盤面)和將影子投影在平面上以指示時間的晷影器(gnomon)組成。當太陽移動著划過天際,陰影邊緣會與不同的時間線對齊,顯示出當時的時刻。晷針(style)就是在晷影器上指示時間的邊緣線;經由晷針上的節點(如果有),還可以提示日期。晷影器可以產生明顯的陰影,以讓晷針可以顯示時間。晷影器可以是一根棍棒、金屬線、或精心裝飾的雕飾。晷針必須平行於地球的自轉軸,才能整年都提供正確的時間。晷針與地平面的夾角就是其所在位置的地理緯度。
廣義而言,日晷是使用太陽的高度或方位(或兩者一起)以顯示時間的任何設備。除了提供時間的功能外,日晷也常被當成裝飾物、文學上的隱喻和數學上學習的物件。
一般常見廉價的裝飾日晷是大批量產的,所以晷針的角度與時角是不正確的,也就不能提供正確的時間。
予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