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絲》勇於活出自己,展現自己價值觀

2021-02-07 網易

2019-05-09 06:44:26 來源: 王者鬥秀谷

舉報

  本來想早睡的,可惜今天不小心看了一部電影,叫《翠絲》,大陸好像沒有什麼好電影,而中國的電影陣地還有香港一幫老演員在撐著,以前看了金像獎,黃秋生拿了男主,姜皓文被提名了,還有古天樂,古天樂在殺破狼裡我感覺演的不是最好,但是獎該他拿。怎麼說呢,就是一種感覺,香港電影人人家就是比大陸人做得好,人家勤奮努力堅持,而大陸呢就出一些流量明星,大陸也有好的,但是寥寥無幾,不像香港已經成了一種文化一種精神信仰。

  

  大陸之大,能真正做事的人越來越少,文化越來越衰微,大家一致向錢看,幾十年過去了不過多了一群暴發戶,暴發戶企業。香港彈丸之地,魚龍混雜,卻漸漸形成了他自己的主流價值觀,文化也好,影視也罷,香港成了中國最後堅守陣地,諷不諷刺。

  廢話不說,本來今晚我立志要早睡的,熬了一個禮拜夜,真的不行了。但是看完《翠絲》我又感動了,忍不住說幾句。

  《翠絲》主演姜皓文,我也記不住他的名字,就是黑黑的雙眼皮大眼睛那個男的,千年配角,你肯定在n部電影裡都見過他,據官方統計是七十多部電視劇,九十多部電影,全是配角。幾十年的磨礪,他終於登堂入奧,成了實力派老戲骨。之前的《拆彈專家》得了最佳男配角,現在《翠絲》提名最佳男主。看完我覺得讓他當最佳男主也不為過。但是第一隻有一個獎項,演得好的人卻不止一個,有的人雖敗猶榮。

  

  《翠絲》這個名字感覺好土好奇怪,你和我一樣一看到肯定百思不得解,看完你就知道了。

  這是一個敏感題材的電影,是講跨性別者的,裡面是其中一種,易性癖者。一開始我以為是同性戀的,易性癖不是gay,他們大多也是先天的,就是心裡認為自己是異性,這東西很複雜,要心理性別,生理性別,性取向,三位一體來分析,我他麼也不懂,同性戀大多是傾向性取向方面,易性癖大多傾向心理性別,只能解釋這麼多了,能力有限。

  主演是姜皓文,這個這麼黑的男人,身高一米八,他來演這個角色可以說很不好演,所以極度考驗演技。

  

  同性戀是對邊緣群體關注最多的,還好一點,許多西方國家已經接受併合法化了。中國可能還要一段時間。

  易性癖就比較少一點,他們這類邊緣人群,大多是默默忍受終老,無人理解他們的痛苦,但這並不是他們的錯,他們也沒得選,所以我希望大家眼界開闊一點,多一分包容。

  今天我在車上看這部電影,被他們看到了,他們說我變態,看同性戀,我跟他們解釋說這不是同性戀,這是易性癖,解釋完,他們說我更幾把變態。還是一個女孩說的。我也很無語,我說,你可以不懂,但是你沒有資格去批評他們,他們也沒得選,能不能心態放寬一點,多一點包容。很嚴肅的把她懟回去,她本來湊過來看的,也不看了,但是還是罵我變態。

  

  阿邦是同性戀,這小夥子我乍一看,以為是那種玩世不恭,就是充滿激情敢想敢做的年輕人,就像春光乍洩裡面的張震,再一看,不是他是那種到了第三階段,很成熟依然不世故依然充滿激情的人,下面這一幕真正感動到我了,要帶我進入高潮。

  後來五十一歲的大雄,在重逢打鈴哥之後,他們本是一類人,再加阿邦的幫助,幫他倆圓了一個小小的女人夢,酒吧這場是第二個高潮,這才是他們壓抑了一輩子,最開心最釋放最享受到女人的快樂的時候。

  但是,家庭,和身邊人的觀念,世俗的成見不是那麼好改變的,做一件事真的需要勇氣,和自己承受痛苦。

  之後大雄終於下定決心,斬斷是非根(開玩笑),決心活出自己,展現自己價值觀,最後在展廳,有人叫他佟小姐,他那時該有多開心。

  

  雖然是邊緣人的個體,但是個體往往能反映出一個社會整體,以小見大。只有當我們,關注到社會的邊緣群體,理解包容他們,整個社會少一點偏見冷漠,那麼這個社會才是在變好。

  

  寫點個人的一點感悟,關於個人,像劇裡說的你現在五十歲,如果你能活到八十歲,還有三十年時間,有什麼不敢做,為什麼不敢去追求,做最好的或者自己想要做的自己。就像我們高中語文老師說的,只要你想做,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晚。百年之後我們都要入土,為何不好好折騰這活著的幾十年?怕什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翠絲》:我想這也許是這部電影的主旨,認識自己,堅持自己
    那晚大雄拿起刀片伸向了自己的下體,七個月後,大雄離婚、變性。將一切都送給了妻子,變性、換回女裝,重新改名成為了翠絲。最後在阿邦和翠絲的一場床戲中結束了整部電影。翠絲究竟有什麼含義呢?不如親自觀看電影時再去探索,無心插柳關注性小眾群體。為異性戀者打開一扇門窗「我突然覺得我活得好膚淺。」這是飾演直男阿俊的葛民輝的一句臺詞,當他知道了阿正是一名同性戀者。
  • 《翠絲》:願你我都能做最真實的自己
    《翠絲》今天要說的一部電影是關於跨性別人士的電影《翠絲》。近年來LGBT電影層出不窮,關於跨性別人士比較出名的有入圍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電影提名的《丹麥女孩》和最近上映的《夢女芭蕾》。如今,香港也出了一部《翠絲》。51歲的佟大雄(姜皓文飾)過著看似美滿的人生,自己的事業,賢惠的太太安宜(惠英紅飾),兩個兒女。然而在大雄心裏面一直有個結。
  • 接受真正的自己——《翠絲》導演李駿碩專訪
    對此妻子難以接受、兒子迷惘、女兒則婚姻觸礁……變成翠絲後的大雄應該如何面對家人和自我?《翠絲》自籌備、到開鏡及今年3月在香港國際影視展上首張概念海報曝光面世,都一直受到媒體及大眾的注意,焦點也很順理成章地聚集在由姜皓文飾演的變性人角色身上,認為《翠絲》是一部探討小眾性別議題的電影,其實並不盡然。
  • 觀影沙龍 · 國際不再恐同日丨跨性別電影《翠絲》:勇敢用愛為自己發聲
    《翠絲》講了一個中年人的變性故事。一個男人,50 歲時,從身到心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女人。男主角大雄,是一個老式眼鏡店的老闆。《翠絲》的意義在之後一定會得到公正的評價,他不僅為同性戀者、跨性別者的自我認知進行正名,還給了普通人信念上的很多啟示,其實每一個人都有秘密,沒有必要去抗拒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如何在這個紛繁的時間活出最真實的自己,綻放最耀眼的光芒
  • 《三十而已》女人的頂級魅力,是成為自己,活出自己
    、同事的關係也一團糟,覺得活著很累,不知道自己怎麼了;還有人說,一路忙忙碌碌活到現在,要錢沒有,連愛的能力也沒有了,覺得自己很失敗;......做最好的自己,不一定非要當什麼「家」,也不一定非要出什麼「名」,更不要與別人比高低、比大小。就像人的手指,有大有小,有長有短,它們各有各的用場,各有各的美麗,你能說大拇指比食指好嗎?決定最好的自己,從不是物質財富的多少,也不是身份的貴賤,而是看你是否能活出自己人生的精彩!
  • 「金馬獎2018」《翠絲》惠英紅配角藝術:成就自己等於成就黑仔
    香港電影《翠絲》出戰金馬獎,更分別以惠英紅(紅姐)及袁富華(Ben 哥),主攻男女配角兩大獎項。剛好,上年金馬,紅姐便以《血觀音》贏得影后,這次位置變了,但戰況依然激烈。有不少看過《翠絲》的朋友,都指紅姐其實是由頭帶到尾,像女主角,當時又覺得如何?「要清楚自己崗位,當我接這個故事時,便知道翠絲才是主角。」
  • 香港版丹麥女孩《翠絲》描繪跨性者的掙扎和困境
    金馬影后惠英紅主演的新片《翠絲》,戲中她的先生想要變性當女人,而被視為「香港版丹麥女孩」。日前《翠絲》劇組拍攝電影海報,惠英紅不僅在鏡頭前與搭檔演出的姜皓文在鏡頭前曬恩愛,也展現惠英紅入戲情深的一面,而戲裡演她老公的姜皓文,則在海報裡暗藏「翠絲」小秘密,穿上高跟鞋與紅姐一起鬥女人味!
  • 品牌遇上樂隊,如何展現出價值觀和差異化
    在社會上,被規則磨平了稜角的人是大多數,所以這些少數保有自己稜角的人顯得更加難能可貴,他們活成了很多人嚮往卻做不到樣子。也因此,在年輕人和永遠保持少年心的群體中,他們極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年輕」無關年齡,而是一種態度,對品牌來說,亦是如此。品牌與樂隊展開合作,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一種與時俱進、保持年輕化的價值觀。
  • 金馬捉影⑤《翠絲》:姜皓文惠英紅飆演技 正名變性人
    從小就認為自己是一個女人的他,幾十年來隱藏了自己的渴望,本本分分地做一個男人,而《翠絲》要講的就是他個人是如何轉變的,至於身邊的親友,很多都是一筆帶過,尤其是大家最期待的出演妻子的惠英紅,除了一場告知身份戲的歇斯底裡之外,其他大多數時間都處在平靜與適應接受這件事情的過程當中,影片沒有展現,全靠觀眾自己想像,這種預期上的落差導致部分觀眾看完給《翠絲》打了很低的分數,我覺得這樣是很不公平的。
  • 國貨品牌「麥吉麗」致力於展現女性精神之美,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
    (原標題:國貨品牌「麥吉麗」致力於展現女性精神之美,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
  • 《翠絲》港式煙火氣的「丹麥女孩」
    倒是很少看到香港同性電影,結果一看就看到部勁爆的《翠絲》,又有gay,又有跨性別,讓我想到之前引起很多反響的《丹麥女孩》,把一個少年對自身性別的探索之旅拍得唯美十足;而《翠絲》對於如此獵奇的話題,仍不忘賦予其港片底色。
  • 《翠絲》港式煙火氣的「丹麥女孩」
    倒是很少看到香港同性電影,結果一看就看到部勁爆的《翠絲》,又有gay,又有跨性別,讓我想到之前引起很多反響的《丹麥女孩》,把一個少年對自身性別的探索之旅拍得唯美十足;而《翠絲》對於如此獵奇的話題,仍不忘賦予其港片底色。不知是不是因為香港在歷史上始終偏安一隅,直到70年代還保留著大清律例,所以在這個超級現代化的大都市裡也同時保留下最保守傳統的中國文化。
  • 離開了吳亦凡,李雪琴活出了自己
    「復活」後的李雪琴,漸漸展現過人的喜劇才華,右手拿著麥克風,左手扶著話筒杆,七分自嘲三分喪的語氣,把生活中的苦與樂表現的淋漓盡致。」她調侃自己的外貌,受他人偏見:「我一直以為自己不好看,後來詢問了我一個男性朋友。他說不是的,到了我們這個年齡,找對象就不找好看的了。我說那你和我搞對象吧,他說那倒也不是這個意思。
  • 活在全世界的目光下,也要勇於做自己
    我們很自大的以為自己可以把握自己的人生,但我們不知道的是,所有的一切都是某些力量的無形安排。看了《楚門的世界》,倍感惶恐,或許我們自己的人生也如同楚門一樣,是一次沒有彩排的電視連續劇,我們的一切,我們的生老病死,我們無法訴說的秘密,一切的一切,都是由「無形的力量」所安排,難以改變。或許這部電影可以告誡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們,無時無刻不在外星人的監控之中,或許我們的世界也是別人的一手安排?
  • 《翠絲》:撐開主流電影的性別局限,這是一部跨性別的誠意之作
    《翠絲》的劇本無疑在人物設定上面頗用心,令角色自己、角色與角色之間頻生矛盾,牽涉自我意識、感情錯摸、法律權益、地域文化、家庭倫理規範、社交媒體效應,並花了不少篇幅刻畫大雄與家人的心裡鬥爭。它以變性的角度,貫徹著自我展現這差不多是唯一的主題—沒有同情性小眾的境況,也沒有將主題刻意寫成追求社會欣然接受變性人的政治正確性,關心的只是人物心理轉變過程和結局。
  • 楊冪拒絕潛規則,勇於做自己,這樣的女孩子不多了
    楊冪拒絕潛規則,老娘就是不做一線明星也不會順從你,大膽講出自己的心路歷程,可見這個北方小妞是個有啥說啥的人。楊冪勇於拒絕潛規則的勇氣是可嘉的,有一次飯桌上一名大佬看上了楊冪,楊冪果斷拒絕大佬,在當時銷聲匿跡的一段時間。可見這個女孩有個性,不為名利雙收而委屈自己。
  • 《翠絲》觀後:中國有了真LGBT電影
    他入圍影帝提名的作品,是電影《翠絲》。ps:《翠絲》這題材是很難在內地上映了。所以網上已有下載。但,《丹麥女孩》可也有不如《翠絲》的地方。 《丹麥女孩》的男主角,是從不知道自己體內「住了一個女孩」,到逐漸明確認識到自己其實想當女人。 但《翠絲》不一樣,男主角一出場就已經是50歲的中年人,他早就已經知道自己是男兒身女兒心。
  • 黃齡:活出自己的風格
    《乘風破浪的姐姐》中,黃齡是我喜歡的姐姐之一,自成風格,不拘一格,不費力做什麼人設,正如她自己所說她把本色活成了人設,沒有什麼能阻擋她的本色。她是一位有靈魂的妖孽歌姬,她的唱腔是不可複製的,且無論是她的唱功還是她的魅力在內地絕對是獨一份,再難找出第二人。她的實力也是毋庸置疑的,當節目組問她,「歌紅人不紅是什麼體驗?」她完全沒被刺激到,底氣十足地答道:「我光靠作品就可以說話,總比人紅歌不紅好吧。」紅不紅對她而言遠不如作品質量好不好來得重要。
  • 一個女人,這一生能夠擁有這三種勇氣,就會活出更好的自己
    任何時候,一個女人也可以活出更好的自己,關鍵是看你怎麼去對待。 女人,這一生如果擁有這三種底氣,就會活出更好的自己,越是自信,就越自由。
  • 深圳高級教師辭職,為自己而活,到底什麼是活出自我
    在辭職信中她寫到:「按照自己的想法活一次,生命無法重來,不願一生被人安排」。熊芳芳老師在尋找自我,活出自己。羅傑斯是美國著名人本心理學家,曾獲諾貝爾獎提名。他認為人是可以了解、選擇我們生命的方向的。我們有一個內在的發展自己活出自己的驅動力。所以我們才會表現出增加緊張的行為,比如好奇心、創造力、即便學習是痛苦也願意承擔,從而達到自我實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