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5日,第十二屆中韓媒體高層對話以線上視頻會議的形式舉辦。
9月25日,北京時間上午9點,首爾時間上午10點。
第十二屆中韓媒體高層對話,以線上視頻會議的形式舉辦,跨越了兩個國家之間一個小時時差的距離。「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中韓兩國新聞媒體機制化交流不會因此被阻斷。」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徐麟在致辭中如是說。
本屆中韓媒體高層對話由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指導,中國外文局和韓國21世紀韓中交流協會共同主辦。
圍繞「守望相助、同舟共濟——推動中韓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邁向更高水平」對話主題,近30家中韓主流媒體代表進行了深入地交流探討。雙方都坦誠相待,推心置腹地說了不少真問題、真觀點。
△ 第十二屆中韓媒體高層對話中方會場主席臺。
(一)
合作——這是貫穿本屆對話的核心關鍵詞。
「中韓是搬不走的友好近鄰。建交28年來,雙邊關係實現跨越式發展,這不僅給兩國和兩國人民帶來巨大福祉,也為促進地區和平、發展與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徐麟表示。
「去年韓國與中國雙邊貨物進出口額為2434億美元,和兩國建交的1992年相比增加了38倍,這得益於兩國地理相鄰、文化相通,也是兩國長期以來持續進行經濟合作的結果。」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部長樸良雨說。
當前,在習近平主席和文在寅總統的戰略引領下,中韓關係保持良好勢頭,各領域合作紮實推進。尤其是疫情期間,習近平主席與文在寅總統多次互通電話、互致信函,並就中韓關係、抗疫合作等達成重要共識。兩國政府和社會各界積極貫徹落實雙方領導人的共識,有效開展聯防聯控合作,並在國際上率先開啟重要急需人員「快捷通道」,推動兩國復工復產和經濟復甦。「道不遠人,人無異國。」「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兩國民眾在支援抗疫物資上的寄語,成為中韓友好歷史上的一段新佳話。
在疫情大背景下,合作顯得尤為重要。韓國世界經濟研究院理事長、前金融委員會委員長全光宇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引發全球發生經濟危機的情況下,世界經濟和國際秩序都在發生急劇的變化。中韓兩國立足於彼此之間的互惠互利精神,進行有機的合作,這種必要性無論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新冠肺炎疫情不是個別國家的問題而是全球性的問題,需要所有國家共同合作。在國際合作方面,目前最重要的就是經濟合作和防疫合作。」樸良雨說。
關於「合作」,作為韓方會場主持人的韓國中央日報社主筆兼副社長李夏慶還講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在中韓建交28周年前夕,中國駐韓國大使邢海明探望韓國前總統盧泰愚——中韓建交的設計者和見證人之一。「當邢大使談到中韓關係,高度評價了盧泰愚總統長期以來為中韓關係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對盧總統說到『飲水思源』,令人驚訝的是盧總統睜開眼睛眨了幾下,可能他聽了這句話之後非常感動。他的家人在旁邊也目睹了這個感人的場景。」盧泰愚前總統現在是臥病在床的狀態,平時都不睜開眼睛。
「中韓兩國這種友誼或者對彼此的感謝,可以說是一種非常深厚的感情。這個故事也會成為一個值得我們銘記的故事。」李夏慶說。
中國外文局局長杜佔元也特別提到,中韓兩國媒體應更多講述中韓民間交往中的溫暖、溫馨、溫情的故事,增進兩國民眾的共同情感和傳統友誼,為兩國關係的積極發展打牢民意基礎;充分報導和促進兩國文化成果交流互鑑,共同推動東方文化文明和價值理念在全球的傳播和共享。
△ 第十二屆中韓媒體高層對話韓方會場。(韓方主辦單位供圖)
(二)
與會代表一致認為,中韓兩國同是全球化的受惠國家,應該維護多邊主義和全球化。
「現在各國政府投入巨大的資金,儘可能地降低疫情對經濟的打擊。但是,現在處於危機的很多國以本國優先主義為中心,讓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建立的70多年的國際合作關係受到打壓和衝擊。」韓國21世紀韓中交流協會會長金漢圭指出。
全光宇也對當前國際形勢進行了分析。他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已經超過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被評價為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糟糕的一場危機。與2008年的金融危機相比,現在還有令人擔憂的情況,中美之間的「脫鉤」越來越嚴重,受疫情影響,幾乎擴散到了各個領域;同時,去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趨勢越來越嚴重。
「當前,中美兩個主要經濟體所主導的國際秩序和地緣政治學關係預計已經發生巨大的變化。」全光宇說,美國對中國華為進行制裁,最近對抖音、微信也採取了一些禁止措施,再加上香港問題,南海問題及臺灣問題等,這一系列的動向都令人擔憂。有預測認為,疫情之後,中國的GDP超過美國的時間很有可能會提前,這也可能讓美國變得更為敏感,使得中美關係更加緊張。
多位韓國媒體代表也坦率地表達了對中美關係的擔憂。「中美兩國最近關係不太好,韓國該怎麼樣維持和中國的關係?韓國的處境非常得艱難,可以說處在兩國夾縫中間……」韓聯社編輯總局長李盛漢說。
「世界經濟目前由於中美兩國競爭加劇,產生了很多的問題,韓國與中國、美國關係怎麼處理?目前的情況下,韓國的確非常難辦,因為自由貿易以及全球化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韓國中央日報社論說委員金東鎬說。
韓國每日經濟編輯常務徐洋遠表示,美國川普總統上臺之後,提出了「美國優先」的政策,現在中美兩國的衝突也越來越多。「韓國是夾在中美之間的小規模經濟體……我非常希望中美兩國再重啟對話,而且在全球市場當中重新建立起雙贏的合作模式。」
對於韓方媒體代表的擔憂,中方媒體代表也進行了回應。
「韓方代表很坦率,講了他們很多憂慮,都把中韓的經貿發展放到全球大背景下、中美之間的關係裡去考量。反過來想,中韓關係的基礎是什麼?我認為,這個基礎並沒有發生改變。」新華社國際部副主任李拯宇表示。
「中韓在兩國領導人的引領下,政治上中韓正在保持良好的交往勢頭,經濟上都主張維護多邊主義、維護全球化、維護半島和平穩定,中韓的共識是十分明確的。這些中韓合作的基礎沒有變。所以,我對未來很有信心。」李拯宇說。
「中美在貿易方面的摩擦已經開始向其他領域在外溢了,這時候我們都理解韓國夾在中間,肯定是比較難受的。我們作為朋友,也不希望韓國和美國來怎麼樣對抗,犧牲自己的利益。維護好中韓關係,深化和推動經濟領域的合作,擴大人文交流,這是我們共同的責任。」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說。
全光宇認為,中韓兩國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產業化和高速經濟發展,是全球化兩個有代表性的受惠國家。「我們應該使這種自由貿易和多邊主義能夠繼續保持下去,兩國之間應該進行更加緊密的合作。」
(三)
不斷擴大和深化對外貿易投資,是中韓及區域恢復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經合組織(OECD)發布的《經濟展望中期報告》指出,按照目前的經濟和疫情態勢,中國將是2020年二十國集團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國家。而亞洲開發銀行(ADB)將今年韓國經濟增長率預期維持在-1.0%。
「後疫情時代,無論是中韓兩國還是整個世界都面臨一種新的挑戰,我們更需要攜手合作,為了我們兩國的發展,為了兩國人民的福祉,也是為了世界的發展來貢獻我們兩國的智慧,特別是我們媒體界。」中方會場主持人、中國外文局副局長兼總編輯高岸明說。
中韓有深化經貿合作與發展的堅實基礎。經濟日報社國際部主任陳學慧給出了一組數據:中韓貿易額已經進入3000億美元時代,人員往來已經進入1000萬時代;中國是韓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最大的出口市場,最大的進口來源國和第二大投資目的地;韓國是中國的第三大貿易夥伴國,第三大出口市場。
「中國當前提出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將是中國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新特點,孕育著很多的合作領域和機遇。」陳學慧表示,應該緊跟兩國經濟關係的新發展,主動發掘兩國之間經濟合作的新亮點。
韓方媒體代表表示,希望中韓不僅能夠在防疫方面,在經濟方面也能夠進一步合作,為半島和平與繁榮進行更加積極的合作。
「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人工智慧、5G、大數據、健康醫療等,中韓兩國競合都是非常有意義的,也應該是我們追求的大方向。」韓國《世界日報》編輯人黃政美認為,中國和韓國的綠色環保政策,如果能夠進行一些探討的話,會形成一些比較好的合作方案。「如果有機會,我非常希望能到中國的現場去看一看,哪些企業擁有什麼樣的技術,有沒有可以尋求合作的點。」
「中韓兩國雖然也有FTA(自由貿易協定),但在服務貿易領域,中韓兩國合作上也有不少死角地帶,如果能進一步推動FTA後續的談判,是比較好的一件事情,可以進一步提升中韓兩國的合作水平。」MBN電視臺報導局長魏正煥說。
徐麟也在致辭中對中韓媒體助力政策對接互通、促進經貿合作發展提出期望。他表示,中韓媒體需要主動發揮輿論引領作用,積極報導兩國在健康醫療、智能製造、大數據、5G等領域的創新合作,講好「一帶一路」倡議與「新南方」「新北方」政策對接的故事;積極關注日韓自貿區等區城合作機制,為塑造開放公平的貿易環境、維護產業鏈穩定營造良好輿論氛圍,提振地區和國際社會的發展信心。
(四)
在後疫情時代,更應該秉持科學精神,加強全球公共衛生治理。
對話會還特別安排了中韓雙方的防疫專家,CHA醫科大學教授、韓國前疾病管理本部長權柄律和北京大學全球衛生系副主任、副研究員黃暘木,對當前全球疫情形勢和中韓疫情防控情況進行專題報告。會上,《中國關鍵詞: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篇》中韓對照電子書也對外發布。
「中韓兩國都有效地克服了疫情,和一些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反倒我們做得比較好,這次疫情也暴露出了所謂發達國家防疫方面的問題。希望我們兩國以這些寶貴的經驗為基礎,在今後能夠進行更加緊密的合作。」韓民族日報編輯人白奇哲說。
人民日報社對外交流合作部副主任徐波認為,不管是從中韓抗疫經驗出發,還是從疫情在全球加速蔓延的態勢出發,「我們都必須加強全球公共衛生治理,加強國際合作,這是我們戰勝疫情的唯一出路」。
「我們媒體人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在抗疫過程中,世衛組織在應對全球公共衛生危機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國理應加強團結,支持世衛組織繼續在全球抗疫合作中來發揮它的協調作用,維護全球公共衛生安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亞洲非洲地區語言節目中心副召集人張暉說。
「我們旗幟鮮明地反對阻撓破壞全球公共衛生治理的單邊主義行徑,堅決反對將疫情政治化、病毒汙名化。加強國際社會協作、合作,是抗擊疫情和促進疫後經濟復甦的必然選擇,也是應對今後全球公共衛生重大事件的理性途徑。」光明日報社國際部主任郭林說。
韓國《朝鮮日報》醫學專業記者金哲中也表示,人類健康不是只靠一個國家的力量就能守護得了的,一定要通過國家和國家之間的交流、合作來維護。「非典之後中國的防疫系統越來越完善,中國的疾控中心是非常先進的,所以我特別想建議,中韓兩國疾控中心互派防疫官是不是也是一種好的措施呢?」金哲中說。
中國新聞社副總編輯夏春平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社會生活,攪動了國際局勢,也深刻影響著媒介的環境,為全球公共衛生安全治理敲響警鐘。如何客觀公正地進行傳播報導,深化合作與理解是甚為關鍵的議題。
KBS電視臺報導本部長金鐘明認為,媒體對國內報導要注意,不能利用大流行病製造恐慌;國家和國家之間更應該注意做到這一點,一定要篩出這種假新聞,利用疫情來製造恐慌的做法是我們最大的敵人。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這一全人類的共同危機,沒有任何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國際社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團結與協作。」中國外文局副總編輯、中國報導雜誌社社長陳實表示,媒體人應該拋開政治幹擾和社會偏見,本著生命至上的人權觀、實現抗疫合力的最大化。
撰文:《中國報導》記者 徐豪
攝影:《中國報導》記者 劉嶸 趙溪
責編:何晶
總監製:尹傑
▼ 我們的微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