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0年伊始,央視網推出了一部紀錄片——《人生第一次》。
正如其名,這部紀錄片旨在通過蹲守拍攝,觀察不同人群,在人生重要節點的「第一次」:
第一次上學、第一次上班、第一次走進軍營……
該片開篇評分9.1,現在已經變成了9.2了。
紀錄片選取的節點,從出生到告別,貫穿了我們完整的一生。
看到片名時,我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曾經看過的一部電視劇《今生是第一次》。
面對因一系列的不如意而意志消沉的女主,男主這樣說:
雖然這不是我想像中的三十歲,但是作為第一次經歷的三十歲來說也並不壞。反正今生大家都是第一次,今生和此刻都只有一次。
是呀,我們所有人的今生,都是第一次。
我們每個人都是人生的「菜鳥」,每一個「第一次」都是一道選擇題。
不論喜歡與否、後悔與否,你的每個第一次,都是不可逆的;你的每個選擇,都將構成一幅完整的人生圖鑑。
2
在《人生第一次》裡,每個普通中國人的生活,都是那麼平凡。
構成我們人生圖鑑的每一筆,往往不如影視劇裡那般波瀾壯闊,而只是平平凡凡的點點滴滴。
在《當兵 | 19秒定生死》那集裡,「19秒定生死」,標題是驚心動魄的,然而鏡頭記錄下的,卻是如此平常。
從剛入伍到成為一名真正的跳傘兵,新兵們的生活就是每天都在訓練體能、訓練腿部力量,離機訓練、空中訓練等。
這些動作看起來十分枯燥乏味,但卻是他們的日常,是他們軍旅生涯裡最難忘的記憶。
還有在最新的《買房》那集,鏡頭聚焦在一個買房的女生,還有一個房產中介上。
無論買房還是賣房,他們的目標都是一樣的——要在這座城市生存下去。
27歲的英語老師,在北京奮鬥,快60平方的房子,花了296萬,其中的首付是三個家庭湊齊的,在未來幾年中每個月要還7000的貸款。
中介黃先生,來北京兩年,夢想就是在北京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每次賣房的時候,他都在想,「要是這一套房子屬於我該多好啊」。
受疫情影響,行業受到很大衝擊,房子沒能賣出,他比房主都要著急,看房子、守著房子。
裡面的主人公都不太容易,但又都如此平常。
他們的生活,大概就是每個普通中國人的縮影:
「房子啊房子,人們繼續為它苦惱著、快樂著。」
這部紀錄片裡,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而不是悲情和歌頌。
我們的生活並沒有太多煽情,它只有日復一日的訓練,不知結果的漫長奮鬥,和被時間催著跑的成長。
錄製《當兵》這集旁白時,恰逢疫情。
導演乾脆親自參與配音,簡述了人們在那段時間的第一次:
中國人第一次這樣過年;醫護人員第一次剪去長發;建築工人第一次在工地吃年夜飯……
導演說,回頭看剪輯臺上紀錄片裡的生活,與當下,就像是平行世界。
他不禁感慨:「往日的生活,如此平凡,卻又如此美好。」
「平凡人的人生本就沒有太多的驚濤駭浪,但它依然暗潮洶湧。」
暗潮裡,潛藏著我們對生活最真的情感。
而這樣的情感,就是我們人生中的詩意。
3
《買房》那集裡,其實還有第三個主人公溫亞龍,他的孩子即將出生,所有想要換大一點房子。
由於孩子年末就要出生,必須要留一部分錢來準備,因此他無法承受賣家所提出的425萬報價。
通過幾輪交涉,買賣雙方互相讓步,最終還是因為兩萬的差距談崩了。
今年開春,他還在尋找合適的房子,他的女兒也降生了。
溫亞龍面對鏡頭說:「我女兒叫溫暖,溫暖人心的溫暖。」
彈幕出現許許多多的祝福:「歡迎你小溫暖,歡迎你來到這個溫暖的世界。」
即使生活有太多的不如人意,但人們依然懷抱著溫暖,相信世界的溫暖。
這不就是詩意嗎?
在第一集《出生》中,孕期第27周的向爽懷著雙胞胎,因為心臟病,她不得不進行一場心臟外科手術。
這場手術的風險高達30%,孩子可能無法來到人間,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難關。
丈夫會緊張到踱步、撓頭,他們很擔心,但也會笑著討論雙胞胎的名字。
他們將雙胞胎的名字取為「春和、景明」,出自《嶽陽樓記》,是向爽夢到的。
他們的詩意,就是艱難中的希望與對未來的希冀。
《長大》那集用詩歌貫穿了這個篇幅,描述雲南一些留守孩子的成長,那集標題的英文譯名為:
Love,Sorrow and Dream in Poems.
我很喜歡這個譯名。
長大,就是一首詩。
一首描繪我們在愛與悲傷糾纏流淌的歲月裡,慢慢靠近夢想的一首詩。
不避煙火,不調虛情。這就是我們人生裡,最原始的詩意。
4
生活的河流往往就是這樣,洶湧的時候少,緩緩流動的時候多,這是人類最普遍的經歷。
每個人生階段的第一次,可能就是那一個個的浪花,雖然不洶湧,卻能夠喚起每個人的回憶。
正如精讀君的終身成長詞典詞條《147:幸福》裡所說:人生就好像一個圓,沒有人能百分之百圓滿。
人就是這樣,一點點長大的。
每個人的人生說起來都大同小異,所以人生是這樣的無聊;
每個人又都有專屬自己的閃耀時刻,所以人生又是詩意的。
在望過去差不多的人生裡,一定不要錯過偶爾星光耀眼的時刻,記得把它們珍藏在自己的星星口袋裡。這樣在疲憊時,才能一個一個地把這些星星拿出來,邊看邊撐過那些艱難的時光。
共勉。